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政策布局已形成多层级、多维度体系,涵盖监管框架、产业推进、地方协同及资本支持等方面,旨在加速技术攻关与商业化进程。
(1)国家监管政策:辐射安全与分类管理。
随着我国聚变能研发进入工程化探索阶段,生态环境部于 2025 年 4 月正式发布《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辐射安全监管体系,明确分类管理、许可证制度及审评流程优化等核心要求。该政策旨在应对聚变装置技术复杂性高、辐射风险差异大的挑战,填补传统核裂变堆与粒子加速器监管框架的空白。
《通知》的分类监管机制将聚变装置按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类:1)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如托卡马克):参照Ⅲ类射线装置管理,需办理环境影响报告表。2)氘氚聚变实验装置(如紧凑型聚变装置):需编制环评报告书并申请Ⅰ类辐射安全许可证,由生态环境部直接审批。3)聚变能应用装置(如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执行最高风险等级管理,要求全生命周期辐射监测和退役评估。三类装置对应差异化监管。
(2)产业化推进方面:央企主导与创新联合体
2025 年 7 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沪举行。本次正式挂牌的中国聚变公司,作为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的实施主体、投融资平台及抓总单位,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目标。中国聚变公司是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
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中国聚变公司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股东包括中核集团、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浙能电力等,首轮增资约 115 亿元。技术层面,同上海交大、上海电气等组建聚变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协同。整体定位是“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双平台。
(3) 地方政策:区域技术集群与重大项目
上海将聚变能源列为前沿产业重点方向,支持高温超导等核心技术攻关。吸引中国聚变公司落户,建设产业集聚区。2025 年 7 月,上海诺瓦聚变已完成天使轮,金额超 5 亿元。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光速光合、高榕创投、华控基金、明势创投及临港科创投等领投,资金将重点投入研发国内首台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反应堆。
上海诺瓦聚变主研 FRC-SMR 技术,公司短期目标是实现 1 亿度离子聚变温度,完成关键技术验证;中期目标是达成聚变能量增益 Q>1,攻克经济高效获取聚变能的核心难题;长期目标是实现聚变能量增益 Q>10,完成 FRC-SMR 研发,并在 2035 年实现模块化聚变电站的商。四川将依据重大工程带动聚变技术突破。
2025 年 7 月,四川省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2025—2027 年)》,提出以重大工程带动磁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突破。方案明确加快建设准环对称仿星器,争取聚变堆关键技术攻关工程落地,并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推进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建设。同时,四川将发展激光聚变能源工程,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并拓展商业化应用。
(4)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核聚变相关支持政策
美国提出三大战略支柱推动聚变能商业化。美国能源部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在白宫联合发布《2024 年聚变能战略》,提出了能源部在聚变领域战略的三大支柱,分别是:缩小商用聚变科技差距;为商业化聚变能源铺平道路;建立和利用内外部伙伴关系。三大支柱涵盖科研合作、关键领域、商业准备、国内外合作、市场培育等内容,为美国聚变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指导。重点从资本流动、氚供应、核不扩散框架、公众认知与劳动力、废料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聚变商业化背景、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措施。
英国成为全球首个专项规划规则制定国,战略定位旨在巩固英国在“全球聚变竞赛中的领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机制:2025 年 7 月宣布将聚变项目纳入该机制,与核裂变、可再生能源同等对待,结束地方审批无固定时间表的历史。通过国家政策声明明确选址与开发周期,目标缩短项目落地时间。2)资金与工程部署:预计投入 25 亿英镑研发,重点推进 STEP示范电站(球形托卡马克),目标 2040 年在诺丁汉郡投运,成为全球首个商用级聚变电站。3)产业联动: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启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聚变组件,加速工程化应用。日本公布核聚变国家战略修订草案,将原定 2050 年前后实施发电实证的时间正式上调为 2030 年代。
