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管道是指用塑料材质制成的管子的统称,属于非金属管材。塑料管道是通过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PP(聚丙烯)、PB(聚丁烯)等高分子原材料进行挤出、注塑以及复合成型技术等方式加工而成的产品。与传统金属管道、水泥管道相比,具有节能环保、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施工及维修简便等优点。2023年,我国塑料管道行业运行相对稳健,总产量为1619万吨,较2022年减少约26万吨,产量同比下降1.58%。
(1)塑料管道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研制生产和应用 PVC 塑料管道,70 年代进行了 PE、PP塑料管道的开发与应用,80 代初期开始系统地研究塑料管道在市政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化学建材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国家化学建材产业“十五”计划和 2010 年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发布〈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的公告》等各项政策措施,提出了各种塑料管道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塑料管道在住宅建设、城镇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建设、农业灌溉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管道,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塑料管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目前,行业整体发展进入成熟期。2000-2010 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塑料管道逐渐替代部分金属、水泥管道,进入行业发展的快车道,产量由 2000 年的 78.6 万吨增长至 2010年的 840 万吨,年复合增速近 30%,2008 年“四万亿”政策刺激下,塑料管道行业迎来阶段快速增长,此后连续三年产量增速在 25%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塑料管道生产国,2010 年后行业产量总体增速逐步放缓,2015 年增速跌破 1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放缓,19-22 复合增速为 1.0%,整体发展进入平稳期。
2022 年行业总产量约在 1645 万吨,同比下降 0.9%,虽然产量稍有波动,但规模基本稳定。塑料管材是化学建材众多组成部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应用领域看,塑料管道广泛应用于基建、地产及农业三大领域,2019 年全国塑料管道消费中农业占比 27%、地产相关的给排水管道占比 19%,基建相关的市政给排水、燃气输送和电缆护套占比 38%。
从原材料类别上看,塑料管道可分为 PVC 管、PE 管、PP 管、PB 管等。一般而言,PVC-U(硬聚氯乙烯)、PVC-C(氯化聚氯乙烯)及软质 PVC 管道等统称 PVC 管材管件;
HDPE(高密度 PE)、LDPE(低密度 PE)、MDPE(中密度 PE)、PE-X(交联聚乙烯管)及 PE-RT(聚乙烯-正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管件统称 PE 管材管件;
PP-R(无规共聚聚丙烯)、PP-H(均聚聚丙烯)、MPP(改性聚丙烯)及 PP(聚丙烯)等统称为 PP 管材管件。
其中,PVC 管材管件在国内推广使用最早,也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塑料管道品种,广泛用于给排水、通信、电力领域;PE 管材管件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一类管道,也是目前市政给水系统的首选塑料管道之一;PP 管材管件中,PPR 管道市场需求最大,主要用于冷热水管及采暖,MPP 管道主要作为护套管产品,应用于电力领域。
(2)塑料管道行业特点
塑料管道销售具备区域性、季节性特征。塑料管道管内空、体积大,运输效率较低,同时因大型市政工程产品需求单一,无法通过套装进行运输,导致普遍运输半径在500-800 公里左右,因此基于运输效率及经济效益的考虑,塑料管道生产企业一般集中在下游需求市场附近,以提升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便捷程度和响应速度。
目前塑料管道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山东和广东等地。季节性特征体现在一季度为塑料管道销售淡季,主要因春节假期房屋装修需求小、北方天气寒冷影响施工。塑料管道成本中原料成本占比高,与煤炭、石油价格高度相关。
塑料管道原料成本在主营业务成本构成中占比超 80%,且成本与煤炭、石油价格高度相关,PVC(电石法)是国内主流,属于煤化工产品,其生产成本中电力成本占比过半,PE 和 PP 直接原料为乙烯和丙烯,属于石化工产品,价格走势与油价高度相关。
由于塑料管道行业进入壁垒不高,中小企业众多,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属于充分竞争的市场。而随着消费者对质量和品牌意识的提高,规模较大、总体质量较好的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其相应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也逐步得到提升,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一些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的企业开始逐步被市场淘汰,行业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
(3)塑料管道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仍在持续,为塑料管道长期需求提供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 2023 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 66.16%,远没有达到成熟经济体如美、日、英等的高城镇化率水平。城市化建设背景下,配套市政工程如供水、供热、排水、排污管网等相关管道建设是必备的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将持续带动塑料管道需求。
塑料管道以其环保、节能、低碳的属性,符合国家“以塑代钢”的政策导向,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塑料管道行业中新材料、新结构品种不断涌现,各种改性、复合材料的塑料管道逐渐取代传统塑料管道,单一材料管道逐步向复合材料管道过渡,以满足市场的多样需求。“以塑代钢”仍是长期趋势。
