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Li)为银白色的碱金属,原子序数为 3,居于元素周期表中首位的金属元素,在标准条件下,它是最轻的金属和固体元素。由于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锂产品常用于多种工业应用,被誉为“工业味精”;由于锂拥有各种元素中最高的标准氧化电势,能较好的应用在电池和储能领域,故也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和“白色石油”。以碳酸锂、氢氧化锂和氯化锂为代表的锂盐产品作为锂电行业的核心原料,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化学储能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需求持续提升。
锂产业链主要分为锂资源上游开采、中游提炼及下游应用。上游开采环节,锂资源供给目前主要来自盐湖和矿石提锂,以及少量的锂电池回收。中游提炼环节,以碳酸锂、氢氧化锂和氯化锂作为基础原料,可进一步加工生产锂金属和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催化剂等化合材料。
下游应用环节,锂产品的领域广泛,主要可分为电池领域和传统工业领域,电池应用包含电动汽车、化学储能、3C 消费及工业电子、电动工具等;传统工业领域主要包含医药、陶瓷玻璃、润滑剂、催化剂等。
全球锂矿类型有盐湖卤水型、伟晶岩型、黏土型、锂沸石型、油气田卤水型和地热卤水型,其中以盐湖卤水型和伟晶岩型为主,常见的伟晶岩型锂矿包括锂辉石、锂云母和透锂长石等种类。
目前,全球锂资源开发主要来源于盐湖卤水和伟晶岩型矿;因技术、成本等因素限制,其他矿种的锂资源开发利用仍较少。
1、锂盐上游产业发展概况
(1)全球的锂资源情况
锂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约占 0.0065%,丰度居于第二十七位,全球锂资源较为丰富,但资源量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南美锂三角地区(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三国毗邻区域)、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刚果(金)和加拿大等少数区域。盐湖卤水型锂矿主要分布在南美锂三角地区,其次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和美国西海岸。伟晶岩型锂矿与造山带关系密切,全球分布较广泛,主要有澳大利亚西部、中国青藏高原周边、刚果(金)等国家和地区。
受全球资源分布不均、自然环境、政府政策、开发条件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球锂矿开发分布也较为集中。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数据,截至 2024年 1 月,世界锂金属储量约 2,800 万吨,折碳酸锂当量约 1.5 亿吨(按 1:5.3 折算),主要分布在南美锂三角地区和澳大利亚合计占比达 68.21%,中国占比为10.71%。
目前全球硬岩锂资源以锂辉石为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其中澳大利亚的锂辉石品位最优,主要分布在澳洲西海岸地区,非洲的硬岩锂矿开发潜力较大。卤水锂资源则以盐湖为主,主要分布在南美锂三角。
整体来看,南美盐湖的锂离子浓度较高,是目前全球盐湖开采最为集中的地区;相较南美锂三角,我国盐湖锂离子浓度偏低,且杂质相对较高,镁锂比明显高于南美盐湖,对后续提锂生产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2)我国锂的资源量与分布
①我国锂资源的类型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截至2024年1月我国已有锂储量1,590万吨(折碳酸锂当量),占全球比例为 10.71%。我国锂矿资源类型多样,包含了盐湖型与伟晶岩型,伟晶岩型又可细分为以锂云母为主的花岗岩型、以锂辉石为主的花岗伟晶岩型等矿床。与全球锂资源分布类似,我国盐湖型锂资源的占比较高。
②我国锂资源的区域分布
从分布区域来看,锂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江西、新疆、湖南等省区;其中,西藏和青海为盐湖卤水型,四川和新疆主要为锂辉石,江西和湖南主要为锂云母。
③我国锂云母资源分布
我国的锂云母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西宜春,河北、内蒙古、湖南、广西等地也有所分布。根据《宜春地区锂资源类型及工业应用报告》等政府资料,宜春市及其下属管辖地拥有探明可利用氧化锂储量逾 258 万吨,折碳酸锂当量约 636万吨。
因早期锂云母矿石的勘探工作尚不完全,随着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宜春地区锂云母矿石的实际储量规模可能进一步增长。
