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可研报告 >>  可研报告案例 >>  能源矿产

杭州市余杭区-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11-22

1、项目概况

本项目由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高特新能源实施,总投资 67,413.83 万元,项目建设期拟定为 3 年。项目内容为:拟购买土地并新建主要建筑工程及其他配套工程;同时,本项目拟利用现有设备并新增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公辅设备以及软件系统。

项目建设完成后可实现公司现有产品的扩产,将实现年产被动均衡电池管理模块 ESBMM(从控模块)1,900,000Pcs、主动均衡电池管理模块ESBMM(从控模块)1,900,000Pcs、电池簇控制管理模块 ESBCM(主控模块)712,500Pcs(其中 475,000Pcs 直接对外出售;60,000Pcs 配套本项目生产的高压箱出售;177,500Pcs 配套其他渠道生产的高压箱出售)、电池堆控制管理主机ESMU(显控模块)73,000Pcs(其中 61,000Pcs 直接对外出售;12,000Pcs 配套本项目生产的汇流柜出售)、高压箱 60,000 台、汇流柜 12,000 台的生产能力。

高特电子是一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向新能源产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且更具经济性的新型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相关产品,连续三年在大型储能领域 BMS 产品出货量保持行业前列,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新型储能系统安全与价值提升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

BMS 是新型储能系统的“神经中枢”,用于对电池系统多维度数据采集、诊断、安全管理和主动维护,确保新型储能电池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经济运行。报告期内,公司储能 BMS 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大型高压储能电站,以及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等领域,同时公司产品也涵盖应用于数据中心、通信基站、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后备电源 BMS,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等领域的动力电池 BMS,以及电力检测等相关业务。

此外,公司紧跟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趋势,依托 BMS 在储能系统中数据采集与聚合的特性,研发了融合微网负荷、储能、光伏、充电桩等数据,实现微网设备监控和故障诊断、能量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集控单元及数据服务,为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结构绿色安全转型,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及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按照下游应用领域划分,公司主要产品为储能 BMS 模块及相关产品,并依托 BMS 数据采集与聚合的特性,拓展了一体化集控单元及数据服务,同时涵盖后备电源 BMS、动力电池 BMS 等产品。

2、项目必要性分析

(1)把握储能行业发展机遇,扩张公司产品产能

新型储能产业链上游包括储能电池、BMS、PCS、EMS、空气压缩机、换热器、氢气等原材料及核心设备供应。公司生产的储能 BMS 模块,负责监控各单体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并上传电池相关的状态信息,防止电池的过充与过放,保障储能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伴随电化学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各国政策的大力支持,也同时受益于储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全球新型储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 2024 年底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约为165.4GW,同比增长 81.1%。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将带动 BMS 产品市场需求的提升。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确定未来将持续发展储能 BMS 相关产品,随着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现有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公司拟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增加ESBMS 相关产品的产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2)推进智能化工厂的建设,助力公司降本增效

储能领域的相关产品需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对生产全流程的有效管理,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司将在生产制造环节购置包括全自动上板机、SMT贴片机、在线 X-RAY、自动组装测试线、智能仓储系统等设备,根据生产流程实现更高效的功能布局,同时引入 MES、APS、SRM、ERP 等软件系统,全面提升产线的智能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本项目的建设是公司推进智能生产的重要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3)完善公司产品生产工艺,提升规模生产能力

现阶段,公司将通用和成熟工艺的 SMT 贴片、汇流柜和部分高压箱产品装配等工序通过委外加工方式生产,但未来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持续增长,公司需要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保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掌握相关生产工艺,提升综合制造能力。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拟新增 SMT 设备,优化了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现 SMT和 DIP 环节部分产品的自主生产,未来将采取自产为主、委外加工为辅的方式,在推进公司储能 BMS 相关产品产能扩张的同时,保持对 SMT、DIP相关工艺技术的掌控能力,有利于公司推进规模化、高效率生产。

本次投资项目与公司主营业务密切相关,与公司主营业务、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水平、人才积累、运营管理能力、发展战略等相匹配。公司下游客户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凭借长期、先进的技术积累和优质的服务,公司在业内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较好的品牌口碑,具备实施上述项目的基础与能力,投资项目具备可行性。

3、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 67,413.83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58,704.84 万元,建设期利息 1,568.00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 7,140.99万元。

4、项目实施主体及选址情况

项目选址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 用地面积35,231.00㎡ 。土地使用权证书浙(2024)杭州市不动产权第0102501号。

5、项目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期拟定为 3 年,项目进度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勘察设计、建筑工程与装修、设备采购、设备安装与调试、人员招聘与培训。

6、项目环保情况

本项目建成后,在生产过程中将会有废气、废水、固废及噪声的产生,公司将分别对环境污染物采取相应的环保处理措施,以符合环保要求。

(1)废气及治理措施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少量 VOCs 废气。

项目有废气产生的环节在安全许可的前提下将采用全密封设备进行废气收集,经废气处理设备处理后进行排放。

(2)废水及治理措施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类别包括员工生活污水等。

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工生活污水,通过预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公司接管标准,经纳管处理达标后对外排放。

(3)固废及治理措施

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和工业固体废物。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本项目营运期产生的一般工业固废主要为废抹布及废包装材料。废包装材料将由专业单位定期回收处理。

