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雷接地行业的定位
按照国家相关的建筑规范及标准,各类工业建筑、电力设施、通讯设施、重要设备等均需配 置专门的防雷接地系统,其在各类重点建筑物、电气设备设施的稳定运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地保障了人员安全及设备稳定运行。
防雷接地的应用在各行业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 于高层建筑、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军事设施等,防雷接地系统是保障其 安全运行和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①雷电、故障电流、静电的危害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激烈的放电现象,由此引起的雷击灾害被联合国列为十大自然灾害之 一,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等较难预测。近 20 年来,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 故呈现出发生频次多、范围广、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在我国,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 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第三大气象灾害。
故障电流是指电路在故障状态下的电流。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故障时,电路上的电流将远大 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流。因此,故障电流通常是电路的设计电流或额定电流的数倍甚至数十 倍。故障电流虽然短暂,但是它对电路的损害非常巨大。故障电流过大会导致电气设备烧毁,殃 及电路周围的其他设备。同时,电路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引发火灾等意外事故。
静电是一种电能,留存在物体表面,具有高电位、低电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静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静电是由于物体表面带电引起的现象,主要源于静电感应、摩擦起电、电离起电等,静电的电量虽然不大,但电压却很高,容易发生放电,出现静电火花,如在拥有可燃液体的作业场所,静电火花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
静电的危害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表现的尤为显著。石化行业大多数介质具有易燃易爆特性,在其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和积聚静电。如果产生和累计的电荷不能及时泄放,逐渐积聚到一定程度,极易发生静电放电,引燃设施或设备周边易燃易爆的气体、液体、蒸气或悬浮的粉尘与空气形成的可燃混合物,导致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危害人身财产安全。
②防雷接地的作用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等难以预测,因此各类建筑物和设施的防雷接地系统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性的、全面的防护措施,不能等到发生雷电事故后再采取应急措施,而应在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都做好防雷接地工程的规划、实施、检测、评估等工作。
防雷接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物体与地面连接,利用电势平衡、电流导引、屏蔽和保护设备等原理,将雷电击中物体时产生的电流迅速引导到地下,以避免雷电或静电对物体和设备造成巨大危害。防雷接地按功能具体可以分为: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的作用包括防止建筑物被雷击、防止静电积累造成爆炸事故、释放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电流,保证设备及人员安全。
基于雷电和静电的巨大危害,在现行的各类建筑规范中,建筑物或构筑物、工业设备或设施上均需采取防雷接地措施来防雷击和防静电,以保证设备运行稳定、人员安全。防雷接地系统因其在防雷击、防静电、防故障电流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其在各类重点建筑物、电气设备设施的稳定运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各类重点建筑物、电气设备设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防雷接地行业的发展阶段
自 1752 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的最早防雷产品——避雷针问世至今,人类已对雷电防护技术探索和研究了两百余年,期间雷电防护技术也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整体而言,防雷接地行业的发展大概可分为如下阶段:
①早期避雷针防直击雷电
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末,由于西方高大建筑物频繁遭遇雷电破坏,迫切的雷电防护需求催生出第一代防雷产品。当时的防雷产品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对直击雷电进行防护的避雷针,即利用两根分离金属棒间隙将较强电涌输入大地,进而起到对建筑物或设备的保护作用。
②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防直击雷电
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率先迈入电气时代。在电力工业发展初期,新出现的高压长距离输电设备因架设高、距离长、穿越地形复杂等因素,极容易被雷击中,而当时的避雷针因保护范围较小,无法覆盖长距离输电设备,因此又发展出了保护高压线的避雷线。同时,由于避雷针在建筑物防雷上存在保护面积小的缺点,人们又陆续在避雷针的基础上发明了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避雷带、避雷网防直击雷电。
③防雷器防止感应雷击
早期的电力设备几乎无任何过电压保护装置,雷击时在高压线获得保护后,与高压线连接的发、配电设备仍然会被损坏。人们发现雷电在高压线上会产生感应电涌或雷电电磁脉冲,并沿导线传到与之相连的发、配电设备,从而损坏这些设备。十九世纪末期,人们又发明了防雷器(SPD 的雏形),防止雷电感应损坏电力系统设备。这类电力系统和设备往往成本高昂,且耐压水平很低,极易受到感应电涌或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为此需采用 SPD 做过电压保护。
④接地装置的大力引入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力和电气设备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而故障电流、静电在电力设施、电气设备中的危害也逐步显现,对故障电流、静电的防护需求也逐步增加,对故障电流、静电的防护主要是通过接地技术来实现。在 20 世纪初,接地装置开始被引入,它们通过将建筑物或设备与大地形成良好的导电连接,将雷击能量、故障电流、静电电荷安全地传导到地下。人们也开始将避雷针、避雷带、SPD 及接地装置组建成更全面的防雷接地系统,整体防护雷电危害、静电危害、故障电流危害。
⑤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以及技术进步和创新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为了确保防雷接地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各国开始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包括接地电阻的要求、接地装置的设计和安装规范等,旨在确保防雷接地系统符合安全标准并提供可靠的保护。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电力工业、材料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防雷接地技术不断的进步,传统的金属接地极面临着寿命短、高土壤电阻率产品易腐蚀、耐腐蚀产品低土壤电阻率、成本高昂等问题,各种新型接地材料先后被研发出来,相关防雷接地设备和材料性能不断提高,以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防雷和防故障电流、防静电。