④我国的锂资源的禀赋特性
从已探明锂矿资源来看,全球优质锂资源主要集中在澳洲锂矿和南美盐湖,我国锂资源的整体禀赋不高,锂盐产业的锂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各类型锂资源具体禀赋情况如下:
盐湖卤水型锂矿:我国盐湖卤水型锂矿整体上具有含锂偏低、高镁锂比的特征,主要位于青海和西藏的高原地区,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较敏感,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较欠缺,基础条件较不适宜建立大型化工企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盐湖提锂的困难;
锂辉石锂矿: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等区域,区域内的海拔较高、地形较为复杂,且多为易水土流失的高原或山地,受自然条件限制、矿山基建较弱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成熟开发矿体较少、开发程度较低;
锂云母锂矿:含锂品位较低,常共(伴)生多种稀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江西宜春地区,矿脉分布的区域海拔较低(一般不超过 1,000 米),基础设施较好,且多为露天矿床、易开采,云母粒径偏大、易分选,近年来资源开发进度较快。
(3)全球锂资源生产供应情况
①全球锂资源的开发分布不均,澳大利亚和南美主导当前市场
供应受资源禀赋、开发历史等因素影响,全球锂矿产量主要来自于锂辉石和盐湖,锂云母和锂黏土的整体占比较小。从区域来看,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南美锂三角和中国地区。锂辉石因开发起步早、锂含量高等优势,供应链体系最为成熟,近年来,澳大利亚凭借丰富的锂辉石开发,成为主导全球锂资源产量变化的核心国家,是世界最大锂矿供给国,约占世界硬岩锂矿石供给 87%,占世界锂原料供应总量的 39%。全球优质的盐湖资源主要集中于南美锂三角地区,但囿于地理环境、资源国有化、地缘政治风险和技术受限,各国的开发程度不一。
南美锂三角中,智利的锂资源开发程度较好,锂资源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阿根廷开发程度次之;而玻利维亚锂资源勘查开发受国家监管,对外商业化谨慎,资源开发进程滞后,使得玻利维亚虽锂资源量丰富,但暂无明显的产量释放在市场中。未来在锂的战略重要性得到进一步重视的情况下,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等地资源勘探开发进程加快,两国产量预计将快速增长,对全球锂矿产量形成新的增量。
②我国锂资源种类多样,盐湖和锂辉石有待进一步开发,锂云母资源供给快速增长,但整体的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
虽然我国锂资源种类多样,但整体的资源禀赋不高,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3 年锂资源对外的依存度约57.5%。目前,我国锂资源开发主要集中于青海、四川、江西、西藏四个省份。
受资源禀赋、自然环境、技术、基建及政策等因素影响,相对于资源储量而言,国内盐湖和锂辉石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尚需进一步发展;锂云母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技术突破,锂盐生产路径已逐步成熟,成为国内确定的锂盐增长量。国内各类矿种的提锂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盐湖卤水提锂
青海:基础设施已建设完备、工艺逐步成熟,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但需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扩充产品品类.
西藏:基建逐步改善,受益于青海盐湖提锂技术的外溢,区域内具有清洁能源优势;但青藏高原生态较脆弱,发展受环保红线和艰苦环境的限制,锂资源开发总体进度偏慢.
锂辉石提锂
以四川甘孜州、阿坝州为主:资源禀赋良好、潜力较大,但矿区地势高、地形复杂开采条件不及澳洲西部,实际进度受到环保、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尚需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加大开发.
锂云母提锂
以江西宜春为主,湖南、河北、内蒙古资源补充:随着锂云母提锂技术的成熟,硫酸盐焙烧法成为行业共识;宜春地区锂云母资源开发受益于矿区海拔较低、自然条件和经济配套设施较好;产业链的副产品较丰富可有效抵减成本等优势;近年来资源开发增长迅速,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锂资源供应来源.
