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背景
① 超材料智能结构契合生产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发展方向
生产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装备的普及应用是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的必要前提。智能装备的主要特征在于装备本身即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可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做出自主判断,而传统非智能装备通常仅能根据预设自动化程序的指令运转,对超出程序预设范围的环境变化无法做出应变。
因此,环境刺激感知和分析决策功能是构成智能装备的基本要素,如何将该等功能集成在装备上并使相关元件融合协作充分发挥效能是实现装 备智能化的关键。 超材料智能结构是融合了超材料技术和智能结构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该等 产品独特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其对于推进装备智能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智能 结构技术可以通过特殊工程手段将智能响应单元、人工神经网络等电子信息系统 与装备的结构材料集成为一个结构,使其具备环境刺激感知和分析决策的智能化 功能;其次,超材料技术可以根据应用需求逆向设计装备基体材料的物理特性, 使其具有目前装备广泛采用的自然材料和一般人造复合材料所不具备的物理效 能,从而突破智能结构多功能集成时可能因材料融合性不足导致的功能弱化问题, 具体而言,超材料技术针对智能结构拟实现的功能(结构支撑、力感应变、电磁 感应等),从材料微结构着手设计充分适合该等功能发挥的物理特性(轻质、高强 度、良好的力感应性和电磁波透波性等),从而使材料满足作为集成化智能结构载 体的要求;最后,基于超材料打造的智能结构可以完美集成装备智能化所需的各 项功能,并通过材料逆向设计充分发挥其效能,该等优秀的集成性和融合性可有 效打通装备智能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超材料智能结构是实现智能装备普及的重 要基础,其产业化应用契合社会生产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的发展方向。
②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智能化相关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智能结构作为信息科学、工程学及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 的产物,在 2006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中已被列为了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前 沿技术之一,是在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要技术,代表 了世界高技术前沿的发展方向,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随着社会智能化趋势愈发明显,为支持智能材料、智能结构等智能化相关战略新 兴产业发展,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规划和鼓励政策。 2010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将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列为了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之一;2012 年,工信部颁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智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的地位,并将其归入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
2013 年,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 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专用装备,推进制造、使用过程的自动化、 智能化和绿色化;大力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加快推广其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 领域的应用,并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2014 年, 深圳市政府颁布的《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20 年)》中指出生产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是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 势之一,目标在 2020 年之前将深圳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可穿 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创新基地、服务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
上述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支持性、鼓励性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对我国智 能化相关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2)项目实施方式简介
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由本公司全资子公司新栋梁科技组织实 施,本次发行后,本公司拟以募集资金中的 57.6 亿元对新栋梁科技增资并建设地 面行进装备用超材料智能结构和可穿戴式超材料智能结构等创新产品及系统生产 线,实现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3)新栋梁科技基本情况
新栋梁科技系公司为实施业务转型,进军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业务领域而 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于 2015 年 3 月 23 日成立,其将成为本公司超材料智能结构 及装备业务的运营主体。
新栋梁科技的基本信息如下:
公司名称:深圳市新栋梁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郑玉英。
成立日期:2015 年 3 月 23 日。
注册资本:100 万元。
注册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中一道 9 号软件大厦 2 层 经营范围:技术咨询及销售,智能化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及技术服务研发;无线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的研发、销售和技术服务;经营进出口业务。
(4)项目产品纲领
该项目的主要产品包括:
① 地面行进装备超材料智能结构:采用超材料智能结构打造的具有智能功能的 轻质化、高强度行进装备结构,可应用于各类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以及其他 新型地面行进装备,其代表性的智能功能包括装备结构缺陷自检测、自诊断、 风险预警及高速数据传输、精确感知等,是能有效提高地面行进装备智能化 水平、节能性和安全性的创新尖端技术产品。
