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1、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任务紧迫,各地配储需求集中爆发,储能市场高速发展
现阶段,我国“双碳”目标下的电力系统建设促使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占比逐渐提升。以风光发电为主的电力系统因其随机性、波动性与间歇性特点,供应能力在日内与季节间等各个时间维度内存在较大差别。电力供应的不可控性和电力需求的不平衡分布,使得当前电力系统维持电力供需实时平衡的难度急剧增加。
储能技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长期储存,借以实现不同时间尺度上电能的输入输出调控,维持电力系统的功率和能量平衡。因此,储能是构建以风光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一环。
2023 年我国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已对“五大四小”等发电央企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装机占比不低于 50%的刚性要求,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亦纷纷对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提出按比例配建储能项目的要求。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 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870 万千瓦,比 2021 年底增长 110%以上,新型储能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出台了“强制配储”的政策,超过 20 个省市要求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项目配置 10%-20%、时长 1-4 小时的储能系统,并将其作为可再生能源并网或核准的前置条件。
随着风电、光伏装机的快速提升,国内对于储能的需求预期还将快速增长。根据中电联预估,2023-2025 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需求分别达到 54.3GWh、121.4GWh、222.6GWh,整体呈现倍增趋势。
2、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及单机柜功率密度的快速提升,“双碳”背景下,数据中心能耗监管趋严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激增、5G 商业化部署进程加快、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国内数据中心建设正迎来建设高峰。为应对非结构化数据量和算力需求的高速增长,我国于 2021 年 5 月提出“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等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预期将步入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数据中心建设及单机柜功率密度的快速提升,双碳背景下,我国对数据中心能耗的要求日趋严格。根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于 2022 年 6 月印发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到 2025 年,要求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 PUE 优于 1.3。国家对数据中心 PUE 要求持续提升,低碳高质、协同发展的数据中心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3、政策鼓励的大背景下,风电市场迈入发展新阶段
在我国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多项新能源政策密集出台,涉及光伏、风电、储能等多个领域,全面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仍将以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2025 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 3.3 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 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在装机量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预计风电年均新增装机量为70GW,约为“十三五”期间的两倍。
在海上风电领域,“十四五”以来,我国海上风电行业相关鼓励和引导政策密集出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规划均明确确立了风电等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明确提出“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以促进中国能源行业的绿色发展和能源安全。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2022-2026 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从 8.7GW 增长至 31.4GW,年复合增长率达 37.80%,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 年我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量 5.16GW,累计装机量达28.6GW。虽然 2022 年新增海风装机较抢装的 2021 年有所下降,但随着海上风电产业链的进一步理顺,在 2022 年、2023 年海上风电高招标的大背景下,未来3-5 年有望成为我国海风市场脱离“国补”之后迈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4、“双碳”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新能源装备上量、节能环保装备升级推动液压润滑行业及节能环保装备的加速发展
2020 年 9 月,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 年 3 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2021 年“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 年 7 月 16 日,中国碳交易正式开市,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我国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中占到 1/3。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各领域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发掘其中的机遇,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低碳转型迈上更高水平的关键。双碳经济发展大环境下,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节能低碳绿色相关装备、配套系统等也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液压润滑行业及节能环保装备的加速发展。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川润液压液冷产品产业化及智能制造升级技术改造项目
实施主体:四川川润液压润滑设备有限公司
项目总投资:20,972.72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产品品种,扩大生产产能,在现有产线基础上拟新增阀块柔性生产线、FMS卧加柔性单元、电动单梁起重机、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专业设备(不含涉及喷塑等高污染环节的设备)及智能制造系统各类软硬件设备100余台套。项目建成后,年产储能液冷系列产品10,000余套;年产数据中心液冷系列产品1,000余套,年新增海上风电系列产品500余套。
项目建设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成都现代工业港港北六路85号
2、项目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本次投资项目的必要性
①强化基地产能储备,助力公司夯实成熟产品市场占有率
备及集成系统产品的重要实体。2020-2022 年川润液压分别形成营业收入82,333.68 万元、94,804.91 万元以及 99,597.20 万元,业绩增幅明显,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达 64.67%、61.91%以及 58.63%。
与此同时,由于川润液压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主要生产基地已投产运营超过 10 年,关键设备使用超过 5 年,间歇性的局部技改已无法实现基地产能的大幅提升,2022 年度川润液压的产能利用率已达到 95%以上,产能逐步达到瓶颈。
紧张的产能利用现状,一方面将使得公司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完成产品交付,进而可能影响公司核心产品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没有富余的产能空间用以布局新兴业务,极大限制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尤其是随着海上风电市场的快速发展,基地有限的产能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通过本次项目,公司风电配套的液压、润滑、冷却等系统的产能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助力公司夯实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②液冷温控市场处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公司亟需抢占市场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到 2025 年,我国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同时,随着“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新型储能和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极大提高了温控产品的需求。与风冷产品相比,液冷产品具有低能耗、高散热、低噪声、低 TCO 的优势,近年来液冷温控产品的市场渗透率也逐渐提升。目前,液冷温控市场处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温控厂商纷纷投入资金研发、生产液冷产品以及时抢占市场份额。