2、锂盐行业中游产业发展概况
锂盐中游产业是将各类型锂矿提取加工形成的金属锂、锂化合物及相关产品。中游提炼的核心产品为碳酸锂、氢氧化锂、氯化锂及金属锂等,其中,碳酸锂是锂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的最直接和基础的锂盐产品。
碳酸锂的生产、消费与需求是整个锂产业链发展的基础 , 碳酸锂当量 (Lithium CarbonateEquivalent,LCE)是衡量锂盐生产和用锂需求的主要指标。
(1)主要锂产品的情况介绍
主要锂产品的简要介绍及主要用途情况如下:
①碳酸锂
简要情况:碳酸锂是锂行业中用量最大、最广泛的基础产品,碳酸锂可以根据其纯度、粒度和化学指标区分为工业级碳酸锂、电池级碳酸锂和高纯碳酸锂三大类(工业级碳酸锂中碳酸锂含量不低于 98.5%;电池级碳酸锂中碳酸锂含量不低于 99.5%;高纯碳酸锂中碳酸锂含量不低于 99.99%)。
主要用途:电池级碳酸锂主要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材料。主要有钴酸锂(LCO)、镍酸锂(LN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三元正极材料镍钴锰酸锂(NCM)等在内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3C 产品、电动工具等;工业级碳酸锂是重要的基础锂产品,主要用于制取各种深加工锂产品,以及玻璃、陶瓷工艺等;高纯碳酸锂可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航天级锂电池材料,光通讯领域中钽酸锂、铌酸锂单晶的主要原料,以及合成高纯氟化锂等其它高纯锂盐。
②氢氧化锂
简要情况:氢氧化锂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工业领域可用作润滑脂添加剂,提高产品耐热性、耐水性、稳定性和机械特性。根据品质氢氧化锂可分为单水氢氧化锂、无水氢氧化锂和微粉级氢氧化锂。
主要用途:氢氧化锂用于生产磷酸铁锂(LFP)、钛酸锂(LTO)、镍钴锰酸锂(NCM622、NCM811)及镍钴铝酸锂(NCA)等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设备、基站备用电源等。
③氯化锂
简要情况:氯化锂是白色的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或微碱性,电解无水氯化锂可生成金属锂和氯气。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电解制备金属锂、铝的焊剂和钎剂及非冷冻型空调机中的吸湿(脱湿)剂。
④金属锂
简要情况:重要的深加工锂产品之一,通常由氯化锂熔盐电解制取,按含锂纯度的高低依次可分为工业级、电池级、高纯级等多个产品级别,根据形态分为锂锭、锂带、锂片。
主要用途:工业级金属锂的主要用途是合成丁基锂、二异丙胺基锂等有机锂化合物的原料,也是加工电池级金属锂、氢化锂铝、氨基锂的原料,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如制药、合成橡胶、香料等领域;电池级及以上标准的金属锂主要用于生产各种锂(一次)电池负极、锂铝及锂镁合金材料等。
(2)全球锂盐的生产情况
①全球锂盐产能分布情况
目前,全球锂盐生产以“海外资源+中国加工”模式为主。由于主要的资源聚集在南美锂三角和澳大利亚,而锂盐及其深加工的产能多集中于中国,使得当前全球锂盐生产形成了“海外资源+中国加工”的模式。
一方面,国内锂盐生产龙头企业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直接使用澳洲生产的锂精矿生产锂盐;另一方面,国外头部企业使用中国企业代工或直接在中国开设加工工厂。以美国雅保为例,其在四川成都和眉山、江西新余、广西钦州、江苏张家港都拥有锂盐加工工厂。2023年,世界锂及其衍生物产量折合碳酸锂当量约 111.6万吨,其中我国产量折合碳酸锂当量约为 81.5 万吨,全球占比约为 73%。
②全球的锂盐产量情况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的统计,近年以来,全球锂盐供应量稳步增长,2021 年度为 66 万吨,同比增长 50%以上;2022 年度为 86.1 万吨,同比增长 30%以上;2023 年度锂盐产量折合碳酸锂当量约 111.6 万吨,同比增长 29.62%。
(3)我国的锂盐产量情况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的统计,近年来,我国锂盐供应量稳步增长,占全球产量比重持续上升,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锂盐生产基地。2021 年度锂盐产量折合碳酸锂当量为 48万吨,同比增长 66.32%,中国锂盐产量占全球锂盐产量的比例为 72.73%;2022 年度锂盐产量折合碳酸锂当量为 63.1 万吨,同比增长31.46%,中国锂盐产量占全球锂盐产量的比例为73.29%;2023年度锂盐产量折合碳酸锂当量为 81.5 万吨,同比增长 29.16%,中国锂盐产量占全球锂盐产量的比例为 73.03%。
(4)我国锂盐生产的资源供应对外依存高
我国作为全球锂盐最主要的生产地,基础锂盐产能占全球总量比例超 70%,但因全球锂资源分布不均,全球优质锂资源集中在澳洲锂矿和南美盐湖,我国锂资源高度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近年来随着国内锂资源的加大开发,对外依存度较高峰有所下降,但仍占比约 57.5%。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3 年我国碳酸锂产量 51.79 万吨,同比增幅约为 31.1%;氢氧化锂产量 31.96 万吨,同比增幅约为 29.70%。其中,2023 年度我国利用国内一次锂资源生产的锂盐折合碳酸锂当量约 29.70 万吨,国内锂资源中盐湖卤水生产锂盐为 12 万吨、锂云母精矿为 13.3 万吨、锂辉石为 4.4 万吨。
3、锂盐行业下游产业发展概况
