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伏产业链情况
光伏行业是指将多晶硅通过各类技术和工艺路线生产出太阳能电池片,并将太阳能电池经过串并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形成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再配合功率控制器等,形成光伏发电装置的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系统等多个环节。其中,上游主要包括高纯度多晶硅料、单晶硅棒/多晶硅锭、单/多晶硅片的生产;中游主要包括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的生产;下游是光伏发电的应用端,主要包括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系统建造运营及光伏应用产品制造。
(2)全球光伏行业情况
①全球光伏行业发展情况
自 21 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全球光伏行业步入快速大规模应用增长阶段。虽然 2011 年至 2013 年受全球经济危机、贸易摩擦以及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全球光伏行业市场增速放缓;2013 年下半年起,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以中国、日本、美国为代表的新兴光伏发电市场开始崛起,光伏行业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改善;2015 至 2017 年,全球光伏电站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光伏行业重新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9 年以来,伴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行,初步具备产业全面平价上网条件,全球光伏市场迎来新一轮增长。总体来看,全球新增装机规模增长率存在一定波动,但全球新增装机规模始终保持不断增长向上的趋势。
光伏行业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2004 年至2011 年全球启动期:自 2004 年德国率先推出光伏补贴政策起,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开始发展;此后欧洲各国陆续颁发并实施了一系列光伏行业扶持与鼓励政策,助推光伏行业规模与技术不断突破,全球光伏行业装机需求迅速增长,产业链内各核心部件厂商纷纷抢占市场。
2011 年至2013 年政策调整期:受“欧债危机”等因素的持续影响,欧洲各国政府光伏补贴政策逐渐趋于理性,叠加前期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投资过热,行业供需失衡开始显现,光伏行业整体增速减缓。缺乏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效应的公司被迫淘汰,行业集中度有一定程度提高。
2013 年至2015 年技术储备期:行业竞争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全球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行业经过优胜劣汰后,逐渐形成一批在技术研发、业务规模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光伏企业。同时,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加剧,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提高对光伏行业的支持力度。
2015 年至 2019 年规模发展期:2015 年《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新能源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碳减排等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承诺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需求的核心区域由欧洲向中国、日本、美国等新兴市场转移;2018 年,全球光伏行业受到美国“201 调查”及中国“531 光伏新政”的不利影响,新增装机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行业整体逐步由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产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2019 年以来高速发展期:伴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革新,光伏作为重要新能源发电形式的成本优势逐渐凸显,全球光伏发电进入全面平价期并迎来新一轮增长
②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光伏发电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加快向低碳化、零碳化转型,长期来看,可再生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将是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主流方向。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能源行业 2050 净零排放路线图》统计数据,2030 年之前,全球太阳能光伏每年新增装机 630GW,风电每年新增装机 390GW;到2030年全球光伏及风能累计装机量有望达到4,120GW;到2050年,全球实现净零排放,近 90%的发电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合计占近 70%,全球光伏及风能累计装机量将进一步增加至 18,088GW。
根据 IEA 数据,随着全球电力系统脱碳,风能与太阳能发电也将成为发电量增长的主力军,风能与太阳能发电量增速已超越全球发电总量增速。2030 年,光伏发电总量占全球发电量约 20.3%;2050 年,光伏发电量占全球发电量约 36.9%。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以及俄乌冲突引发国际对能源危机的担忧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全球能源结构将进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时代。
中短期来看,全球光伏发电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2 年至 2027 年全球年均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 400GW,2027 年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将超过煤炭,领先的硅片制造企业纷纷布局新建产能,快速匹配终端下游市场装机需求。2019 年以来,隆基绿能、TCL 中环、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双良节能、弘元绿能、京运通、美科股份等公司纷纷进行单晶硅片扩产,行业迎来新一轮上升周期。
③全球光伏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为最大光伏应用市场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容量达到 230GW,较2021 年增长 35.3%,新增装机容量再创历史新高,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新能源发电方式之一。光伏行业降本提效稳步推进,叠加全球各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颁布与执行,预计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随着光伏发电的终端应用场景趋于多元化,光伏在储能、农业、建筑、生态环境治理、交通等领域持续拓展潜在应用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其未来发展规模。
从光伏产品制造产业分布来看,全球光伏行业生产制造重心集中在亚洲地区,光伏产品制造产业集中度较高。根据 CPIA 数据,2021 年中国以 62.3 万吨的多晶硅产能和50.6万吨的多晶硅产量连续多年高居全球首位,2022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到82.7万吨,同比增长 63.4%;在硅片领域,2021 年我国大陆硅片产能约 407.2GW,同比增长 69.7%;产量约226.6GW,同比增长40.4%,占全球硅片产量的97.3%;
2022年硅片产量357GW,同比增长 57.5%,在全球硅片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0 至 2022 年,前五大光伏组件厂商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 55.1%、63.4%及 61.4%,产业链环节企业市场集中度水平较高;2021 年,包括中国大陆、东南亚、韩国和印度在内的亚太地区光伏组件产能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97.7%,其中,中国大陆 2021 年组件产量达到 181.8GW,占全球总产量比例超过 82.3%;2022 年中国组件产量 288.7GW,同比增长 58.8%。
从光伏应用市场来看,根据 CPIA 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新增装机容量约为 121.75GW,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 71.6%,全球市场相对集中。其中,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2022 年新增装机 87.4GW,创历史新高。2013年以来,以中国、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等为代表的大批新兴市场迅速崛起,光伏发电市场重心由欧洲逐步向全球化市场转变。现阶段,光伏发电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中国、美国、东南亚地区、欧洲地区。
