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行业简介
船舶制造行业是指从事船舶设计、制造、修理和改装的行业。船舶制造是海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船舶制造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船舶制造行业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的特点。船舶制造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船舶设计、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船舶制造行业产业链分析
船舶制造行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主要包括船舶设计、原材料供应和零部件制造。船舶设计是船舶制造的第一步,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船舶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原材料供应包括钢材、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等,这些原材料是船舶制造的基础。零部件制造涉及到船舶的各个部件,如发动机、螺旋桨、舵机等。
中游是船舶制造的核心环节,包括船舶组装、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船舶组装是将各个零部件按照设计图纸组装成完整的船舶。设备安装涉及到船舶的动力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系统调试是对船舶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和调整,确保船舶的性能和安全性。
下游主要包括船舶销售、售后服务和船舶运营。船舶销售是将制造完成的船舶销售给客户,包括国内外市场。售后服务是对销售出去的船舶提供维修、保养和技术支持。船舶运营涉及到船舶的运输、管理、维护等,是船舶制造行业的延伸。
船舶行业从2008年后开始历经多年供给侧出清,全球造船产能向中韩日三国集中,2023年三国造船完工量以修正总吨计合计占比接近89%。其中,尤以中国船舶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趋势显著,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新签船舶订单2589万修正总吨,占全球比例约为60%,相较2022年50%大幅提升。
LNG、甲醇动力等绿色船舶订单快速增长,氨燃料预留、氢燃料电池等零碳船舶订单取得突破,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7.0%,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受益新船订单结构优化,船企效益有望持续改善。
五部委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2023年12月 26 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顺应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全球海事船舶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 年)》。
目标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绿色船舶产品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船用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术应用与国际同步,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国际市场份额超过 50%;骨干企业减污降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制造水平有效提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较 2020 年下降13.5%;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2023 年中国造船总产能与绿色产能国际市场占比分别为46.6%、45.8%,中国造船新单国际市场份额自 2020 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23 年绿色新单占比达 50.9%。在造船绿色政策推动下,中国国际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增加。
到2030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建成:绿色船舶产品形成完整谱系供应能力,绿色船舶技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绿色船舶国际市场份额保持世界领先;骨干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示范企业,全面建成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此次行动纲要围绕绿色这一关键词,指出提高绿色船舶建造能力与推进船舶建造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提出构建绿色船舶产品体系,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等行动纲领。
航运脱碳已成国内外行业共识
IMO 在《2023 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中提出,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峰,并在 2050 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与 2018 年IMO 初步战略要求相比,2023年的各阶段战略时间提前,目标要求也有所加强。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IMO 与 EU 在 2023 年-2027 年间接连实施 EEXI、CII、ETS等脱碳政策,船东脱碳压力增加,持续加速老旧运力出清,推动船舶产业不断向绿色化发展。
IMO 全面征收碳税,将大大降低老旧船舶的经济性,迫使其退出市场。在不同场景下,我们预计 2024-2026 年,合规所需的船舶淘汰或减速将使10%-30%运力退出市场,预计 2030 年环保法规分别会导致约70%/60%/35%的船舶退出合规市场,将会造成运力缺口,导致航运运价上涨,为船东更新船队提供资金支持。
2023 年 7 月 13 日,航运行业各界代表在“电化长江,‘零碳’有道”船舶电气化技术高峰论坛上深入探讨了内河船舶电气化技术应用的实施路径。期间参会代表联合签署了《长江航运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倡议》,这是中国首个以内河航运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倡议书。
签署企业一致承诺将切实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航运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这将为中国乃至全球内河航运脱碳进程带来重要的参考,并极大的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提高绿色船舶建造能力与推进船舶建造绿色化是未来发展重心
《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 年)》提出未来船舶制造业提高绿色船舶建造能力、推进船舶建造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从船型研发、能源装备、动力系统、配套设施、专项技术等多方面提升绿色船舶建造能力,响应 IMO 航运脱碳目标和沿海内河船舶电气化,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纲要提出,加快形成绿色船舶谱系化供给能力,加快甲醇、氨动力船型等绿色新船型研发,同时加强海上浮式风电、浮式光伏、海上综合能源岛等海洋新能源装备研发应用。
推动绿色动力系统研发,推进甲醇、氨燃料等低碳零碳燃料船用发动机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氢燃料船用发动机技术研发。推进配套设备绿色升级,加快船用碳捕集装置等新型船用环保设备及材料研发。拓展绿色低碳专项技术应用范围,构建高效低碳的能源利用体系,提高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实施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加强固体废弃物规范化管理,推进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和循环水应用。
船舶建造要从船舶设计、总装建造、供应链建设等多维度开展绿色化,进一步提高造船行业门槛,加强造船供给逻辑。
纲要提出,船舶设计绿色化要完善绿色船舶产品设计方法,从源头提升船舶制造、运营、修理、改装和拆解等环节的绿色化水平。统筹考虑船舶产品的资源、能源、环境和产品属性,将节省资源、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等纳入船舶设计目标。总装建造绿色化要促进 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船舶设计制造协同管控,加快数字化工艺、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打造数字车间和智能船厂,加快船舶总装建造数字化转型。
供应链建设绿色化要推动建立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探索建设船舶行业碳足迹核算系统,推动产业链协同降碳;加快建设绿色船舶配套供应链,鼓励船舶配套供应链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创建绿色工厂、生产绿色产品;健全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进船舶工业碳排放核算、碳足迹核算、船舶设备能效评价等标准制订,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健全绿色低碳团体标准采信机制,并加强船舶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实施监督,建立健全标准质量评估和维护更新机制;建设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行业数据采集、校验、监测、分析机制,完善数据报送体系,夯实数据管理基础。
中国造船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仍有增长潜力
根据我们测算,中国造船新单国际市场份额自2020 年呈上升趋势,其中绿色新单逐年增长,2023 年达 50.9%;在造船绿色政策推动下,有望进一步扩张国际市场份额。
产能方面,根据我们测算,2023 年中国造船总产能与绿色产能国际市场占比分别为 46.6%、45.8%,低于造船新单市场份额,表明了中国船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