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雷电防护步入综合化时代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加快,智能电网的发展,雷电或静电危害给电网、工业设施带来的破坏对社会整体的影响日益增大,各国更加重视雷电及静电的安全防范,对雷电及静电防护技术和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雷电及静电防护技术进入了综合防护时代。
雷电和静电防护开始从防护工程方案设计、产品运用、防护工程施工等多方面着手,建立综合的防雷接地系统,雷电及静电防护效果得到巨大提升。同时,防雷接地系统也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综合安全解决方案中,如防雷接地系统与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火灾报警系统等相结合,实现安全管理的集成化、综合化。
(3)防雷接地行业主要产品
通常,人们把雷电造成的危害分为直击雷害和感应雷害。直击雷害是指由于闪电直接击中目标物而造成的破坏,如建筑物损坏、森林火灾、油库爆炸、人员伤亡等;感应雷害是指在雷电放电过程中,由于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LEMP)、直击雷产生的场效应(感应)对附近的电子设备、通讯设备等产生的破坏,这种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是经济发达地区雷电灾害的主要形式。根据防护的雷害,防雷产品可分为直击雷防护产品、雷电感应防护产品等类型。
防雷接地指的是针对雷电可能侵入系统的途径,综合采用各种降低雷电影响的措施的防护系统。综合防雷具体可以分为外部防雷(例如:接闪、引下、接地)和内部防雷(例如:等电位连接、屏蔽、综合布线和 SPD(电涌保护器))。
外部防雷通常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作为接闪器,通过引下线将雷电流引入接地网泄放到大地。内部防雷是改善建筑物内部电磁环境,包括六项措施: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电压限制和共地,设置、安装线路SPD 属于分流技术和电压限制技术,可同步实现防故障电流和静电的功能。
一般而言,防雷接地系统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网、SPD 等组件组成,它们通过导电材料和良好的接地连接,将瞬时放电从设备或建筑物引导到地下,以减少电压梯度和电荷积累,从而防止雷电、静电放电、故障电流等引发火灾、爆炸或设备损坏等危险事件,有效保护设备和电源系统免受故障和电气损坏,以维护电气设备和建筑物及人员的安全。
根据功能及类型,常规的防雷接地系统相关产品示意如下:
防雷接地系统中,接闪器由下列各形式之一或任意组合而成:独立避雷针,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或避雷网,以及屋顶上的永久性金属物及金属屋面和混凝土构件(例如女儿墙压顶)内部钢筋。
防雷接地系统的接地网一般埋在地下,与大地土壤密切接触。接闪器、SPD 通过引下线连接埋在地下的接地网,作为建筑或设备与大地之间电气连接的导体,接地网将雷电流及静电流散入大地。
(4)防雷接地行业市场规模
防雷接地系统产品应用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含新能源)、通信、轨道交通、航天国防、公共基建等基础产业,其中:石油化工、电力(含新能源)、通信、建筑、轨道交通是我国防雷接地行业的主要市场,约占防雷接地行业总市场需求的 90%。防雷接地行业企业一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开拓某一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再向其他领域扩张。
近年来,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质量协会防雷电分会及其他行业组织对防雷接地行业未发布权威、详尽的市场统计数据。通常而言,防雷接地产品可分为直击雷防护产品、雷电感应防护产品、接地产品及雷电监测系统四类。接地产品埋在地下,其作用是将雷电流、静电流顺利泄放入大地,是直击雷防护、雷电感应防护的基础。
接地材料一般占整个防雷接地系统的比例约为 45%-50%。防雷接地行业下游客户采购防雷接地产品主要作为固定资产,结合防雷接地产品的行业应用场景、下游行业投资概况以及防雷接地产品在项目投资中的占比,2023 年国内电力(含新能源)、化工、通信、轨道交通四大行业防雷接地材料的市场规模约 149.11亿元。
在现代社会,各种电气、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何确保电气及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防雷接地材料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电力(含新能源)、通信、轨道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每年均会保持较大的固定资产开支,防雷接地材料的市场空间较大。
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例,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易燃易爆的显著特点,雷电、静电、故障电流等是影响其安全运行的重要危险因素,防雷接地产品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石化企业必须要做好信号接地、电气接地、防静电接地、防雷接地等多个接地网的共用接地工作,避免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
(5)行业上下游概况
防雷和接地是建筑物电气设计和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强弱电系统的安全。防雷接地行业的上游主要是金属制品、电子元件、电缆等原材料供应商,它们为防雷接地系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下游应用行业方面,防雷接地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传统电力、新能源(光伏、核电等)、通信等众多领域。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需要防雷接地系统来防止雷电或静电引发的火灾或爆炸事故;在通信和电力领域,防雷接地系统则主要用于保护复杂的电气设备,避免雷电引起的瞬时过电压造成设备的损坏;在工厂环境中,防雷接地系统可以保护重要的工业设施、生产设备免受雷电或静电的损害;在建筑领域,对防雷接地系统的需求主要用于防止建筑物因雷击而受损。因此,以上各领域的应用均显示出防雷接地系统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防雷接地行业上下游情况具体如下图所示:
(6)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随着建筑物、电气设备及设施的不断增加和现代社会对人员安全的日益重视,预计相关市场将继续稳健增长。防雷接地系统市场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雷电频率和严重性的增加、社会对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的需求增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具体概况如下:
①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持续进行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下,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各类建筑物、基础设施和电气设施的数量持续增加。同时,随着社会整体安全意识的提高,各类法规、标准和建筑规范越来越强调建筑物和电气设施的雷电和静电保护,包括要求安装各种防雷接地系统,以确保公共安全和电气设备稳定运行。因此,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会大幅推动防雷接地系统市场规模的增长。
②雷电频率和严重性的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雷电频率和严重性增加,石化设施、发电站、建筑物、电信基站、输电线路等电气设施更易受到更多的雷电损害。尤其是工业设施和能源产业对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持续性运行要求极高,雷电、静电、故障电流均可能导致生产中断和设备损坏,给企业甚至社会带来较大的损失,促使该等领域的防雷接地需求持续增加。国家、企业等各类主体采取更多的防雷接地措施,会大幅推动防雷接地系统市场规模的增长。
