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顺应“双碳”背景下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满足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在“双碳”背景下,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已为必然趋势,新能源行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欧盟、美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均承诺 2050 年前达到“碳中和”,我国也已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争取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于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 IEA 发布的《2022 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受工业领域碳排放的有效减少以及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影响,2022 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114.77 亿吨,同比下降 0.23 亿吨。
目前,汽车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汽车的电动化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根据 2022 年度《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相比传统汽油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碳排放量减少 43.4%,汽车电动化转型的碳减排潜力巨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规划》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到 2035 年的发展愿景,具体包括: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锂电池储能为新能源发电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将与能源结构转型共同发展。随着新能源发电在发电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新能源最终有望取代化石能源成为主力能源。但新能源发电机组不具备类似火电的调节功能,需要通过配置储能来实现。未来,储能将与新能源“孪生”发展,支撑电力行业实现能源转型。
其中,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电池储能,具有很好的空间及环境适应性、响应快速、功率和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受益近年技术和规模驱动成本快速下降,将成为未来储能的主流路线。
本次募投项目主要产品为新能源电池结构件,是新能源电池重要零部件,起到承载、支撑、抗挤压、抗冲击、抗震动、抗腐蚀、抗静电、气密保护、电芯均温、防热失控等作用,是新能源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安全结构件。
同时,目前新能源电池主要的结构件是选用铝合金材料配以多种成型工艺,可广泛适用于新能源电池各类装置系统,具有模具成本低、强度刚度性能好等特点,在基本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显著降低壳体质量,满足新能源行业的轻量化需求。
通过本次募投项目建设,公司将提供新能源行业发展所需的零部件,助力相关产业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向绿色低碳转型。
2、优化公司产能布局,提高华东区域客户服务能力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明显,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并拥有巨大市场需求。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形成了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以及以成渝、西安为龙头的西三角集群的四大产业集群格局。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地,在产业链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 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约 279 万台,占全国比重超过 40%,占全球比重达 25%,新能源车产值、产量和终端销售三项指标增速,均位于全国前列。长三角产业链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在不断增强。
得益于新能源产业集群格局,华东区域成为全国新能源电池集中区。华东区域囊括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主流电池厂商,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产能位居全国前列。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1 年底华东地区已投产产能超过300GWh,占比超 60%。
安徽省通过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安徽省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促进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从供给端保障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受益于承接长三角产业链转移的区位优势、较为充足的人才补给,安徽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2022 年 2 月,安徽省发改委印发的《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到 2025 年,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产值超过 10,000 亿元,生产规模超过 300 万辆,出口超过 1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 40%。基本形成纯电动为主、插电混合动力为辅、氢燃料示范的发展格局。
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围绕广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布局华南区域和华东区域的生产基地,但是目前主要产能仍然集中于华南区域,华东区域产能布局相对薄弱。本次募投项目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经济开发区,将借助安徽省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实现对华东区域客户的快速响应能力,优化公司华东区域产能的合理布局。
3、扩大公司产能规模,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 2018 年的 127 万辆和 125.6万辆,快速增长至 2022 年的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53.54%和 53.02%。根据 IDC 发布的报告《2022-2026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预测》,2023年至202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从860.00万辆增长至1,598.0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2.94%。2012 年-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新型储能应用规模化条件将逐步成熟,储能锂电池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 2025年,我国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储能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
到 2030 年,我国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2025 年预计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将突破 390GWh,比 2022 年规模增长约 200%。
公司当前重点布局新能源领域,拥有从铝挤压型材到集成装配一体化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公司新能源电池结构件已在交付规模、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形成领先优势。通过实施本次项目,公司将扩大生产能力、优化业务布局和丰富产品类型,提高对下游客户需求响应能力。
有助于公司继续提高新能源电池结构件在核心客户中的市场占有率,保障对宁德时代、广汽埃安、比亚迪等客户的供应稳定性,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等国家战略规划和举措不断出台,明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等已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发展的领域,与之相关结构件的生产,也将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行业的发展而发展。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我国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 2030 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
同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鼓励行业企业加强高强轻质车身、关键总成及其精密零部件、电机和电驱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攻关,开展汽车整车工艺、关键总成和零部件等先进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
2017 年 3 月 1 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发布了《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通知,明确指出了动力电池五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将提高电池比能量和关键材料取得重大突破作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 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储能电池系统结构件作为连接电池和储能设备、承载储能电池组的组成部分,对下游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公司本次项目的实施,将扩大公司的生产能力,提升公司的生产运营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下游新能源行业,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共同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政策上具有可行性。
