(1)按摩器具行业发展概况
按摩椅以机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基础,通过机械和电子的融合设计,模拟人手进行揉、捶、敲、拍打、指压、推拿、震动、热疗等按摩动作进行与方法,作用于人体各部位,以达到缓解疲劳、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的器具。
近些年按摩椅延伸出配有语音系统、触碰操控面板等附加功能,以及各种传感器、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为按摩椅更加智能化场景增添更多可能性。
当前市场上的按摩器具种类较为丰富。根据不同的标准,器具的分类也有较大区别。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器具类别、器具形态、器具与皮肤接触部分的形态、器具作用体表的部位、器具功能性质或者器具模拟手法等 6 种方式对按摩器具进行分类。
目前,按摩器具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产品有:按摩椅、脚部按摩器、肩部按摩器、按摩坐垫、按摩靠垫以及其他小型按摩设备等。按摩椅作为高端按摩器具的代表,具有附加值最高、价值最大、单价最高的特点,其市场份额占比在按摩器具市场的所有产品中处于首位。按摩椅是按摩器具中市场份额最大、附加值最高的产品种类,可以模拟―推、敲、揉、扣、捏等各种按摩手法,实现几乎所有按摩功能。
根据按摩椅涵盖功能的不同以及制作工艺材料的差异,市面上的按摩椅大致可分为低、中、高三类:
①低端:仅有按摩椅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
②中端:内含气囊,可用于调节座椅高度及角度;且具有娱乐功能;
③高端:除了中端按摩椅的所有功能,还拥有人工智能,恒温热敷、健康监测等配置。
(2)行业发展历程及所处发展阶段
①行业发展历程
按摩椅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1960 年,日本富士医疗器研发出了第一台全自动按摩椅——Family Chair,Family Chair 搭载四个安装在按摩椅外部的按摩球,仅能实现对肩背的放松按摩。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早期按摩器具主要是功能单一的仅能实现放松僵硬肩背的按摩椅,客户体验与人工按摩相差较大,市场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20 世纪 80 年代,得益于新材料和电子技术的进步,按摩器具生产厂商实现了按摩装置小型化和精确控制,使得按摩器具的用户体验大幅改善,这推动了按摩器具被广大家庭用户所接受。随着松下等传统家电巨头涉足按摩器具行业,行业呈现出生产厂商增加、产品种类和功能丰富、按摩性能提升的发展态势。
同时,日本厂商开始向其他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等周边区域推广现代按摩器具。20 世纪 90 年代,市场上按摩器具的品种和功能不断丰富、体验不断改善,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特别是便携按摩器具品种进一步丰富,逐步形成眼部、颈部、头部等细分市场,主要针对现代人普遍出现的眼睛、颈肩、头部等疲劳不舒适,用户使用该类产品后可及时缓解身体的不适状况。
经过长期的市场培育,按摩器具从东亚和东南亚市场走向了欧美市场,并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迅速扩大了其市场规模。在这一时期,按摩器具的生产制造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区域。
②所处发展阶段
二十一世纪初,以松下为首的大批厂商进入并深耕中国市场,布局一二线城市,同时全球产业链也向中国转移。中国按摩椅行业发展处于模仿阶段,以 OEM、ODM 代工生产为主。2015 年以来,中国智能按摩椅企业迅速崛起,历经数十年的迭代,目前软硬件实力均可比肩日韩,生产厂商加强品牌建设发力全球市场。在按摩椅消费领域,已形成北美、欧洲、东亚和东南亚四大主要消费区域,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按摩椅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记录使用者身体状况和喜爱偏好,更加仿真模拟真人按摩师的按摩手法,并且开发智能操控 APP,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不同偏好提供定制化服务。天猫新品创新中心 TMIC《按摩椅市场洞察报告》显示,47%的消费者偏好智能场景按摩模式,66%的消费者更为关注智能按摩椅的按摩功能来满足家庭成员不同需求。
由于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及健康消费意识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按摩椅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对行业厂商来讲,按摩椅对于科技与智能的延伸将成为未来按摩椅市场主要竞争点,而具有高度智能化的产品将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2017 年以来中国按摩椅市场迎来了共享经济的新―风口‖,按摩椅被广泛地放置在高铁站、机场、影院、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行业的培育期缩短,大大加快了按摩椅市场渗透率上升速度。
(3)行业壁垒
①技术壁垒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按摩器具行业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伺服控制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其涉及的行业有机械、电子、医疗、纺织、皮革、化工、家具等众多相关领域,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的技术把控,以确保产品的舒适性和按摩效果达到最佳。
目前按摩器具行业的技术水平呈现出向智能化、个性化、高端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按摩椅及局部按摩器的产品设计及功能,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其次,随着智能科技在家居场景的应用和落地,物联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平台等技术供应商成为按摩椅产业链上游,技术层面为智能按摩椅功能打造带来很多想象空间,将成为未来按摩椅差异化和竞争力主要战地。