锂盐产品的领域广泛,主要可分为电池领域和传统工业领域。电池领域应用包含电动电池、化学储能、消费电池等,是锂盐下游应用的核心领域;传统工业领域主要包含医药、润滑剂、陶瓷玻璃、催化剂等。因为锂元素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锂盐既可用作催化剂、引发剂和添加剂等,又可以用于直接合成新型材料以改善产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玻璃、陶瓷、润滑、铸造、医疗等领域,被称为“工业味精”。
近年来,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电动汽车、风光储能、电子产品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领锂盐行业高速发展,需求结构从传统行业切换至成长行业,电池领域成为锂盐下游应用的主要场景。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数
据统计 2021年电池领域占锂盐产品下游应用的 81%,2025 年预计将上升至 93%;随着电动汽车、风光储能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应用占比将显著提升。
(1)锂盐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碳酸锂和氢氧化锂是最主要的锂盐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应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用电池、消费电子产品用电池、电动自行车用电池、工业等领域。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的总成本中占据较高比例,直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影响电池的各项性能指标,是电池材料的关键核心材料。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1 年度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 324GWh,同比增长 106%,其中消费、动力、储能型锂电产量分别为 72GWh、220GWh、32GWh,分别同比增长 18%、165%、146%。锂电四大关键材料产量增长迅猛,据研究机构测算,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增幅接近 100%。锂电全行业总产值突破 6,000 亿元;2022 年度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 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2023 年度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 940GWh,同比增长 25%,行业总产值超过 1.4 万亿元。汽车动力电池、化学储能、消费电池等成为锂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
(2)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
在全球碳中和、能源安全、温室效应等因素影响驱动下,全球范围内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普及、减少燃油车的销售与使用,已成为汽车行业重要发展趋势。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受益于电动汽车的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全球各国政策规划带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长期看好,各国政府陆续出台禁售燃油汽车计划与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②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
A、全球市场情况
在全球碳中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主流汽车强国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政策支持、供应链及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趋势。2021 年随着全球疫情的缓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以及前期产业积累和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快速爆发,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
根据 EVVolumes 的数据统计 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676.8 万辆,同比增长 108.63%,渗透率为 8.3%;2022年销量 1,052.2万辆,2022年全球渗透率达到 13.0%;2023年销量 1,418.2 万辆,2023 年全球渗透率达到 15.8%。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动)的销量将达到 1,998 万辆,约 17%的渗透率,2020 年至 2025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45%。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随着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增速明显。
