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作为世界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合成纤维,占世界合成纤维产量的 60%以上,大量用于服饰、工业用纺丝等应用领域,行业整体已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绿色化、差异化、功能化是新的行业发展方向。
得益于纤维行业和下游纺织及终端应用领域对绿色化、差异化和功能化的追求,涤纶制品的上游核心原料纤维母粒以其环保、节能的纤维着色方式在化纤原液着色和功能改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行业发展趋势良好,市场容量较大。
1、涤纶长丝的简介
涤纶,又称聚酯纤维,以 PTA 或 DMT 和 MEG 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生成聚酯,再经纺丝和后处理形成。涤纶相比于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具有坚牢耐用、抗皱免烫、不粘毛等优异特性,因此在民用织物及工业用织物均有广泛的用途。
按形态结构特征划分,涤纶可分为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其中,涤纶长丝为聚酯熔体经纺丝成形和后加工工序形成的长度以千米计的聚酯纤维品类,应用领域涵盖服装、装饰和工业纺织;而涤纶短纤产品为聚酯经熔融纺丝和后加工工序剪成固定长度的聚酯纤维品类,长度分布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通常通过单独纺纱或与棉花、粘胶纤维等混纺形成纱线应用于服装织布。
涤纶长丝与涤纶短纤相比对工艺要求更高,根据生产工艺及特性不同,可分为初生丝、拉伸丝以及变形丝等,其中 POY、DTY 和 FDY 分别为初生丝、拉伸丝以及变形丝的主要品种。ATY 通常由 POY 和 FDY 制得,具有短纤纱的外观,但无假捻变形丝的极光和蜡感,在覆盖效果和保温性方面又与精纺纱相似。
2、涤纶长丝产业链
涤纶长丝生产属于纤维制造,位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通常以切片纺工艺或熔体直纺工艺生产DTY、FDY 和 ATY 等。其上游为石油化工行业和纤维母粒企业,下游为纺织、服装和工业领域等。
其中,石油化工企业通过炼油工艺中的催化重整装置得到 PX,再利用直接原料 PX 制取 PTA 后应用于 PET 制取,75%的 PET 用于聚酯纤维、25%的 PET 用于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纤维母粒企业通过对着色剂、载体及各种助剂进行充分混炼、预分散等,将超常量的着色剂、功能助剂与 PET 切片精确计量、均匀混合后进行物理加工形成。国内行业内部分纤维制造企业已逐渐向上游拓展,开始自行生产纤维母粒等。
3、涤纶长丝的主要工艺
目前,熔体直纺和切片纺是涤纶长丝的主流生产工艺,根据自身特点,熔体直纺工艺主要用于生产标准涤纶长丝,切片纺工艺主要用于生产差别化丝,两种工艺对涤纶行业均具有重要性。熔体直纺工艺通常包含聚合工艺和纺丝工艺,即先利用 PTA 和 MEG 经过酯化、缩聚后形成熔体,再以聚酯熔体为原料经过纺丝工艺生产涤纶长丝,优点为可降低物料损耗及能耗,适合规模化生产产品,但涉及聚酯的合成,污染较大;切片纺工艺直接将购买的聚酯切片干燥和再熔融后进行纺丝,不涉及聚酯的合成,具有开工灵活、污染小的特点,适用于新产品以及部分拥有较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差异化产品的小批量生产。
因此,切片纺工艺主要应用于差别化涤纶长丝的生产。差别化涤纶长丝指通过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制取的、以改进性能为主、在技术上或性能上有较大创新或具有某种特性,与常规涤纶长丝有一定差别的涤纶长丝新品种。
根据《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论文,原液着色、功能纤维、绿色纤维等是我国涤纶长丝差别化的开发侧重点。原液着色即在涤纶长丝纺丝过程中加入着色剂(纤维母粒),同时进行纺丝和着色,直接产出色牢度高、色泽均匀、色彩鲜艳的差别化有色涤纶长丝,具有工艺精简、功能集成、清洁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符合国家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是差别化涤纶长丝开发的重要技术。
4、涤纶长丝行业所处生命周期及行业规模
涤纶纤维制造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但差别化有色涤纶长丝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初期,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较好。
涤纶长丝在使用性能如染色、光热稳定、防污、手感、吸湿等方面有较大改进,同时生产工艺也迈向连续化、大型化,依托性价比与棉等天然纤维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纺织品交易所预测,至 2030 年全球纤维人均产量将达到 17.5 公斤;国联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到 2030 年全球纤维总产量或接近 1.5 亿吨,10年内复合增速达 3.09%。根据历年数据,聚酯纤维增速显著,是全球纤维的主要需求增量。
国联证券研究所预测,到 2025年,聚酯纤维(含再生聚酯)年产量将提升到 7,070 万吨,至 2030 年进一步提升到约 8,600 万吨,10 年复合增长率达 4.18%,成长空间广阔。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2023 年国内涤纶长丝产量为 4,509 万吨。
5、行业发展态势
根据欧洲化纤协会数据,全球对包括棉花、聚酯纤维、粘胶、尼龙、聚烯烃、丙烯酸、丝绸、羊毛等各类纤维的需求近 1 亿吨,其中聚酯纤维约 5,723 万吨,占比达近 56%。经过多年的成本降低和性能改进,聚酯纤维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预计未来涤纶在纤维应用中的比例将会继续提升,具体表现为向差别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及呈现下游应用促进行业发展的趋势。