③社会对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的需求增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的方面面面,社会、企业对数据传输稳定性、连续性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维持数据、信息稳定传输的各类电力设施、电信基站、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需要更强大的雷电、静电保护,进一步拉动了防雷接地系统的市场需求。
④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新材料、智能化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用户在防雷接地领域对多功能、可视化、远程监控等方面的需求。相关创新提高了防雷防静电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也会增加客户更新改造的投资需求,防雷接地系统行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7)下游行业发展概况
防雷接地材料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传统电力、公共基建等领域,并在向光伏、核电等新能源领域延伸。此次主要服务的石油化工以及正在大力开拓的光伏、核电等行业分析示例如下:
①石油化工行业
石油化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同时,石油化工产业也为国防工业提供技术材料和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石油化工工业是指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领域,属于基础性产业,主要产品包括各种燃料油、润滑油、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炭、石蜡、沥青等,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轻工、建筑、建材等行业提供基础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石油炼化产能从 2008 年的 5.5 亿吨增长到 2022 年的 9.2 亿吨,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炼油大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根据《2022 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信息显示,2022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2%;全国成品油总产量 3.66 亿吨,较上年增长 3.2%。
根据《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在加快推动炼油产业转型优化的同时,提升烯烃、芳烃产业综合竞争力,重点引导下游产业实现高端化转变,以炼化一体化开启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炼化一体化”模式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宜油则油、宜化则化、油化结合,实现企业效益最佳化,能有效降低运营风险,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是未来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础性原料,乙烯产品产量占石化产品的 75%以上。目前世界上已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乙烯业务作为中石化的核心业务,中石化在规划业务发展时,始终牢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引领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大核心职责,引领行业整体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石化报》报道,伴随炼化产业政策放开及“油转化”浪潮,我国化工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乙烯和 PX生产国,2023年我国乙烯总产能达到 5,277万吨/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乙烯生产国。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根据在建、拟建及规划项目测算,2023 年-2025 年我国石化产能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5 年底我国乙烯产能将达到 7,350万吨。
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大框架基本形成。国家重点建设中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全部投射沿海重点开发地区,瞄准现有三大石化集聚区,同时立足于海上能源资源进口的重要通道。
伴随沿海国家石化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新一轮石油化工产业投资重心再度往东部沿海地区集中。新建炼油项目布局在产业基地内,并按照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的要求建设。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 2025 年七大石化基地的炼油产能将占全国总产能的 40%。以炼化一体化开启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度我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 13.4%,同期,全国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 9.0%,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超出全国工业和制造业平均水平,为后期我国能源保供和原料自给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产业的升级、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要求,石化行业的发展将有效驱动上游产业的革新和发展。炼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对上游相关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增项目投资带来装置改造和产能升级,为石化领域的防雷接地材料行业创造新的市场增长机遇。
②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是石油化工领域中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具体包含农药、染料、涂料、颜料、试剂和高纯物、信息用化学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粘合剂、催化剂和各种助剂、化工系统生产的化学药品和日用化学品、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11 个产品类别。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种类丰富、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
目前,精细化工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成为化工产业的关键发展领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预计将进一步增加。
全球各个国家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精细化工产品作为传统化工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其化工产业均向着“多元化”及“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十分重视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目前精细化工行业已经成为化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据公开资料,我国精细化工产业 2021 年总产值突破 5.5 万亿元,预计 2027 年有望超过 11 万亿元。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精细化工在这场变化中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化工学会《2017-2025 年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的设想与对策》中指出,美国、欧盟及日本精细化工率接近或超过 60%,我国计划到 2025 年将精细化工率提高到 55%。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宏观层面碳中和、碳达峰的规划与执行,人们对电子、汽车、医药、机械工业、建筑新材料、新能源及新型环保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电子与信息化学品、表面工程化学品、医药化学品等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精细化学品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