据 SNE 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301GWh,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509.2GWh,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705.5GWh,同比增长 38.6%;动力电池领域我国企业领先优势明显,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位企业中国占据 6 名,其中宁德时代装车量 259.7GWh,全球市占率 36.8%,比亚迪装车量 111.4GWh,全球市占率 15.8%。
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与轻量化的逐步推进,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稳定提升、电动汽车及配套设施的普及度提高等,未来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975GWh,到 2030 年有望达到 2,100GWh。
B、国内市场情况
受益于近年来产业政策的推动、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处于全球靠前的位置。从 2015 年到 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一直都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 40%以上,推动了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展,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经历多年的积累与发展,2021 年以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齐升超预期,渗透率加速增长,行业爆发点提前到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 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和 37.9%。
在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的发展与普及与传统燃油车面临去库存和转型双重压力叠加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将是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主要增长方向,这将带动锂产品行业持续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从政府导向下的示范运行,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快速发展。同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也在不断突破,产业链日趋成熟,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也在进一步提高。
(3)储能领域
电化学储能技术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在电化学储能应用方面,与其他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高、储能效率高、较高的能量保持与恢复能力、环境适用性较强、无重金属污染等特点,在各类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占比最大。
目前,储能技术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已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领域已实现兆瓦级的应用,同时在电力输配、调频辅助服务、通信及 5G 等领域进行应用。在全球碳中和、绿色发展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风光储备、通讯及 5G 等快速发展带来高效储能设备需求迅速增长,进而带动锂盐产品需求。
(4)消费电子产品
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 3C 产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锂电池的第一轮消费热度。近年来,随着蓝牙音箱、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产品兴起,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带动锂电池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根据华鑫证券研究的数据,全球消费电池对锂盐产品的需求量为 11 万吨碳酸锂当量左右.
(5)其他领域
在工业领域,碳酸锂、高纯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动工具、润滑脂、玻璃陶瓷行业、铸造行业等领域。在电动工具领域,常见的电动工具有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螺丝刀和冲击电钻等。近年来,电动工具的发展呈现小型化、轻型化、无绳化趋势,使得锂离子电池在电动工具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并由此促进了深加工锂产品的应用。