“十三五”期间,塑料管道行业内企业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围绕品质发展核心,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步伐加快,步入智能化、标准化、多元化、绿色化的产品制造阶段。行业充分关注国内外塑料管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的应用领域的发展动态,坚持不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
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研发新产品,提高使用性能、扩大应用领域,推动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十四五”期间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会继续深化,行业洗牌和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将逐步加快,行业发展资源会逐步集中到有品牌优势、有质量保障、有竞争实力的企业。
当前,塑料管道生产的骨干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规模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山东,三地的生产能力、产量之和已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受区域发展重心转移的影响及当地需求的拉动,近几年产能投资开始转往内陆及北方地区,预计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产量比例会逐渐增加,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将会得到缓解。
(4)塑料管道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布局。由于塑料管道整体进入门槛较低,行业内存在大量中小企业,中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目前,国内塑料管道生产企业中年产能超过 10 万吨的有 20 多家,年产能 1 万吨以上企业达 300 家,而年产能超 1,500 吨的企业超 3,000家。
尽管近几年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但仍显著低于水泥等建材行业。行业内的主要企业有中国塑联、公元股份、伟星新材、雄塑科技等。从地区分布的角度看,塑料管道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由于塑料管道下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基础建设需求较大的地区,因而行业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另外,有关资料显示,小口径塑料管道的经济运输半径一般在 800公里左右,大口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经济运输半径更小;整体上,塑料管道的经济运输半径在 500 至 800 公里范围,因此基于运输效率及经济效益的考虑,塑料管道生产企业一般集中在下游需求市场附近,以提升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便捷程度和响应速度。
具体而言,规模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广东、江浙和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未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和基建需求或逐渐饱和,而内陆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塑料管道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预计逐步向二、三线城镇及农村转移,塑料管道在我国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从产品分类的角度看,国内塑料管道行业主要生产 PVC、PE 和 PP 三大类材质的产品,而其中又有细分类别,如 PVC-U、HDPE、PP-R 等细分产品。规模企业一般拥有较长的产品线,以生产三大塑料材质的管道产品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规模企业之间主要围绕着生产规模、品牌力量、稳定质量和销售网络展开竞争。
从产品结构上看,PVC 管凭借其价格优势,目前仍是占比最大的塑料管道。但随着行业发展,市场对管道的质量、性能、环保性能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国内 PE、PP 管原料的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对 PVC 管形成了一定的替代。2020 年我国塑料管道产量中,PVC 占比约为 55%,PE 占比为约 25%,PP 占比约为 10%。
总体而言,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竞争较为激烈。行业内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并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产品以 PVC 管道、PE 管道、PP 管道三大类为主。未来,随着阶段性区域布局和产能投放逐步推进,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塑料管道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之塑料管道消费市场更加规范和成熟,大型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投入、规模效应和营销渠道将获得更为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塑料管道行业的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5)塑料管道行业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在经历了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后,近几年已经进入发展的平稳期。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管道专业委员会数据,2022 年度,我国塑料管道行业总产量 1,645 万吨,同比减少 0.90%。
2023年,我国塑料管道行业运行相对稳健,总产量为1619万吨,较2022年减少约26万吨,产量同比下降1.58%。
与此同时,我国大力推进的城市地下管网、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全装修、老旧小区改造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等政策、技术和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新部署、新安排,都将成为塑料管道行业的结构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