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行业概况
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挠性印制电路板,以挠性覆铜板为基材制成的一种电路板,又称柔性印制电路板,具备可挠性、体积小、重量轻、可弯曲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近年来,受益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需求爆发,未来 FPC 市场规模仍将进一步扩大。根据 Prismark 数据,2023 年全球 FPC 产值为 121.91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产值将达 151.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40%,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从产业分布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排名前列的 FPC 企业大都来自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行业市场规模优势明显。21 世纪以来,在成本、下游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下,FPC 产业逐渐向中国大陆等具有一定技术实力且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中国大陆逐渐成为 FPC 主要产地,整体 FPC 产值位于全球领先地位,占比近 50%。
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配套相对完整、技术人才较为集中,我国 FPC 行业主要集中在该等地区,存在一定的区域性。根据 Prismark 数据,2023 年中国大陆 FPC 产值为 56.08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产值将达 69.5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40%。未来五年,我国 FPC 产业规模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②行业发展趋势
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电子产品不断向轻薄化、便携化、小型化方向发展,由于 FPC 具备轻薄、可弯曲、体积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中。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FPC 在弯折性、减重、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进一步体现,FPC 在车载领域的覆盖率不断提高,广泛应用于传感器、动力控制系统、车灯、显示模组、高级辅助系统等车载相关场景。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FPC 替代铜线线束的趋势不断发展,FPC 市场需求仍将不断上升。
A、消费电子
消费电子是直接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电子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以及如 VR 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等产品。由于消费者对电子设备的运行速度、续航能力、摄像能力、屏幕清晰度及刷新率等属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云计算、AI 技术、VR 技术等新兴科技的涌现,消费电子产品快速迭代,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主要从两个方面带动 FPC 行业持续增长,具体情况如下:
a、消费电子产品总出货量增加,带动 FPC 需求增加
2023 年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等政策促进电子产品消费,同时,工信部也提出了开展畅通消费电子内循环系列行动。在诸多刺激电子产品消费的政策下,消费电子行业自 2023 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回暖。
以智能手机为例,据市场调研机构 IDC 统计,2023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 3.26亿部,同比增长 8.6%,自 2021 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同比回升,2024 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出货量也相继实现同比增长。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总出货量回升,FPC 需求量也将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在 AR/VR 领域,随着芯片、显示技术、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元宇宙的催化,AR/VR 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根据华安证券数据,2023 年全球 AR/VR 出货量约为 1,010 万台,未来随着 Apple Vision Pro 推出和 Quest 3 量产提供增量,2025 年 AR/VR/MR 出货量可达 2,20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47.59%。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根据 IDC 数据统计,2023 年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到 5.232 亿台,预计 2027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有望达到 6.445 亿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4%。随着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总出货量回升、AR/VR 设备及智能穿戴新兴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增加,上游电子产品制造业对 FPC 的需求也将上升,带动 FPC 行业规模扩大。
b、单机使用 FPC 数量上升,带动 FPC 需求增加
近几年,随着消费电子的创新发展、不断更新迭代,OLED 屏、面部识别、多摄像头、无线充电等功能和配置的不断增加,以及折叠手机、AI 手机等新兴产品的普及,消费电子产品中元器件数量增加,同时消费者对产品便携性、续航能力等要求也不断上升,产品内部空间趋于紧张,对轻薄、体积小、导线线路密度高的 FPC 需求日益提升。
以苹果手机为例,根据 iFixit 统计,随着功能模块增多,单机用量已由过去 iPhone5s 中的13 片扩展至 iPhone12 中 FPC 单机用量 30 片。iphone16 预计将搭载 A18 神经网络引擎芯片,运算速度最高可达每秒 38 万亿次,相比 A11 仿生芯片中的初代神经网络引擎,提速最高可达惊人的 60 倍,可于本地运行 AI 任务。
未来,随着苹果手机的功能增加、性能提升,单机 FPC 用量也将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安卓系高端机型也在逐步提高单机 FPC 用量。
根据 IDC 数据,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2023 年出货量为 1,810 万台,预计2028 年出货量有望达到 4,570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 20.35%。折叠屏手机两块屏幕之间需要使用 FPC 来进行跨铰链柔性连接,相比于普通手机,在 FPC 用量上会有所增加。根据弘信电子公告,用于折叠屏手机的 FPC 用量是直板机的 5-10 倍。
未来随着可折叠手机的规模快速增长,消费者平均单部手机平均使用 FPC 数量也将上升。除此之外,随着芯片、显示技术、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元宇宙的催化,在 AR/VR、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由于对产品轻量化要求更高、功能需求更多,且需要承载更多的元器件,随着可穿戴设备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对线路密度要求进一步提高,单机 FPC 使用比例会越来越高。
未来,消费电子产品功能创新、品类更新、集成度的提升驱动消费电子产品单机使用 FPC 量快速增加,且对更精细化 FPC 产品需求提升,促进 FPC 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B、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汽车的电子化水平日益提高,传感器得到广泛应用,车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汽车电子化趋势愈发明显,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的比重逐步提升。FPC 由于其高精密度、重量轻、可弯曲、体积小等特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汽车动力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车身电子系统、显示娱乐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汽车各大系统中。
随着汽车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及车联网、自动驾驶的技术的不断普及,汽车电子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车载 FPC 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车载领域FPC 需求有望超过消费电子的需求。
a、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带动 FPC 需求增加
2020 年 10 月,我国国务院颁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国办发[2020]39 号),提出:2021 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
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到 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自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迅速上升。
2023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又颁布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发改就业[2023]1017 号),提出要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推动公共领域增加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加强汽车消费金融服务。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逐年上升。
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 2024 年第二季度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 16 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2023 年来同比增长速率有所下降、增速趋于稳定,2024 年前两个季度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8.04%、31.63%。政策加持的背景下,叠加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成熟应用,造车成本的下降,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仍将处于逐年上升的状态。
随着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不断深入,FPC 在车载领域的覆盖率不断提高,广泛应用于传感器、BMS/VCU/MCU 三大动力控制系统、车灯、显示模组、高级辅助系统等车载相关场景。根据战新 PCB 产业研究所数据,单车 FPC 用量超过 100 片,在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下,汽车产业对 FPC 需求将大幅提高。
b、新能源汽车 BMS 采用 FPC 替代传统线束,带动 FPC 需求上升
BMS 线束,是新能源汽车 BMS 系统的重要部件,具有电流信息采集传输、电池温度及单体电压监测、绝缘监测等功能。传统 BMS 线束为铜线线束,每根线束与电池包电极点对点连接,用量随动力电池包电流信号增多而不断增加,影响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
FPC 厚度薄、重量轻、宽度可定制,与传统线束相比,汽车 BMS 采用 FPC 方案具备空间利用率更高、有利于增加电池包能量密度、安全性能更高、工艺灵活性更高、可实现自动化生产等特点。
现阶段,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引领 FPC 方案替代传统线束,新能源汽车中 FPC 正在加速替代传统线束。根据开源证券研究报告,BMS 软板方案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35%(估计数)进一步上升至 2025 年的 70%,对应 BMS 专用 FPC 市场空间将由 2023 年的 34.60 亿元上升至2025 年的 106.9 亿元。
综上所述,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领域的蓬勃发展将带动 FPC 及相关下游电子产品组装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进而带动配套智能制造装备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