2、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新能源电池结构件市场需求景气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大幅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高速发展,连续 8 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 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量与销量分别完成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96.9%和 93.4%,市场占有率达到 25.6%,高于上年 12.1 个百分点。在双碳目标的助推下,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普及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持续高速发展,亦将有力带动产业链实现高速增长。
根据 GGII 统计,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由 2018 年的 65GWh 增长到 2022 年的480GWh,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64.8%。2015 年-2022 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GGII
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储能电池强劲增长势头延续。国家能源局发布的 2022 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12 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 25.6 亿千瓦,同比增长 7.8%。2022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超过 12 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首位。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3.9 亿千瓦,同比增长 28.1%。风电装机容量约 3.7 亿千瓦,同比增长 11.2%。
随着风力和光伏发电占比大幅上升,其不稳定性、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使我国电力系统面临挑战,储能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高。2022 年受益于全球储能市场的需求景气,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2 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延续了上一年强劲增长的势头,全年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
得益于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电池结构件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景气,为本次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产能消化保障。
3、公司具有优秀突出的技术实力,拥有持续产品开发能力
公司是技术驱动的新材料和新能源集成部件提供商,致力于推动高端工业铝合金在新能源和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多年以来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的路线,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公司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前沿需求为研发导向,坚持在消费电子材料和新能源集成部件领域执行“量产一代、研发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策略,始终保持在行业中的技术竞争力。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建立了从基础材料科学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研发创新体系,在新材料开发、合金设计、熔铸工艺开发、热挤压和热处理、冷塑性加工、机械加工、表面处理、集成装配等八个领域开展研发工作。通过不断扩展新产品品类,加强对现有产品和服务方案的迭代更新,满足市场差异化和升级的需求,保证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和行业竞争力。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共计超过 180 项,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多次获得中国专利奖。参与制定《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等国家标准 3 项,《电动汽车用铝合金电池包下壳体》等行业标准、团体标准 3 项,发表技术论文数十篇,参编多部技术专著。承担完成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多项,其核心技术多次获得省、市级科学技术奖励。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式,汇聚了大批成熟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定制化的需求。同时,公司与中南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有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有利于公司前瞻性地把握行业发展动向,从而为公司发展提供持续助力。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公司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建立了全链条研发创新体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建设了一支专业从事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性能优异和质量稳定的产品,为本次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4、公司优质的客户资源,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销售保障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公司按照“技术先进、成本领先、质量可靠、供应稳定、绿色低碳”的供应方针,凭借 20 多年的服务全球一线知名品牌的经验,在新能源行业覆盖了众多头部整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
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的客户包含了宁德时代等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商,以及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国内外头部传统整车制造商和“新势力”造车企业。公司于 2020-2022 年连续三年获得宁德时代“年度优秀供应商”奖项、于 2021 年获得广汽埃安“优秀保供奖”。同时,公司还与宁德时代等重要客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储能系统领域,公司的客户在储能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司具备从动力电池结构件向储能系统结构件延伸的优势地位。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宁德时代在 2022 年储能电池出货量为 47GWh,全球市占率达到 43.3%,并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2022 年比亚迪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为 14GWh,同比增长 211%,全球份额为 11.5%,位列全球储能电池出货第二名。公司将持续利用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积累的产品、工艺、客户服务等优势向储能电池领域延伸。
本次产品具有供应商考察审核严格、产品导入周期长的特点,认证通过后与客户建立的合作关系比较稳定。本次募投项目产品是新能源电池重要的安全结构件,起到承载、支撑、抗挤压、抗冲击、抗震动、抗腐蚀、抗静电、气密保护、电芯均温、防热失控等作用。因此,下游电池制造商及整车制造商在导入供应商时会进行较严格的考察和审核,项目产品的导入周期也较长,在认证通过后通常会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客户黏性较强。
综上所述,企业在新能源电池结构件领域已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并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拥有良好的品牌声誉及深厚的服务经验,具有持续的订单获取能力,并将在新能源领域不断延伸,为企业未来业务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本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销售保证。
(三)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
1、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是新能源电池结构件产品生产项目。本项目的实施系顺应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公司产能布局和扩大公司产能规模,践行公司发展战略,助力公司向全球知名龙头企业迈进。
2、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为 69,353.50 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 53,000.00 万元。
3、项目实施主体和实施地点
本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安徽和胜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为公司之全资子公司。项目的实施地点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经济开发区,公司已取得项目地块的《不动产权证书》。
4、项目审批、备案情况
本项目将按照相关规定,办理项目备案、审批手续。
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