② 可穿戴式超材料智能结构:利用超材料等尖端技术研制的可穿戴式智能结构, 可在有效保护人体的同时,大幅增强使用者的动作机能(如行进、跳跃、负 重等)、环境感知能力(如红外辐射、地质振动、电磁干扰等)、互联协同能 力(如大数据分享、高速信息传输等)及生命系统管理能力(如健康状态监 测、自主应急救助等)。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警用、反恐、安防、应急救援、 野外作业(森林、边防、地质)、建筑、消防、娱乐体验等领域。
2、项目发展前景
(1)项目产品的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近年来,交通运输和可穿戴设备领域处于智能化演进的高速发展时期,智能 交通系统、智能汽车、智能列车、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新概念、新产品的不断推 出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并接受该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变,相关智能装备的潜 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藉此产业发展的良机,公司决定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率先开 拓超材料智能结构在地面行进装备和可穿戴式智能装备方面的产业化应用,一方 面乘市场蓬勃发展之势实现在超材料智能结构领域建立先发优势和市场地位,另 一方面,依托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凭借技术和性能优势获得可观的投资效益。
① 地面行进装备用超材料智能结构的行业发展前景
A、车辆的智能化、节能化和安全化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兴起,智能汽车和智能列车已逐渐成为汽车工程和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研究热点,被纳入了多个国家未来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之中,视为推 动汽车工业和轨道交通装备增长的新动力。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与节能性、安全性 和舒适性等传统要素一起构成了现代汽车产品和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竞争力,成 为车辆制造企业角逐市场竞争战略优势地位的关键。
在汽车方面,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功能于 一体的智能汽车已被广泛认定为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世界各大汽车 巨头及知名科技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智能汽车的研发,力图从智能驾驶、 生活服务、安全防护、用车辅助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以革命性的创新产品重新定义汽车行业,主导智能汽车时代行业标准的制定,抢 占未来汽车行业的制高点。在追求更高智能化水平的同时,汽车的节能性和安全 性作为衡量汽车产品竞争力的传统标准依然受到汽车行业的重视。近年来,汽车 制造商通过新能源技术、车身轻量化技术、动力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积极创新以及 碰撞警告系统(FCW)、车道偏离系统(LDW)、盲点系统(BLIS)、自动紧急刹 车系统(AEB)等智能化电子设备的应用持续提升其汽车产品的节能性和安全性, 加强其产品的综合竞争优势。
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科技部颁布的《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 提出了以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安全性和节能降耗技术为核心,研制有自检 测、自诊断、自决策能力的智能化高速列车系统,形成我国高速列车轻量化与整 车性能提升技术体系。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的《智能交通系统“十三五”发展规划》亦 将构建以高速列车为核心,以全方位列车状态感知和动态数字化运行环境为基础, 以信息智能处理与交互为支撑,最终实现具有自检测、自诊断、自决策能力的智 能化高速列车系统的发展目标。
综上,车辆的智能化、节能化和安全化是目前汽车工业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关新兴产业均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B、地面行进装备用超材料智能结构潜在市场需求广阔
地面行进装备用超材料智能结构可应用于各类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及其他新 型地面行进装备,潜在市场需求十分广阔。
在汽车方面,截至 2014 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到 1.54 亿辆,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保有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六年蝉联全球第一,年产 销量约为 2,000 万辆。公司作为我国汽车座椅功能件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国内多 数整车制造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和互信互助的基础,掌握汽车零部件销售的 重要渠道。依托国内汽车市场庞大的规模、公司丰富的销售渠道积累及既有品牌 优势的支撑,凭借地面行进装备用超材料智能结构智能化、节能化和安全化的突 出性能优势,公司将由汽车传统零部件制造商转型升级为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商, 并以行业开创者的地位高起点介入智能汽车产业链,建立行业先发优势和定价能 力。
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根据欧洲铁路行业协会(UNIFE)的分析,2014 年全 球铁路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约 1,500 亿欧元,其中轨道交通车辆行业的市场规模 约为 479 亿欧元,占铁路产业市场总规模的 31.93%。到 2019 年,全球铁路产业 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1,760 亿欧元。假设轨道交通车辆行业市场占铁路产业市场总 规模的比例保持不变,全球轨道交通车辆行业 2019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562 亿欧 元。就我国而言,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展望, 2015 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超过 4,000 亿元,到 2020 年该数字 将进一步增长至超过 6,500 亿元。国内外市场的预测数据都显示了轨道交通装备 未来的市场容量极为庞大。本募投项目产品地面行进装备超材料智能结构符合交 通装备智能化、节能化和安全化发展方向,是现有轨道交通车辆车身结构良好的 替代,有望在新型轨道交通车辆上普及应用。因此,在轨道交通装备旺盛市场需 求的支撑下,地面行进装备超材料智能结构市场规模十分可观。
② 可穿戴式超材料智能结构的发展前景
