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0-2024),甜味剂为添加到食物中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甜味剂按原材料及制造方式可分为人工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以及糖醇类甜味剂。相较于白糖、果葡糖浆等高热量的甜味来源,甜味剂通常热量更低。
全球甜味剂的市场规模从2018年 的2.2百万吨增长至2023年 的2.6百万吨,複合年增长率为3.4%,并预计在2028 年达到3.2百万吨,未来五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4.0%。人工甜味剂包括糖精(第 一 代,1897年)、甜蜜素(第 二 代,1937年)、阿斯巴甜(第 三 代,1965年)、安赛蜜(第 四 代,1967年)、三氯蔗糖(第 五 代,1976年)以 及其 他(如纽甜等使用量较少的产品)。
人工甜味剂通常都是高倍甜味剂,其甜度至少是白糖的数十倍。根据灼识谘询报告,人工甜味剂的市场规模,按销量计,从2018年 的143.0千吨增长至2023年的176.1千吨,複合年增长率为4.2%,并预计到2028年达到215.5千吨,未来五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4.1%。由于人工甜味剂通常都是高倍甜味剂,以甜度贡献计,2023年人工甜味剂在全球甜味剂中的佔比超80%。
在人工甜味剂中,出于安全考虑,糖精和甜蜜素被大部分国家限制使用,阿斯巴甜则于2023年7月 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归列为可能致癌物,预计未来几年的使用量增速放缓。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因安全性较好、稳定性较高,正逐步被下游客户所接受。预计三氯蔗糖是未来五年全球人工甜味剂中,增长最快的品类。
全球三氯蔗糖行业概览
三氯蔗糖分子式为C12H19Cl3O8,于1976年首次被合成,是第五代人工甜味剂。相 较 于 其 他 主 要 人 工 甜 味 剂,三 氯 蔗 糖 的 甜 度 高、安 全 性 好、口 感 好、稳 定 性 高等特点,被下游客户广泛认可,应用于各类食品与饮料中。
三氯蔗糖的替代品包括阿斯巴甜及其他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为高倍甜味剂,可为食品及饮料带来甜 味。然 而,出 于 安 全 考 虑,大 多 数 下 游 生 产 商 转 用 三 氯 蔗 糖,而 非 阿 斯 巴 甜 或甜蜜素。此外,虽然安赛蜜与三氯蔗糖同样被认为属安全的甜味剂,但其味道未如三氯蔗糖般好,因此预期不会对全球三氯蔗糖行业的发展造成威胁。
纽甜等新一代产品可能会对整个三氯蔗糖市场产生潜在影响。然而,纽甜的甜度为白糖的8,000多倍,使下游生产商难以平衡食品或饮料的味道。因此,于最后可行日期纽甜并无大规模用于商业用途。就三氯蔗糖的潜在副作用及过量、不当使用的风险而言,有关三 氯 蔗 糖 不良反应(如头痛及过敏反应)的报告极少。
目 前,三 氯 蔗 糖 主 要 通 过 化 学 合 成 法 生 产。三 氯 蔗 糖 的 上 游 主 要 为 白 糖 和化 工 原 材 料,如DMF、甲 醇 等,经 过 酯 化、氯 化、脱 色、醇 解、浓 缩、结 晶 等 多 道工 序,得 到 高 纯 度 的 三 氯 蔗 糖。三 氯 蔗 糖 主 要 应 用 于 食 品 行 业,包 括 饮 料、乳 制品、冰 淇 淋、调 味 品、烘 焙 等,在2023年佔整体销量超过90%。除 了 食 品 行 业 外,三氯蔗糖也逐步被医药、个护等领域的生产厂商所接受并应用于药品、牙膏、化妆品等产品中。
根据灼识谘询报告,按销量计,全球三氯蔗糖市场规模从2018年 的13.9千 吨增长至2023年 的20.0千吨,複合年增长率为7.5%,并预计到2028年达到29.1千吨,未来五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7.8%。其中,中国境内生产的三氯蔗糖销量从2018年的6.9千吨增长至2023年 的16.8千吨,複合年增长率为19.5%,并预计到2028年达到25.6千吨,未来五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8.8%。
行业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