(1)涤纶长丝呈现差别化、功能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品主要为常规丝,功能性、差别化涤纶长丝的产量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对外开放、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以中产阶级、老龄消费、年轻时尚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差异化、功能化的需求升级,我国化纤的需求潜力不断释放,为行业供给侧整体提质增效和发展优质产能提供了新的契机,涤纶化纤行业朝差别化、功能化、高技术方向发展。此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助力我国化纤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制造基地布局,促进我国化纤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十四五”开局以来,涤纶长丝龙头企业继续着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升级、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强化科研能力,实施创新驱动,进一步推进涤纶长丝产品的差异化、功能性,提升产品附加值。行业内优质企业不断升级优化产业模式,巩固扩大各环节产能优势,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通过产业链延伸有效降低业务成本。
同时,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提升数字化转型水平以及坚持低耗能、循环再利用,加快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是推进涤纶长丝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终端市场需求空间大,促进中游差别化原液着色纤维的需求
①汽车内饰行业
汽车内饰材料是汽车内部的装饰材料,根据应用不同,涤纶长丝可以在汽车内饰表层、粘合层、中间层多个位置应用,具体表现为在汽车内饰表层应用实现美观、装饰、增强和耐久等功能、在黏合层应用实现表层与底层织物的黏结确保材料的牢固连接、在中间层应用实现支撑和结构稳定性并赋予隔热、防滑或者阻燃等功能性。
根据亿渡数据,车用丝为涤纶工业丝第一大下游需求,占总需求的 37%,其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顶棚、座椅、立柱、门板、仪表盘、地毯、轮胎帘子线、车厢过滤材料和吸声材料等,除了满足基本的透气性、密度、材质和花纹等要求,汽车用纺织材料还必须满足人们对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对涤纶长丝的要求较高。
乘用车单车内饰面料用量大约为 4-5 平方米,车用丝是涤纶工业丝中的高端产品,其市场空间与汽车行业景气关联度较高。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以及我国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汽车消费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市场对汽车内饰件的需求也将稳步增长。
随着低碳环保的时代要求渐入人心,乘用车市场的升级换代及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将推动汽车内饰行业的升级换代和需求的扩张和逐步释放,原液着色的功能性纤维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机。对于下游汽车行业,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和 2023 年全球汽车销量分别为 8,163 万辆和 8,918 万辆,其中我国汽车销量分别为 2,686.40 万辆和 3,009.40 万辆。根据思瀚预测,2024 年全球汽车销量持续上升,全年销量预计将达到 9,100 万辆。
②户外用品行业
户外露营活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普及率较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逐步改善消费水平,露营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日常户外休闲之选。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2023-2028 年中国户外装备市场规模的 CAGR 为 5%,2024 年中国户外装备市场规模将超 900亿元,2028 年有望突破千亿元,达到 1,113 亿元。露营是最受我国居民欢迎的户外活动之一,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露营装备市场约为 95 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 年中国露营装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12 亿元。
③服饰行业
服饰行业作为行业产品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市场规模大。2021 年至今,随着外部因素逐步消除,服饰行业将从震荡期进入复苏期,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消费被外生的外部因素短暂抑制后得到释放,实现触底反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纺织品服饰出口总额达 3,409.5亿美元,同比增长 2.5%,服饰出口金额达 1,84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
6、行业竞争格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化纤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调整和重组持续深入,产能逐步向以中国、印度为主的亚洲地区转移。从全球而言,欧洲、日本、北美等化纤工业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特点表现为以加大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力度为重心,减少或退出标准品种,例如全球化纤第二大产区欧洲的生产企业致力于差异化、精细化产品的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及行业上下游的协同创新;美国、日本、韩国等化纤产业优势国家均调整化纤品种,着重发展高附加值功能性纺织品。
