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简称农机)是指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农用运输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机械及设备。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过程,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抗御自然灾害和持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1、我国农机行业概况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提升农机化水平等政策的陆续实施,农机行业得到显著发展,已形成内燃机、拖拉机、运输机械、收获机械、牧业机械、农机配件等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在替代人力、节本增效、集成应用农业技术和推进规模经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4 年我国农机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农机市场将不断拓展,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几大有利因素将助推农机行业发展:
(1)宏观经济总体趋好,为农机市场打下稳固基础
2023 年,我国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 126 万亿元,增速比 2022 年加快 2.2 个百分点。2023 年,我国 5.2%的经济增速高于全球 3%左右的预计增速。
展望 2024 年,支持宏观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明显增多,宏观经济有望稳定回升,尤其是内需支撑力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将更加明显。可以预期,我国有更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来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结构性亮点将会进一步呈现,能够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能支撑。随着一系列稳预期、强信心措施的加速落实,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持续释放。
2024 年将是微观主体更有活力、新经济动能加速进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提升的一年。宏观经济环境的明显好转,将为农机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蓬勃活力,为进一步拓展农机市场提供保障。
(2)农机装备行业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具有引领作用推动农机装备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物质技术基础,农机装备现代化将成为行业的一大发展方向。
随着 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产业未来市场规模有望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首先,农机装备被归入第四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中,这意味着农业机械被定为高科技领域,其成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与此同时,后期国家对农机行业的支持会更重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以及研发能力较强的公司。
其次,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目标连续多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文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2023 年首次将“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中央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政策的一脉相承和拓展深化,是为 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的新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的耕地保护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将进一步拓展农机产品的推广应用空间。最后,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据统计,2024 年中央财政下达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将达到 246 亿元,重点支持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相关的农业机械。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补贴下,农机市场需求空间或将持续提升。总体来说,上述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拓展农机需求空间,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从而推动中国农机行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支持农机行业快速发展
2024 年,国家再次提出要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农业机械设备,也离不开新兴技术和农业生产模式变革的基本支撑。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水平、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同时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根本上而言,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的应用,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稳定运行的基础动力,是确保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乡村振兴项目的多元化实施,既为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又对农业机械设备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深层次融合背景下,使得农业生产实现革命性突破。因此,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确保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实现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
(4)多举措促农民增收致富,将提升农民对农机的购买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一直以来都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691 元。增长 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6%。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倡导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有利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能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例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
国家将重点抓好稳定就业、经营增效提升、财产收入挖潜、转移收入拓展四个方面的工作,采取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农民对农机产品的购买能力。
(5)多项政策将继续支持实现农业机械化
一是农机购置补贴将助推农业机械化。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之一。2021 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190 亿元,比 2020 年增加 20 亿元;2022 年达到212 亿元,比 2021 年增加 22 亿元。2023 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 145 亿元。
2024 年,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稳定实施政策、充分发挥效益为主线,以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坚持开拓创新、公平公正、优机优补、严惩违规,支持广大农民群众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引领农机研产推用全链协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为确保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从农机企业来看,2023 年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土地流转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机械化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无论是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稻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还是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将会逐年提升,步伐加快。
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将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到巨大的保障和驱动作用。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国家粮食安全是多种因素综合发力的结果,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促进了农机标准化的推进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和使用效率,对于粮食的质量、产量、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保护耕地、发展水利、科学育种、科学防虫防灾、数字化管理、全面实施农业政策补贴等措施实施的同时,农业机械化推广与提升亦是功不可没。据统计,我国当前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 10 亿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作业率达 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58%,通过机械化推广,可以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生产,做到颗粒归仓,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着眼未来,发展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丰产丰收、增产减损、确保颗粒归仓等环节上依然大有可为。
三是农机发展规划将为乡村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根据《“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到 2025 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 11 亿千瓦左右,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75%,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55%,农机服务总收入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将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时期。新科技将凭借其更专业、更高效的产品技术及全方位服务,持续为乡村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将助力农机领域“十四五”规划实现。
2、我国农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农机将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农业是立国根本,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道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在农业生产中,传统的耕种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产量也不高,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必须在农业发展中大量应用机械技术。
(2)我国农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和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机械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薄弱,技术集成度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已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和瓶颈。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每年以 1%~2%的速度稳步增长,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超过 70%,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农机产业短板和技术薄弱环节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虽然我国在 2018 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机制造企业超过 8,000家,但相较于全球农机制造商而言大而不强;
二是农机产品超过 4,000 种,但经济类作物的种植、收获环节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供不适需”“供不足需”等较为突出的矛盾;
三是三大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虽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丘陵山区短板突出,不少高端设备依赖进口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加强先进农机研发和推广,补足产业短板,正是释放新一轮农机产业发展红利的驱动引擎。
(3)新质生产力要求下,新型农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一方面,今后几年农机企业将加快技术创新,研发新型农机,加强设备在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动农机产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农机产品的性能,创新农机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为农业提供更为先进的农机设备。
另一方面,国家将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机行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机设备的发展,加强农机产品创新、升级和改造。可以预期,新型农机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行业规模将继续扩大,市场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型农机行业将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4)国内农机行业将加速洗牌
根据国家环保部门要求,2022 年 12 月 1 日起,国三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将不得在境内生产销售,农机行业正式进入“国四时代”。2024 年是非道路移动机械国三向国四排放标准完成切换后正式运营的首年,国内农机行业将加速洗牌。国四升级考验的是农机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制造工艺、市场营销、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体系化配套能力。
面对农机国四新时代,需要深耕前沿技术,加大农机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力度。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标准落地实施后,将对农机全行业进行又一轮资源整合和市场重构。从总体上看,中央一号文件等相关政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引,对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将不断增加广袤乡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将使得智能化农机产品推广应用的步伐加快,从而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以上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可以看出,2024 年乃至未来几年,我国农机行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