未来,随着相关行业标准的出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完善,对按摩器具行业生产厂商提出了自主创新和技术的更高要求,产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拉动产品销售的保证,行业内领先生产企业已具备深厚的技术基础,能针对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做出快速反应,拥有自主专业技术及一支研发设计经验丰富的人才团队。行业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足以挑战现有领先企业的技术,难以确立技术优势。
②认证和资质壁垒
对于出口的按摩器具产品,国际品牌商通常会对制造商的质量管理、工作条件、环境保护、劳工保护、职业安全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要求其拥有出口地的资质认证。
③生产规模壁垒
规模化生产能力使得行业领先企业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及下游销售渠道的认同,并逐渐形成上下游互惠互利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其次,规模化生产带来的长期稳定采购需求可为企业提供较强的议价能力,在降低采购及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形成多方面竞争优势。
另外,按摩器具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新建生产线需要较大资金投入,在按摩器具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较大,因此对流动资金的规模和资金周转效率的要求较高。行业新进入者短期内无法形成规模、成本、效率等多方面协同效应,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4)行业上下游相关情况
按摩椅主要原材料为五金件、电子元件、皮革布料、包装材料、塑料等。从竞争市场来看,产业链上游原料供应市场趋于成熟,对按摩椅原材料供应充分。原料供应商数量较多,竞争激烈。从对产业链中游议价能力上来看,由于电器件能够对按摩椅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等级产生较大影响、能够直接影响按摩椅的正常运转,对按摩椅精细按摩程序的完成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能够提供质量上乘电器件的原料提供应商在竞争中优势明显,对产业链中游生产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五金件和皮革的质量等级高低能够增加按摩椅的舒适度,也能更直观地体现按摩椅品质的高低。提供质量上乘五金件和皮革的供应商在与提供劣质五金件及劣等皮革的供应商竞争时,优势较大。
从企业运营模式看,中国按摩椅行业起步较晚,中国按摩椅生产企业早期主要作为国外按摩椅品牌的代理加工商,不具有自己的品牌。近年来随着中国按摩椅市场的发展,各按摩椅生产企业也积攒了多年的生产经验,纷纷开始创立旗下自主按摩椅品牌。
随着中国按摩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中国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不再满足于按摩椅的基础功能。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越来越成为各按摩椅生产企业竞争的核心因素,拥有技术研发能力的按摩椅生产企业在产业链中游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按摩椅主要销售渠道为线上渠道、直营门店、购物中心、家居卖场、品牌体验店。从销售渠道看,按摩椅品牌商多采用线上线下 O2O 的销售模式。目前主流按摩椅品牌商根据目标消费者的购物模式和消费能力,策略性选择门店位置,在线下实体门面建立互动及体验式购物环境。
同时,品牌商利用近年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的消费兴起,建立线上线下相互引流的渠道体系,并通过主流传统媒体、新兴数字媒体持续加强品牌产品与口碑营销。
从未来发展格局来看,中国共享按摩椅行业为整体按摩椅行业开拓了 B 端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随着共享按摩椅行业的兴起,给按摩椅行业带来新的销售渠道。
(5)市场空间及需求因素
按摩器具包括,按摩椅、头、脚、眼等局部按摩小电等。根据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智能按摩椅市场渗透率仅为 1%,日本作为智能按摩椅发展起步最早的国家,其市场成熟度较高,按摩椅保有率已达 27%。
全球范围内,按摩椅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按摩椅作为保健和放松工具的需求增长。智能按摩椅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各个市场渗透率均在 10%及以上。
购买力、技术、消费习惯养成是制约国内按摩椅需求提升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国内按摩椅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得益于各项影响因素的改善。中国作为按摩椅的主要生产基地,其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按摩椅市场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根据思瀚的研究报告,我国按摩器具行业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70.18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295.91 亿元,整体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未来仍存在大量需求空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预计 2029 年中国按摩器具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95 亿元。