中国是世界第一化纤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从地域而言,我国的聚酯纤维的产能、产量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征,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省市,上述地区聚酯纤维长丝的产量占比达 90%以上;从产品特性而言,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品主要为常规丝。
功能化、差别化涤纶长丝的产量较低,目前我国涤纶长丝行业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差别化、功能化率,超细纤维纺丝技术、各种截面纤维纺丝技术、微小粒子混合纺丝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复合纤维技术、热处理技术和化学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正逐步提高,竞争格局也正由“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实力竞争。从涤纶长丝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已经逐步成为涤纶化纤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国内龙头企业在各自的优势产品领域持续强化竞争内核,提升核心竞争力,相互之间进行差异化竞争。
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高将有利于头部企业之间进一步形成有序扩张和差异化多元化竞争的市场格局。在经济效益和产业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化纤行业不断加大原液着色技术的运用,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生产已成为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纤维母粒作为原液着色的核心原材料,受益于下游化纤产业的不断升级和环保节能政策的加强,将有力地推动纤维母粒行业的快速发展。
行业内的主要企业
汇隆新材(301057.SZ)
成立于 2004 年,主要从事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战略方向的原液着色纤维研发、生产和销售。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汇 隆 新 材 总 资 产 为89,639.13 万元,净资产为 77,120.75 万元;2023年 度 营 业 收 入 为80,410.29 万元,净利润为 5,133.80 万元。国内较早实现规模化生产差别化有色涤纶长丝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近三年产量、销量等指标,在切片纺原液着色涤纶长丝细分行业中排名前三位。
海利得(002206.SZ)
成立于 2001 年,主要生产涤纶工业长丝、塑胶材料、涤纶帘子布三大产品。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海 利 得 总 资 产 为723,901.21 万元,净资产为 369,909.86 万元;2023年 度 营 业 收 入 为562,236.32 万元,净利润为 33,421.80 万元。是全球首家自主研发成功以涤纶替代尼龙涤纶车用安全气囊丝的企业。
旷达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 2016 年,是旷达科技(002516.SZ)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有色纤维产品。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旷达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母公司旷达科技的总资产为 442,149.32 万元,净资产为 364,426.16 万元;2023 年度 营 业 收入 为180,346.29 万元,净利润为 17,002.14 万元。国内主营业务为有色差别化涤纶长丝的企业,根据旷达科技(002516.SZ)年度报告,2022-2023 年,有色差别化涤纶丝年产量均超过 10,000 吨。
江苏泛博车用纤维有限公司
成立于 2014 年,特种纤维和面料的生产,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件等。国内主营业务为有色差别化涤纶长丝的企业。
宝丽迪(300905.SZ)
成立于 2002 年,主要从事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和先进功能改性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高品质色母及功能母粒、环保水性纳米色浆、光学电子油墨等。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宝 丽 迪 总 资 产 为202,839.91 万元,净资产为 182,565.12 万元;2023年 度 营 业 收 入 为119,705.65 万元,净利润为 9,860.24 万元。国内主要从事纤维母粒的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导地位,根据其 2023 年年度报告,近年来,宝丽迪化学纤维母粒产量持续在国内排名第 1。
欣战江
成立于 2010 年,主要从事差别化涤纶长丝和纤维母粒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欣 战 江 总 资 产 为58,757.15 万元,净资产为 53,856.61 万元,2023年 度 营 业 收 入 为29,986.64 万元,净利润为 5,789.20 万元。公司产品 2019-2023 年连续五年在汽车内饰用原液着色涤纶长丝细分行业排名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