公司在风冷、水冷等冷却系统领域拥有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拥有研发生产液冷产品的能力,但受制于产能限制,目前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液冷产品独立生产线,液冷产品的生产规模受到极大制约。为迅速拓展公司液冷产品的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生产能力,积极抢占市场,公司亟需通过实施本次募投项目以实现液冷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③显著提升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公司研发创新能力,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川润液压有序推进各项管理改革工作,完成了数条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加强了内部协同,持续提升了质量保障能力。但整体上看,由于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管理的顶层规划不足,制造和管理之间、制造内部和管理内部的数据流动仍然存在较多阻碍,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基于公司“十四五”数字化发展蓝图,构建川润液压智能制造和全链条高效信息化管理体系,将极大助力公司降本增效,增强综合竞争力。
川润液压作为公司旗下重要的经营实体,承担着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润滑液压冷却设备及集成系统产品的重要任务,对其研发体系进行全面的软硬件升级,显著增强其研发创新能力,将促进公司形成“升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科技创新格局,助力公司长远发展,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2)本次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①项目实施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具备良好的政策可行性基础
近年来现代能源体系构建、双碳目标、智能制造、创新驱动发展等政策规划持续发酵,对相关产业发展影响深远。本次项目实施紧扣国家新能源消纳配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及智能制造升级、研发创新等方向,从公司主营业务和前期技术、市场沉淀角度出发,深化布局储能液冷系统、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海上风电液压润滑冷却系统等业务板块,项目实施在巩固公司优势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还将直接助力公司打造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项目实施具备良好的政策可行性基础。
②项目布局业务市场前景良好,且公司营销服务体系完善、客户积淀雄厚
现阶段,在多项能源发展规划政策引导下,沿海多个省份正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建设,海上风电被定位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消纳配储需求带动储能项目加速落地,储能系统大容量、多场景趋势持续催生液冷技术应用的普及。同时,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及单机柜功率密度的快速提升,PUE 能耗监管趋严也在持续推动数据中心液冷技术的加速应用,项目整体市场前景良好。
另一方面,公司在全国 16 个主要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能够快速响应及满足客户需求,确保市场营销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和通用电气、安德里茨、西门子、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南高齿、上海电气、东方电气、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优质稳定的客户结构为项目产品未来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优势产品订单饱满,新产品已具备初期订单和客户基础
海上风电液压润滑冷却系统是公司优势产品之一,公司海上风电业务近年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客户结构囊括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中车风电、中国海装、东方电气等风电整机领域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公司是国内该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通用电气、金风科技、中车风电及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等整机厂商和行业协会,先后授予公司“最佳交付奖”“年度优秀供应商”“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型领先技术产品”“最受欢迎风电机组配套设备品牌”等多项荣誉。
储能液冷系统是公司近期拟重点布局的产品,在风电主机厂商逐步进军储能系统集成业务的大背景下,公司基于风电主机厂商的储能业务需求开展配套,从而拓展储能温控赛道,在客户延续性上形成了有力保障。随着公司加大对该板块的投入,结合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趋势,凭借工业温控纯水冷却单元关键部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公司未来将着力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是公司中期拟重点培育的产品,从散热方式、管道设计等角度出发,数据中心液冷与储能温控系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基于工业温控的技术沉淀,拓展储能温控业务,进一步开拓数据中心液冷业务具有可行性。
④公司综合技术实力强劲,液压润滑冷却产品已在工业、风电领域成熟应用多年,公司具备提供储能温控、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的技术实力
公司长期致力于高端能源装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并逐渐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产品生态,并取得了多项专利技术。公司建立了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质,机械工业重大技术装备润滑液压技术设备工程实验室并取得 CNAS(即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此外,公司参与了润滑、液压、冷却等方面多项国家标准制定以及发电机组在液冷系统方面行业标准制定。
公司成立以来,完成了多项“首台”“首套”标杆示范性项目的配套和建设工作。公司系首台“风力发电机组润滑液压冷却综合系统”的国产化研制、国内首台兆瓦级轨道交通“飞轮储能装置”二氧化碳压缩储能核心换热装备、全球首个 10MW 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提供整套储能换热装备、亚洲首批单机容量最大的 10MW 海上风电机组液冷系统等示范性项目的核心供应商。
整体上看,公司具备为客户提供液冷和温控解决方案的技术实力。
3、项目投资概算
经过可行性论证及项目收益测算,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项目总投资额为 20,972.72 万元,均为建设投资。
4、项目经济效益及建设周期
本项目收入主要来源于投产后储能液冷配套产品、数据中心液冷配套产品和海上风电配套产品的销售,计算周期为 12 年,其中建设期 2 年,第二年开始部分业务可投入运营产生收入,预计第 5 年实现达产。本项目预计达产后税后内部收益率为 21.84%,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 5.76 年,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述测算不构成公司的盈利预测,测算结果不等同对公司未来业绩做出保证,投资者不应据此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决策造成损失的,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请投资者予以关注。
5、项目实施地点和实施主体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成都现代工业港港北六路85号,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四川川润液压润滑设备有限公司。
6、项目土地情况
本项目拟在川润液压现有生产基地预留厂房内开展液冷产品产业化及智能制造升级建设,不涉及新征地块。
7、项目审批情况
本项目已取得郫都区行政审批局出具的《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表》(备案号:川投资备【2307-510124-04-02-507386】JXQB-0274号)。本项目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中规定的需要申报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形,无需履行环评相关程序。
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