人类对可穿戴式智能结构的构想由来已久,在 20 世纪中后期世界上许多科幻 类题材的电影、漫画、小说等艺术作品中已经多次出现其身影,但受科学技术发 展所限,该等产品一直只是停留在科幻层面。近年来,随着人体工程学、机械工 程学、信息科学、仿生学、材料学等学科的进步,可穿戴式智能结构的相关技术 日益成熟,其也终于可以从科幻走向现实,成为足以改变人类生活的实际产品。 典型的可穿戴智能结构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保护人体;2)提升人体行进速度、 跳跃高度、负重强度等基础动作机能;3)实现人类对红外辐射、地质振动、电磁 干扰等肉体难以察觉的环境状态的感知能力;4)通过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加强使用者与外界及海量数据库之间的互联协同能力;5)增强人体健康状态监测和自我恢 复能力。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部分具备类似理念的产品陆续投入使用,如以色列 Rewalk 公司的康复式可穿戴机械腿、美国雷神公司的 XOS2 军用外骨骼、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 HULC 军用外骨骼等。
可穿戴式智能结构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全新产业,即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 段,以该产业发展进程较快的细分领域人体增强系统(即仅具备增强人体动作机 能功能的可穿戴式智能结构)为例,根据调研公司 ABI Research 预测,该细分领 域市场规模在 2010~2020 年间将以高达 41%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到 2020 年该 等市场规模将达到 8.77 亿美元。人体增强系统产业高速起步成长显示了市场对于 可穿戴式智能结构的旺盛需求,随着未来具备功能更加丰富及智能化水平更高的 产品面世,可穿戴式智能结构料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2)项目实施具有可行性
① 尖端技术应用、竞争优势明显
A、地面行进装备用智能结构
本项目实施后推出的地面行进装备用智能结构产品对于现代汽车、轨道交通 装备其他新型地面行进装备的智能化、节能化和安全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其 较传统车辆车身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a、提高车辆智能化程度 地面行进装备超材料智能结构可实现各类智能响应、人工神经网络与装备结 构的集成,使其拥有传统车身结构所不具备的智能化功能:
I 装备结构自检测、自诊断和风险预警功能:通过集成无损检测传感器、控 制处理器和信息传输模块实现对装备结构“24×7”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并在判断 装备存在结构风险的时候向关联系统传递预警信号;
II 数据传输功能:通过通信天线与装备结构的共形设计及对装备材料电磁特 性的逆向设计使车身集成强化天线功能,在有效减小车体风阻的同时满足车辆内 外部的高速数据传输需求,可提高车辆的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接入等能力;
III 精确感知功能:通过集成测距雷达、信息处理器和信息传输模块及应用雷 达波强化超材料使车辆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实时深度探测,从而精确定位自身所处 的相对三维位置。
b、提高车辆节能性
地面行进装备超材料智能结构采用的轻质化、高强度超材料可以在保证装备 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车辆整备质量 15%~35%,降低车辆运行的能源消耗。
c、提高车辆安全性
地面行进装备超材料智能结构具有的装备结构自检测、自诊断和风险预警功 能可在装备出现结构劳损、外力破坏等潜在风险的情况下及时向关联系统或人员 示警,有效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此外,地面行进装备超材料智能结构具有的 精确感知功能可用于打造碰撞警告、车道偏离警告、自动车距保持等系统,进一 步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程度。
B、可穿戴式超材料智能结构
目前世界上已投入使用的可穿戴式智能结构大多属于人体增强系统,产品功 能较为局限。本项目实施后生产的可穿戴式超材料智能结构大量使用由超材料打 造的智能响应单元和人工神经网络,在增强人体动作机能的基础上,还能大幅提 升使用者对红外辐射、地质振动、电磁干扰等环境变量的感知能力和对自身健康 状态的监测能力。同时,该等产品还创造性的集成了数据通信功能和自主应急救 助功能,可实现多机体间互联协作和使用者紧急救援。因此,公司拟生产的可穿 戴式超材料智能结构无论在智能化程度还是应用范围上较目前市场的类似产品均 有显著提升,具有重大革新意义,有望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新性产品。
② 核心技术完备、产业化条件成熟
本募投项目产品主要涉及了超材料研制、智能控制算法、结构设计和加工、 智能响应等方面的技术。公司新实际控制人刘若鹏博士下属相关单位在该等技术 方面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和雄厚的技术积累。 以光启研究院为代表的刘若鹏博士下属单位主要从事超材料及基于超材料的 新兴尖端交叉科技相关基础技术的研发,是全国电磁超材料技术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单位,拥有 1 个国家级实验室——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 点实验室;2 个省级实验室——广东省毫米波超材料工程实验室和广东省超材料微 波射频重点实验室;和 6 个分别针对超颖射频技术、复合智能超材料、超材料技 术生物医疗应用、超材料技术光电应用、新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毫米波超材料 等方向进行工程技术研发的市级工程实验室,具备强大的超材料制备、智能控制 算法、结构设计和加工及智能响应单元等方面基础技术研发实力。
刘若鹏博士相关下属单位在超材料智能结构基础理论和产业化领域的深厚研发积淀,已经为超 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保证本公司具有实施募投项目的能力,刘若鹏博士控制的相关单位将通过 独家无偿许可的方式将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相关专利及专有技术注入新栋梁科 技,相关研发及经营团队与机构等也将全部进入新栋梁科技,充分保障本次发行 募投项目顺利实施。
3、项目投资概算
该项目投资总额为 576,000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 453,000 万元,主要为设 备投资,铺底流动资金为 123,000 万元,全部使用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投入。 该项目建设所需用地及建筑物拟通过租赁方式解决,募投项目实施主体新栋 梁科技将向光启合众或其关联企业租赁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用于实施募投项目。
新栋梁科技已与光启合众签订《房产租赁协议》,约定新栋梁科技将向光启合众或其 关联企业租赁面积约为 5 万平方米(其中约 4.31 万平方米用于本项目)的土地使 用权、以及坐落于该等土地上建筑面积约为 15 万平方米(其中约 12.39 万平方米 用于本项目)的房屋建筑物;租赁期限为二十年;租金确定方式为光启合众或其 关联企业按照其土地、建筑物的折旧、摊销加上租赁产生的合理税费确定,光启 合众或其关联企业将不会通过该等关联交易获得利润。
4、投资效益测算
该项目建设期 3 年,达产期 3 年,达产后年新增营业收入为 589,550 万元, 年新增利润总额 166,232 万元。项目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 7.48 年,所得税后财务 内部收益率 17.48%。
5、项目审批/备案情况
该项目正在履行项目备案及环评等必要程序。
此报告为正式可研报告摘取部分,个性化定制请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