日本在 2025 年 6 月发布《聚变能源创新战略》修订版,将发电实证时间从“2050 年前后”提前至 2030 年代,定位为“增强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支柱”。同时成立内阁府专项工作组,统筹技术成熟度评估、选址规划及法律框架设计,2025 年内完成组建。
俄罗斯修订《原子能利用法》,构建聚变反应堆及装置的安全监管体系。2025年 2 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会议审议通过了由联邦环境、工业与核监督局提交的《关于修改〈原子能利用法〉第 3 条》的联邦法律草案。该法案旨在构建聚变反应堆及装置的安全监管体系,标志着俄罗斯在聚变能研究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2、核聚变产业投资如火如荼,2030 年为商业化时期
2025 年 7 月 21 日,聚变工业协会(FIA)发布《2025 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该报告基于对 53 家聚变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过去 5 年全球聚变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额从 2021 年的 19 亿美元飙升至 97 亿美元,仅去年一年就新增 26 亿美元。这一增长态势,充分彰显了投资者信心的成熟、聚变技术的突破以及供应链的快速整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过去五年并非科技领域的投资高峰,但聚变行业却逆势上扬,这体现出其作为安全、无限且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所具有的吸引力。
公私合作不断深化。今年,企业披露的公共资金投入增长 84%,总额增加近3.6 亿美元,达到约 8 亿美元。这一数据背后,不仅体现了私人资本对聚变长期效益的看好,也反映出政府对该产业的重视。各国已意识到培育聚变产业在促进就业、扩展供应链方面的经济价值。过去一年里,日本、德国、中国、英国、美国、韩国、加拿大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聚变项目的布局力度。投资者多元化趋势显现。
聚变领域的资本来源日益多样化,这一趋势反映出各类资本对该领域的信心持续增强。今年的调查显示,投资方涵盖 DCVC、Leitmotif、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 等科技风投机构;雪佛龙、西门子能源、Nucor等工业巨头;还有 In-Q-Tel、欧洲创新理事会基金、Plynth Energy 等主权及公共基金;以及壳牌、Energy Impact Partners 等能源领域投资者。电信、房地产、国防等多元领域的投资者也纷纷入局,再加上家族办公室和 Google 等科技先驱的参与,充分凸显出聚变产业的吸引力已超越传统高科技或清洁能源圈层。
磁约束路线及氘氚燃料为行业主流选择。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磁约束路线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共有 25 家公司采用该路线,占比高达 49%。其中,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是最典型的实现方式,惯性约束路线位居次席。燃料组合方面,氘氚方案成为主流选择,共有 36 家公司采用该方案,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氢硼方案排名第二。
2030 年代是行业公认的实现商业化时期。FIA 的《2025 年全球聚变行业》显示,2030 年代被行业普遍视为聚变商业化关键期。45 家受访公司中,35 家预计在 2030 - 2035 年开始运营具有净能量增益的商业示范电站。28 家公司预计将在 2030 - 2035 年实现并网,而在 2040 年之前实现并网发电已成为绝大多数商业聚变公司的共识。这也意味着,聚变技术已跻身具备近期商业化潜力的新兴能源技术之列,聚变行业正迈入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十年。
聚变能目标市场聚焦三大核心领域。聚变公司的市场布局虽呈现多元化特点,但核心仍聚焦于发电、离网能源、工业用热三大领域。与此同时,医疗、太空推进和氢能源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而船舶推进作为新兴方向也已开始受到关注。
聚变人才队伍持续扩大。目前,全球聚变公司的员工总数已突破 4600 人,较2021 年增长逾四倍,同时还支撑着至少 9300 个供应链相关岗位。若将建设示范电站所需的劳动力计算在内,直接雇员总数将超过 18000 人。这一系列数据表明,聚变已不再局限于科学探索的范畴,而是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工业运动。
整体而言,聚变行业的五大发展趋势:1)资本持续涌入,即使在全球经济紧缩期仍保持增长;2)公私合作扩大,美、英、德、日、中等国政府通过风险共担加速商业化进程;3)企业成熟度提升,从原型机研发转向更多维的系统性工程及示范电站制造;4)投资者多元化,涵盖科技风投、工业巨头、主权基金和能源战略投资者;5)人才吸引力增强,雇员数量、专业领域和全球化程度显著提升。
当前全球聚变领域的发展趋势已十分清晰:聚变不再是那句 “永远还需 20年” 的遥远梦想,而是正在逐步落地的现实技术。
未来几年的发展,不仅将决定相关企业的成败,更关系到人类能否兑现数十年前发现聚变潜力时许下的承诺:为世界提供安全、无限且清洁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