①老龄化及亚健康群体
由于近年来中国人口出生率降低,社会医疗水平提高,中国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3 年中国老年人口达到了 2.97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21.1%。除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社会亚健康现象在中国也愈发严重。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退行性脊柱健康报告 2023》,中国颈腰椎潜在患病人群已超过 2 亿人,睡眠障碍、腰椎间盘突出及颈椎病已成为三大职业病。35-49 岁人群颈椎手术比例仅次于 50-64 岁,35 岁以下腰椎手术比例近年来也显著增加,其中 31.3%的患病群体使用按摩椅来缓解症状。
按摩器具用于缓解人体由于长时间劳动、伏案、日积月累引起的身体不适的亚健康调理,通过经络按摩缓解肌肉疼痛、精神疲劳等症状。银发和亚健康人群支撑需求基本盘,规模稳步增长贡献增量。天然保健意识更高的老年群体具备按摩椅消费基础,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老龄化率提升,银发人群潜在消费量稳步增长。
亚健康人群则一直是按摩椅消费主力,亚健康人群的年轻化拓宽年龄层,且由于这部分群体具备更高的消费水平,待品类教育成熟后有望持续贡献增量。中国医保商会预计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将触底回升,如果国内市场充分打开,市场规模可接近千亿元。
②居民保健意识觉醒
居民保健意识觉醒,构建潜在需求空间。2014-2023 年,人均消费支出由 1.45 万元增长至 2.68万元,十年复合增长率为 6.34%。人均消费水平的改善促进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同比提升。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居民愈发注重个人保健,仅 2020 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就提升 3.98 个百分点,创近十年年均增幅新高。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推动保健支出稳步增长,2014-2023 年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十年复合增长率为 8.94%,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由 9.79%提升至 29.70%。而按摩器具作为主要的保健产品,有望直接受益。
③国际市场需求
按摩器具起源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在具有深厚汉文化根基的亚洲国家比较受欢迎。根据中国医保商会,我国出口美日韩三国的按摩器具出口额占到我国总体按摩器具出口的 50%左右。近几年在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的需求也在快速上升。
全球发达国家都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按摩器具全球的需求潜力依然较大。根据 GIR(GLOBAL INFO RESEARCH)数据,2023 年全球按摩器具市场收入约为19,740百万美元,预计2030年达到40,740百万美元,2024至2030年期间复合增长率约为10.9%。
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按摩器具市场,占有约 55%市场份额,欧洲及北美市场占有超过 35%的市场份额。其中,按摩椅单价显著高于局部按摩器等小件产品,决定了其渗透率提升相对较慢。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 年我国按摩器具出口金额为 21 亿美元,2023 年达到 45.18 亿美元,同比 2022年下降 9.3%。
中国医保商会数据显示 2023 年我国按摩保健器具对韩国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 16.4%,对日本出口量同比增长 5.7%。同时以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俄罗斯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取得积极进展,2023 年出口马来西亚金额同比增长达 70.4%、对越南同比增长 60.9%,对新加坡同比增长 34.8%,对俄罗斯同比增长 75.4%。未来,在品牌、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等方面提质增效,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抓住新市场,不断增加企业韧性和业态新模式将是行业竞争发展的方向。
(6)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特点
①周期性
按摩器具属于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其需求与宏观经济的整体情况密切相关。例如 2022 年,由于疫情和全球经济活动的放缓,我国按摩器具出口额同比下降 20.67%,出口量同比下降 7.14%。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分析报告,除疫情期间外按摩器具在国际市场增长明显,中国按摩器具依靠自身强大的制造实力借势而起。
从生命周期来看,全球按摩器具市场已步入成熟期,增长稳健。虽然经济衰退对按摩器具行业带来了短期挑战,但随着疫情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市场环境的改善,行业有望逐渐恢复并实现增长。同时,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②季节性