对 低 热 量 的 新 偏 好。甜 味 是 人 类 五 种 基 本 味 觉 之 一,人 们 生 活 水 平 的提高也促进了对口味丰富的食品饮料的需求。但常用的甜味原料如白糖、葡 萄 糖、果 葡 糖 浆 等 热 量 较 高。人 们 对 低 热 量 的 新 偏 好 推 动 对 低热 量 甜 味 剂 的 需 求。三 氯 蔗 糖 因 其 热 量 低、口 感 好 等 特 点,越 来 越 受到下游厂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食 品、饮 料、医 药、个 护 等 下 游 行 业 的 发 展。在2023年,全 球 超 过85%的三氯蔗糖用于即饮软饮行业。即饮软饮市场的稳步发展支撑著三氯蔗糖行业的稳定增长。全球即饮软饮料市场从2018年 的7,704亿美元增至2023年 的9,269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1,956亿美元,複合年增长率为5.2%。此 外,三 氯 蔗 糖 的 应 用 领 域 也 逐 渐 扩 大,已 成 功 应 用 于牙膏、化妆品、医药等非食品领域。
与 其 他 甜 味 剂 的 複 配 使 用。下游食品饮料行业使用複配甜味剂的趋势日 益 明 显。甜 味 剂 的 複 配 使 用 可 以 实 现 更 接 近 白 糖 的 味 道,提 供 更 平衡 的 甜 味,并 且 通 常 可 以 提 高 产 品 的 稳 定 性 和 延 长 保 质 期。例 如,中国某头部碳酸饮料品牌在其汽水产品中使用三氯蔗糖和赤藓糖醇作为複配甜味剂组合。
生 物 合 成 新 技 术 的 成 熟 与 应 用。目 前,三 氯 蔗 糖 主 要 通 过 化 学 合 成 法生产。生物酶合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低成本的特点,近年越来越受到 各 大 厂 商 的 重 视,这 些 厂 商 加 大 了 在 该 领 域 的 研 发 投 入。预 计 在 未来,随 著 生 物 酶 合 成 技 术 的 成 熟 和 应 用,将 支 撑 全 球 三 氯 蔗 糖 行 业 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三氯蔗糖价格分析
中 国 出 口 的 三 氯 蔗 糖 的 价 格 在 过 去 几 年 经 历 了 较 大 的 波 动,产 品 出 口 均 价从2019年的每吨人民币258,267.6元下降到2020年的每吨人民币234,029.3元。由于环保政策限制(例如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国产三氯蔗糖运输海外市场的运费价格上涨,三氯蔗糖的出口均价在2022年达到每吨人民币386,261.6元。
在2024年,由 于 主 要 全 球 领 先 企 业 的 产 能 扩 张,以 及 下 游 客 户 因 担 心价 格 进 一 步 上 涨 而 囤 货 导 致 的 需 求 下 滑,三 氯 蔗 糖 的 出 口 价 格 大 幅 回 落 至 每 吨人民币141,597.3元。于2024年,中 国 出 口 的 三 氯 蔗 糖 的 价 格 持 续 下 滑,但 下 降 幅度已经有所减缓。预计随著下游生产厂商,尤其是食品及饮料企业,对于三氯蔗糖的需求量的增长,预计中国出口的三氯蔗糖价格将于2024年底前保持稳定,并自2025年起开始回升。
由 于 下 游 客 户 认 可 度、厂 家 品 牌 知 名 度、客 户 对 供 应 来 源 多 元 化 的 需 求 等因素,海外三氯蔗糖价格相对高于国内。考虑到确保供应稳定、不同的生产法规,以 及 降 低 国 际 关 係 及 关 税 波 动 等 国 际 贸 易 风 险,若 干 三 氯 蔗 糖 的 国 外 下 游 客 户倾 向 选 择 生 产 工 厂 位 于 中 国 境 外 的 三 氯 蔗 糖 供 应 商。美 国 对 适 用 全 中 国 税 率 的三氯蔗糖按3.7%的一般税率徵收关税。此外,海外三氯蔗糖价格波动相对较平缓,主要因为海外主要生产商下游需求较为稳定,且在海外市场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生产商往往会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进行竞争,以获 得 更 大 的 市 佔 率,因 此 过 去 几 年 多 次 在 中 国 三 氯 蔗 糖 市 场 引 发 三 氯 蔗 糖 价 格竞 争。近 期 的 中 国 三 氯 蔗 糖 市 场 价 格 竞 争(“三氯蔗糖价格竞争”)从2022年 开 始,主 要 原 因 是 过 去 两 年 生 产 商 的 积 极 扩 产 导 致 三 氯 蔗 糖 市 场 供 过 于 求。
由 于 三 氯蔗 糖 市 场 供 过 于 求,生 产 商 愿 意 以 极 低 的 价 格 销 售 产 品,以 减 少 库 存。此 外,出于 维 护 各 自 市 佔 率 的 需 要,同 时 亦 为 遏 制 有 可 能 破 坏 行 业 可 持 续 增 长 及 盈 利 能力的小型竞争对手涌入,龙头企业引发价格竞争。与小规模公司相比,由于龙头企业的单位成本通常更低,并且拥有大量的长期订单,因此受价格竞争影响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