2)危险废物

公司将建立全厂统一的固废分类制度,设置统一的堆放场地。公司将根据GB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及其修改单等相关标准规定,在厂区内设置相对独立的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存放场地,其中危险固废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公司进行定期回收处理。

3)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袋装收集后将集中堆放在垃圾房,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食堂厨房产生的废食用油脂应单独收集,委托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

(4)噪声及治理措施

本项目噪声污染源包括位于车间内的生产设备及污水处理站内的废水输送设备、废气处理系统的风机。

1)项目将按照工业设备安装的有关规范,合理布局,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

2)设备衔接处、接地处将安装减震垫,风机口安装消声器,使用柔性接头等降噪措施;

3)将在厂区边界种植草木,利用绿化对声音的吸声效果,降低噪声强度。落实上述措施后,项目周围噪声能够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类标准要求,即昼间噪声值≤60dB(A),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7、项目效益分析

本项目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 7.22 年(含建设期 3年),税后内部收益率

8、对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的贡献、未来经营战略的影响

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储能电池管理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储能 BMS 模块及相关产品,并依托 BMS 数据采集与聚合特性,拓展了一体化集控单元及数据服务,同时涵盖动力电池 BMS、后备电源 BMS 等产品。

公司已经确定未来将持续发展储能 BMS 相关产品,随着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本次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将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增加储能 BMS 模块和高压箱、汇流柜等产品的产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升市场地位及盈利能力。

本次项目建设体现了公司最新的研发、设计、生产工艺水平,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有力推动公司发展壮大。本次募投项目紧密围绕公司发展目标开展,符合公司整体战略规划,有利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9、投资项目的确定依据

(1)项目与公司主营业务相适应

公司主营业务为储能电池管理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本次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为扩产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公司的生产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公司及时把握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提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公司主营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2)项目与公司现有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

2024 年末,公司合并口径总资产规模达到 116,084.44 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规模达到 79,878.56 万元;2024 年,公司合并口径实现营业收入91,904.20 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9,842.36 万元。本次募投项目“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67,413.83 万元,建设期拟定为 3 年。

项目建设完成后可实现公司现有产品的扩产,预计年产被动均衡电池管理模块ESBMM(从控模块)1,900,000Pcs、主动均衡电池管理模块 ESBMM(从控模块)1,900,000Pcs、电池簇控制管理模块 ESBCM(主控模块)712,500Pcs(其中 475,000Pcs 直接对外出售;60,000Pcs 配套本项目生产的高压箱出售;177,500Pcs 配套其他渠道生产的高压箱出售)、电池堆控制管理主机 ESMU(显控模块)73,000Pcs(其中 61,000Pcs 直接对外出售;12,000Pcs 配套本项目生产的汇流柜出售)、高压箱 60,000 台、汇流柜 12,000 台的生产能力。因此,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现有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

(3)项目与公司技术水平相适应

历经二十余年的技术创新和沉淀,公司在电池信息采集技术、全态双向主动均衡技术、电池状态诊断技术、电池安全及热管理技术、智能化能量管理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技术优势,为新型储能系统提供高精度、高安全、低成本、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和规模化应用方案。根据多年的经验,研发团队形成了规范和高效的研发流程。

研发部门根据研发相关管理制度规定开展项目研发,有效地保证新产品不同阶段的设计质量,提高了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速度,并且公司通过对各产品的持续迭代开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截至报告期末,研发团队累计为公司取得境内有效发明专利 53 项、境外专利 8 项、境内有效实用新型专利 45 项,软件著作权 63 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1 项。通过对各下游领域产品的持续迭代开发,研发团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为项目的实施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技术水平相适应。

(4)项目与公司人才积累相适应

由于长期深耕储能 BMS 行业,公司已经积累了优质的人才资源,建立了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开发、销售和服务团队,具备较高的客户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使公司能够及时应对客户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变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续保持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和高质量的服务能力。公司凭借良好的技术积累和领先的产品服务,已经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及口碑,具有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专业的技术和业务人才为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人才积累相适应。

(5)项目与公司运营管理能力相适应

自成立以来,为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效率,公司长期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队伍培养,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持续优化和完善管理和业务流程,不断提升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团队的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销售采购、生产经营、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公司运营管理制度,为本次募投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公司具备完成本次投资项目建设及后续运营的管理能力。因此,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运营管理能力相适应。

10、市场地位及行业影响力

公司在大型储能 BMS 领域产品出货量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根据 CESA 发布的《2024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公司位列 2023 年中国新型储能 BMS 企业 TOP10 名单第一位;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国家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信息平台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截至 2024 年末,已投运电站装机占比前五位的 BMS 厂商包括高特电子、协能科技、海博思创、比亚迪、阳光电源。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取得境内有效发明专利 53 项、境外专利 8 项、境内有效实用新型专利 45 项,软件著作权 63 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1 项;深度参与储能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累计主导/参与国家/行业/团体/地方标准 30 项,其中主导或参与起草 5 项 BMS 相关国家标准、5 项行业标准,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研发课题 2 项、省级研发课题 4 项,在电池信息采集、主动均衡、性能诊断、安全防护等多个细分领域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公司已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 ISO 9001、IATF 16949 等多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方面,公司储能 BMS 产品已获得 GB/T 34131 国标和 CQC 认证,并通过 RoHS、REACH、IEC/EN、UL 安规认证及功能安全评估,满足北美及欧洲等全球主流市场的要求。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