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简介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传统制造业企业正面临客户需求多样化、制造工艺复杂、质量和效率要求提升、用工成本压力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制造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下游行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性能、减少用工人数并降低生产成本,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项目依托净月高新区良好的智能制造业发展基础,同时,园区数字经济作为区内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也为智能制造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1.1.2市场前景
(1)智能装备制造业行业概况及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支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基础条件。智能装备制造业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装备上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效、高品质、节能环保和安全可靠生产的下一代制造装备。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战略选择。
从产业链看,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及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中游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下游终端应用。公司为产业链中游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依据下游客户产品要求、质量保证特性和生产纲领等进行工艺方案规划,再基于研发设计的技术方案进行装备、软件、网络、标准等相关要素的系统集成,为客户量身定制完善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切实帮助客户提高产线产能、实现降本增效和提升产品质量。
公司作为专注于汽车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推动下游客户实现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推动下,中国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持续拓宽。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从智能制造需求侧看,企业对于智能制造装备需求日益增强,智能制造装备的生产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产替代正在有序进行,部分核心零部件实现自研自产,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达到2.42万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约达到2.97万亿元。
未来发展方向:
①自动化、集成化
自动化主要体现在制造装备可以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自动制造,并能良好地适应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化是指智能制造装备的技术集成、系统集成的发展方向,将生产工艺技术、硬件、软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形成设备与智能网络的高度互联。智能制造装备的自动化、集成化契合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的高效生产方式,促进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满足创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是行业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②数字化、信息化
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实际投入生产之前即能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仿真和测试,在生产过程中也可同步优化整个生产流程,最终实现高效的柔性生产线集成,实现产品快速上市。信息化趋势将加强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将实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应用到生产设备中,实现装备性能的提升和自动化。
③高端化、定制化
随着在重点领域的突破、智能制造装备在技术标准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提升,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在下游制造业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产品定位逐步向高端化、定制化转型,国产化率不断提升,未来在进口替代方面前景广阔。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出“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5-10年,在适龄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自动化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我国产业结构面临转型调整压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智能装备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智能装备产业作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石产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提出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中国制造2025》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
中共长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3]2号文件指出:加大对“专精特新”“六新产业”“四新设施”“智慧法务”等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力度,支持“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北湖科创生态圈”和“净月数字经济双创生态圈”建立创新联盟,对产业聚集好、人才吸纳能力强、推动创新创业成效明显的联盟机构,每年可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资助。
(2)产业优势
净月高新区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现有世界500强企业26家、省内行业领军企业35家,吉视传媒、一汽进出口总部、一汽金融总部、吉林烟草等100多家总部企业落户净月,东北亚总部基地已初具规模;东北证券、森工金融、开犁网、沃尔玛、麦德龙、喜来登、五洲国际等近300家金融服务企业、200家电子商务企业和千余家商业服务场所等。
(3)科技人才优势
净月高新区拥有最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域内汇集了15所高等院校,有在校大学生20万人,占全市的42.7%、全省的36.3%;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3家,省级、市级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6家和83家;建有孵化载体30个,其中省级以上孵化载体14个,总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超1100家,在孵企业645家,津长双创服务中心(吉浙合作创新服务中心)、上市企业加速器、净月众创大厦等载体孵化效应不断增强;
建成国家级研发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研发服务平台147个、市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9个,企业研发平台35个,一线科研人员总数近4万人,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实验研发、成果转化基地。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计划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园区定位为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主要产业选择方向为智能装备、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印包等相关配套产业。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7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6000万元。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43209.88万元,利润12962.96万元,投资回收期6.4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8.52%。
1.4.2社会评价
智能装备产业园的建设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高的产品质量、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低的生产成本。不仅能够带动我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当地物流、金融等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技术
1.7项目建设地点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合作计划书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永兴街道福祉大路1572号
2.2概况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5年8月,原名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区下辖3个整建制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444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
净月高新区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林水面积243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51%,形成了“三面环林水、一面接主城”的生态体系格局。净月高新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坐落有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伪满皇宫博物院、长影世纪城3个5A级景区以及农博园、天怡温泉、凯撒森林温泉、慢山里研学基地4个4A级景区,有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吉林省博物院、吉林省科技馆等12座各级各类博物馆及16处文物遗址。
净月高新区汇集了15所高等院校,8个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机构、12个国家科技研发平台、147个省部级研发服务平台。净月高新区城市配套区面积65平方公里,建成区50平方公里,生态大街、福祉大路、净月大街、临河街等“三纵六横”主干道路与穿城而过的三环、四环和绕城高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
净月高新区先后获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广告创意示范园区、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等“国家级称号”。
完整版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