③光伏行业
太阳能凭借其无噪声、无污染、无地域限制、分布广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易于获得等优点,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此,世界主要能源消耗国家高度重视光伏产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以支持本国光伏产业发展。得益于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改善,当前全球大部分地区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煤电价格,光伏产业发展的内生经济性动力显著;在各国能源安全需求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光伏发电成为不少国家具备竞争优势的能源形式。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光伏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光伏行业逐步摆脱对补贴政策的依赖。平价上网政策叠加技术进步驱动光伏产业链加速降本增效,光伏发电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在主要经济体的带动下,2014 年-2022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均保持正增长,新增装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7.21%。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的 2023 年度报告显示,2023 年度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 375GW,同比增长超 30%。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能源行业 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统计数据,到 2030年全球光伏及风能累计装机量有望达到 4,120GW;到 2050 年全球实现净零排放,近 90%的发电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在我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光伏作为近年我国增速最快的新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2 年-2022 年期间,我国光伏发电量复合增长率达 61.30%,增长速度大幅领先其他清洁能源。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2 年度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 87.41GW,2023 年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 216.30GW;随着分布式光伏推进以及风光大基地规划建设的加速落地,国内光伏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多处提及重点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预计未来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会持续增长,防雷接地材料市场空间广阔。
世界光伏看中国,作为“出海新名片”和引领中国外贸增长的“新三样”(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之一,光伏行业近期再交耀眼成绩单。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初步测算超过 290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13%。近期,光伏龙头企业海外布局频有新动向,光伏产业出海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④核电行业
核电是一种低碳、高效的清洁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近年来国内核电行业正迈入发展快车道。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共 24 台,总装机容量约 2,681 万千瓦,整体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大陆商用核电机组 55 台,总装机容量 5,691 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与展望》(2023 年)预计 2030 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预计到 2035 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在总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 10%,相比 2022 年翻倍,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基于国家在核电领域的大力投资,预计会带动防雷接地材料在该业务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
核电走出去是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不仅可以使核电产业本身获得更大发展,同时可以带动上下游诸多产业的发展和外贸结构的合理化。截至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已经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开展了与欧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近 20 个国家的核电项目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已有、正在发展和需要发展核能的国家有 40多个,预计到 2030 年沿线相关国家将新建近 100台核电机组。据测算,如果我国能够获得沿线国家 20%的市场份额,即约 20 台海外市场机组,将能产生 3 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⑤通信行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数据,中国信息服务市场规模逐年快速提升,预计将从 2021 年的 12.5 万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22.8 万亿元。信息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与通信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直接相关,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的需求越大,运营商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
我国通信技术服务业市场发展与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 5G 相关投资增长较快。我国高度重视 5G 行业发展,大力推进 5G 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顶层设计基本形成,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 5G 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纳入国家发展的主旋律。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铁塔共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 4,205亿元,其中 5G投资额达 1,905亿元,同比增长 5.7%。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