由于市场分布的全球性特点,按摩器具行业的季节性特征是全球各地市场的季节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按摩器具产品较大部分作为节日礼品消费,而感恩节、圣诞节、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均集中于每年年末或来年年初,因此一般情况下,四季度销售情况会好于其他季度。
③区域性
按摩器具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中国已成为全球按摩保健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产业链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和广东省,这两个省份的产业链布局较为完善。此外,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北美、欧洲、东亚和东南亚四大主要消费区域。目前全球按摩器具是主要消费市场欧美、日本等均已发展成熟,未来将继续稳步发展趋势。
(7)未来发展趋势
①行业整体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养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理念,不仅在中国,全球范围内具有按摩保健功能的按摩器具也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市场渗透率预计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目前市面上的按摩器具水平良莠不齐,产品又趋向同质化竞争,不利于长远发展。
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相关部门与头部生产企业应共同制定并完善相关产品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制造商需要通过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改善加工工艺等途径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型按摩器产品功能的复合化、智能化、数字化,按摩小器具产品的便捷化、差异化、时尚化,从而增强产品的技术先进性,提高产品档次、摆脱低等级同质竞争的局限。
②产品发展趋势
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亚健康问题的加重会进一步受到各年龄层的消费者关注相关保健产品,因此按摩椅未来的消费人群覆盖会更加广泛,产品使用的渗透率也会同时提升。与此同时,智能科技在家居场景的应用落地,按摩椅产品在功能打造方面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给消费者带来升级的按摩体验,消费者会更加追求品质,注重品牌,因此高端及豪华按摩椅需求增多。未来,注重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应用的专业的按摩椅品牌会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8)行业供给情况
目前,中国台湾地区的按摩器具生产已基本完成转移,日本厂商也逐步退出了按摩小电器、中低端按摩椅等单价较低产品的生产,专注于高性能全功能按摩椅等按摩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按摩器具生产国家,全球按摩器具产品除日本外,主要系在中国生产。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受国际地缘冲突影响外溢,欧美市场消费疲软。2023 年度我国按摩器具出口额为 45.18 亿美元,较 2022 年同期同比下降 9.3%,出口量同比增加 3.5%,出口价格同比下降 12.4%
目前中国按摩器具行业内各类生产企业数量超过 3,000 家。行业内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
(9)国际市场格局
全球按摩器具市场分散,各区域内均有多家知名按摩器具品牌运营商,尚未出现全球性的龙头企业。按摩椅具有价格高、非生活必需品等特性,行业竞争注重品牌与质量,拥有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上乘的按摩椅生产企业在竞争中占据较大优势。其中日本市场长期被稻田(FAMILYINADA)、富士医疗器(FUJIIRYOKI)、松下(Panasonic)、大东(THRIVE)等本土品牌商占据。韩国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本土品牌 Body Friend 占据 40%以上市场份额,韩国 BJSC 公司运营的 Cozyma 品牌按摩椅在韩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日系品牌如富士医疗器( FUJIIRYOKI )、 稻 田(FAMILYINADA)和松下(Panasonic)等处于第二梯队,其他韩国品牌 HUTECH 和 LGElectronics占据 6%-9%市场份额,另外还有 Brams、Coway 等新进入品牌。相比日韩市场,欧美地区文化差异较大,区域品牌较多,行业集中度不高。
其中欧洲市场以按摩小电器消费为主,主要品牌有MEDISANA、HOMEDICS、BEURER 等;而欧美按摩椅市场主要品牌有 COZZIA、TITAN、INFINITY和 HUMAN TOUCH 等。中国香港地区目前主要按摩椅品牌有 OSIM、OTO、OGAWA、Panasonic、Sanyo,其中 OSIM、OGAWA 和 OTO 占据绝大部分中国香港市场。
中国台湾地区的按摩椅品牌主要有 OSIM、FUJI、乔山(JHONSON)、高岛(TAKASIMA)、Tokuyo、INADA、PANASONIC 等,其中 FUJI、乔山(JHONSON)和高岛(TAKASIMA)为中国台湾本地品牌,其他以新加坡的 OSIM和日本品牌为主,其中 OSIM 以及本土的 FUJI、乔山三家市场份额较大。
近年来,共享经济在中国迅速发展、移动支付也越来越普及,国内共享按摩椅突破亿张。中国本土品牌更快速地察觉到了行业发展的新契机,截至 2024 年 5 月 31 日,共享按摩椅相关产品已经覆盖了国内 49 个城市。由于共享按摩椅铺设场景大多为人流量较大的高铁站、机场、商场等区域,能够对按摩椅品牌影响力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品牌影响力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品牌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