在润滑脂中添加氢氧化锂制成锂基润滑脂在抗氧、耐压、润滑性等方面明显好于其他金属基润滑脂,在石油化工、无线电、交通运输等行业中有广泛的运用。碳酸锂也广泛应用于玻璃与陶瓷行业、铸造行业等。在医药领域,碳酸锂可用于治疗狂躁症、抑郁症等药物。在航天航空领域,经过焙烧后的固体氢氧化锂可用作航天飞船、深海潜艇等乘务人员的二氧化碳吸附剂。
4、锂盐行业的发展趋势
(1)锂盐行业受益于锂电产业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上升期,锂从“小金属”向“大金属”成长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受益于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结构变革、产业智能化发展,锂电池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显现,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以及储能电池领域,这推动了锂从“小金属”向“大金属”的方向发展。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锂离子电池在续航里程、稳定性等性能要求下快速开发迭代,得益于能量比的攀升及电池价格持续下降,电动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料汽车的市场竞争实力持续提升,到 2025 年,全球锂盐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 150万吨的 LCE(对应电动车渗透率 20%)。
在储能领域,锂盐产品未来的前景更为广阔。电量储能对于社会电力资源错峰供应,缓解电力设备投入具有深远意义,储能设备推广也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并入电网系统的技术基础。5G 基站建设、电网辅助服务、电网协调输配、分布式微网等功能为储能设备赋能,储能设备建设周期加速推进。当前储能电池优质选择为磷酸铁锂电池,假设全球建设储能设备容量占全球每日能源消耗10%,则将催生 6,122GWh 的锂电池市场,折合 550 万吨 LCE 消耗,为当前年消耗量 10 倍以上。
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持续快速增长,锂盐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将显著提升。
(2)上下游企业产销绑定,锂盐企业进行分散式资源股权投资,全球资源争夺白热化
锂盐的供应紧张凸显锂矿资源的战略重要性,中游锂盐厂商和下游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包销方式直接锁定上游锂矿资源。目前放量的西澳矿山所产锂精矿已全部包销给其股东、其他锂盐企业和汽车厂家。其中 Greenbushes 包销给其股东天齐锂业与美国雅保;Mt.Marion 全部包销给其股东赣锋锂业,2020年每年包销不少于 19.2 万吨锂精矿;Mt.Cattlin 年产 18 万吨锂精矿中 12 万吨包销给美国雅保,6 万吨包销给盛新锂能;Pilgangoora 年产 33 万吨锂精矿分别包销给赣锋、容汇锂业、天宜锂业和长城汽车。
南美盐湖中 Olaroz-Orocobre 年产1.75 万吨 LCE 全部包销给汽车企业 Toyota。中游生产出的锂盐也被下游新能源汽车直接锁定。以行业龙头赣锋锂业为例,其生产出的锂盐产品供应给德国宝马、德国大众、特斯拉与韩国 LG 化学。
雅化集团子公司雅安锂业在 2021-2025年将给特斯拉提供 6.3 亿元-8.8 亿美元的电池级氢氧化锂。天齐锂业的公司客户则以锂电池正极材料厂商为主,客户已进入特斯拉、宝马、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供应链。
锂盐长期需求旺盛,主要企业加强全球化资源布局以保证供应稳定。锂盐价格快速上涨,企业扩产热潮兴起。在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需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材料供应来满足扩产的需求,保障正常业务营运。当前锂盐市值前五大的公司赣锋锂业、ALB、SQM、天齐锂业、Allkem 均在全球布局锂资源,拥有多种类型的锂资源。
(3)锂盐企业产业垂直一体化发展成趋势,锂盐产品成为产业核心
因全球锂资源供给偏紧,锂盐行业龙头企业均在整合上下游资源,包括上游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产品生产、下游锂电池制造和锂电池回收利用等,旨在发挥协同效应,增加竞争优势,提升营运效率和盈利能力,巩固市场地位。当前的锂盐龙头企业均已布局上游锂资源开发和中游锂产品生产,其中赣锋锂业已率先布局全产业链业务。此外,依托盐湖资源的美国ALB和智利SQM,还布局溴、碘、钾等其他化合物生产。
全产业链中,中游锂盐产品是企业主要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布局全产业链的赣锋锂业,其 2023年度营业收入中约 74.20%来自于锂系列产品,毛利润中 67%也来自于锂系列产品。布局上游锂资源和中游锂产品的天齐锂业,营业收入中约 32.81%来自于锂化合物及衍生品,毛利润中约 28.51%来自于锂化合物及衍生品。
5、锂盐行业市场供求情况
(1)锂盐市场供求情况
①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刺激锂盐需求大幅增长,行业逐渐从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紧张的状态
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系统行业发展迅速,动力电池需求上升导致磷酸铁锂材料以及三元材料需求快速扩张,电动车和动力电池的需求将得以释放并转换为实际产量,进一步刺激锂盐的需求。