(3)中国光伏行业情况
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历程如下:
1997 年至 2004 年 起步期:我国光伏行业尚处于雏形,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瓶颈,尚无法投入大规模商业应用。在 1997 年《京都议定书》、克林顿“百万屋顶计划”、2000 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等国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第一批光伏企业在这一时期诞生并投入到了光伏制造行业的研发和生产中。
2004 年至 2010 年 快速发展期:2005 年,我国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鼓励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陆续出台配套产业政策支持光伏行业发展,政策支持逐渐形成体系。同时,受到欧洲光伏市场需求增长驱动,我国光伏制造行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迅速起步并形成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基地。
从 2009 年起,我国启动了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等项目,国内光伏发电行业市场需求逐步释放。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日益成熟、成本逐步降低、上网电价初步明确,光伏行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2010 年至 2013 年 首度调整期:美国、欧盟开始对我国光伏企业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导致部分国内光伏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这一时期,部分企业回归国内市场,政府加大了对光伏应用的支持力度,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等举措,叠加系统成本的降低,驱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有所回暖。
2013 年至 2018 年 补贴期:2013 年《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下发,我国开始实行三类资源区光伏上网电价及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补贴实施后,国内对光伏行业需求迅速提升,光伏制造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光伏产业链逐渐完善,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和消费国。
2018 年至 2021 年 补贴退坡期:随着光伏行业技术持续进步、成本加速下降和市场迅速扩张,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于 2018 年联合发布“531 光伏新政”文件,标志着光伏发电补贴退坡及平价上网时期的开始。
2021 年起 全面普及期:2021 年起,新核准(备案)海上风电项目、光热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由当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具备条件的可通过竞争性配置方式形成,上网电价高于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的,基准价以内的部分由电网企业结算。国家鼓励各地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支持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1 年,多数省份光伏指导价已达到煤电水平。在国家政策补贴逐渐退出的背景下,平价上网需求倒逼光伏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光伏产品价格快速下跌,行业落后产能逐渐退出市场,光伏行业升级进一步加速,我国光伏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①中国光伏应用市场位于世界前列,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十年居首
2013 年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行业技术水平提高的驱动下,我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之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 10.95GW,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并在此后保持持续增长。
2021 年末,我国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 3 亿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 1 亿千瓦。2022 年,中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 87.41GW,同比上升 59.3%,新增装机量超过 2021 年,成为历年新增装机规模最大的一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下游市场需求保持旺盛。
②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在全球光伏市场蓬勃发展的拉动下,我国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持续扩大,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我国在光伏产品制造环节也拥有明显竞争优势,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十六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已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球首位。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 年,我国多晶硅产量 82.7 万吨,同比增长 63.4%;硅片产量 357GW,同比增长 57.5%;电池片产量 318GW,同比增长 60.7%;组件产量288.7GW,同比增长 58.8%。
同时,随着我国光伏领域研究能力的加强,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提升,进一步提升光伏电站发电量。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TOPCon 单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将从2022年的24.5%提升到2030年的26.0%,异质结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将从2022年的24.6%提升到 2030 年的 26.1%,背接触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将从 2022 年的 24.5%提升到 2030年的 26.1%。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记录,产业化水平达到全球领先地位。
光伏市场的蓬勃发展逐步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依靠资金、技术、成本、渠道等优势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二三线厂商和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或被整合,促使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度逐渐提高。2022 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领域前五名企业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87.1%、66.0%、56.3%和 61.4%。
③行业初显“平价上网”,大规模走向市场驱动发展模式
2019 年初,为积极推动风电、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开始试点平价上网项目和低价上网试点项目建设,促进风电、光伏发电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无补贴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有关通知,2020 年起,我国光伏平价上网项目规模已经超过补贴竞价项目规模,大部分光伏发电项目已经无需财政补贴,我国逐渐走向光伏平价上网时代。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 2021 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833 号),明确规定从 2021 年起,中央财政不再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补贴,实行平价上网。2021 年新建项目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以更好体现风电、光伏的绿色电力价值。
中国光伏行业已经从高速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政策将偏重于减少补贴依赖直至平价上网,推进产业链的技术进步,降低发电成本,行业发展将从政策驱动、计划统筹与市场驱动多重驱动发展的模式,逐渐向市场驱动发展模式转型,实现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有利于行业高质量企业持续经营,实现光伏行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