锂盐行业逐渐从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紧张的状态。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数据,2021 年度至 2023 年度,全球锂资源总供给分别为 66 万吨、86.1 万吨和 109 万吨 LCE,消费量分别为 67 万吨、81 万吨和 99 万吨 LCE,2021 年、2022 年锂资源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2023 年供给紧张局面开始逐步得到改善。
②我国作为锂电产业大国,下游产业对碳酸锂需求量大,碳酸锂的净进口量呈现增长趋势
碳酸锂是锂电产业最核心的基础原料。虽然我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碳酸锂生产基地,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3 年度全球锂盐产量约 109 万吨,我国产量约 81.5 万吨,占全球产能比例的 74.77%;但我国锂产品深加工、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中下游产业规模庞大,国内自产量仍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碳酸锂净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报告期各期碳酸锂净进口量分别为7.32 万吨、12.57 万吨、14.92 万吨和 10.44 万吨,2022 年度和 2023 年度分别同比增长 71.73%和 18.70%。
(2)锂盐价格走势情况
2021 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整体上呈现先低谷快速上涨,后快速下跌逐步企稳的趋势,价格走势分为两个阶段。
2021 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从低谷回升,进入上升通道,在 2021 年 8 月突破10 万元/吨后开始快速上涨,2022 年 11 月碳酸锂公开报价接近于 60 万元/吨。本轮价格上涨主要受供需因素共同驱动:一方面,全球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受益于下游需求回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爆发,以及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锂电产品需求得以释放并转换为实际产量,促进锂盐需求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受前期行业价格低谷和疫情影响,锂资源端整体开发意愿不足,并且 2019 年澳洲矿山部分关停,这造成全球锂资源紧缺,成为锂盐供给的主要瓶颈,同时,受前期价格低谷影响全球较多锂盐生产企业出现持续亏损,整体开工率不足,低效产能出清,行业内有效产能降低,进一步限制了锂盐供给的增加,在锂盐供应相对紧张及产业需求上升的双重刺激下,自 2021 年以来锂盐价格持续上涨,并持续高位运行。
2023 年以来,随着碳酸锂生产供给的增加,供给紧张的局面得以改善,市场价格从高位快速回落,进入合理区间后逐步企稳。2023 年度,受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下游产业链消化库存等行业周期波动因素影响,碳酸锂需求迫切性下降等因素影响,碳酸锂价格从 2022 年价格高点持续快速下跌;2024 年 1 月进入 10 万元区间后,逐步企稳进去小幅震荡波动阶段。根据上海有色网公布的市场数据,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工业级碳酸锂和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分别为 7.15 万元/吨和 7.57 万元/吨。
6、锂盐行业技术特点、技术水平和趋势
(1)各类型锂资源优劣势及提锂技术的分析比较
根据锂资源的存在形态,提锂技术主要可分为矿石提锂和盐湖提锂,其中矿石提锂目前主要的资源类型有锂辉石提锂和锂云母提锂。矿石提锂和盐湖提锂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原料、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产出不同品级的锂盐产品。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的资料,我国锂盐生产原料以锂辉石为主,但锂辉石资源仍以进口为主;从锂资源自主供应来看,目前我国锂云母提锂更具优势。锂辉石锂含量通常高于锂云母,但我国锂辉石矿资源少,目前仍主要依赖澳洲、非洲等地进口,供应保障稳定性不足。
我国拥有亚洲储量最大的锂云母矿,因此从资源禀赋、开发成本和资源可控的角度,锂云母提锂具有一定优势。矿石提锂工艺相对成熟,可直接生成各种锂盐产品,但相较于盐湖提锂的副产品较少,在制备工业级锂产品方面不具备成本优势。
盐湖卤水提锂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一般直接产品为工业级碳酸锂,需要经过一定的提纯技术方可转化为深加工锂盐产品。盐湖提锂技术难度相对较高,技术通用性较低,需根据盐湖资源禀赋差异采用不同的提锂技术路径,基础建设投资大,使得盐湖开发一次性投入较大;同时,盐湖提锂的副产品较多,如钾肥、镁肥等,使得整体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从技术端来看,不同类型锂资源的提锂技术有所差异。锂盐湖的提锂技术多样,需根据盐湖的锂离子浓度和镁锂比因湖制宜;矿石提锂技术相对较为成熟且集中,两者在提锂技术路径上较为相似,目前锂辉石主流的提锂技术为硫酸焙烧法,锂云母主流为硫酸盐焙烧法。
(2)矿石提锂的细分比较下,锂云母资源的矿石成分复杂,比锂辉石提锂难度大、成本更高,但锂云母选矿阶段的高价值副产品带来整体成本优势
锂辉石是一种辉石族矿物,理论的氧化锂含量 8.03%,锂辉石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