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科技

人工智能在多用途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思瀚产业研究院 果下科技    2025-11-04

多用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定义及特点

储能系统装机量的快速增长暴露了自建储能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盈利能力差及利用率低,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在政策支持及电力市场自由化的推动下,多用途储能模式作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多用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是一种先进的储能模式,由多个用户或实体投资或使用。该系统可由任何一方开发与运营,包括可再生能源生产商、电网运营商、商业及工业用户或第三方投资者,同时提供多样化的储能服务(包括削峰填谷、频率调节、备用电源等储能服务)。该模式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利用率,并降低了个人用户的投资成本,从而吸引更多实体参与储能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加速行业发展。

多用途储能系统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 广泛的市场适用性:为公用事业、电网基础设施及商业部门等多种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具有灵活性。

• 多样化的收入模式:提供多种收入来源,如削峰填谷、电网稳定及辅助服务。

• 市场驱动交易:支持基于市场的交易,优化财务回报。

• 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共享资源,最大化储能效率。

全球多用途储能系统的市场规模

自2019年至2024年,全球新增多用途储能系统装机容量从0.2GWh增长至57.7GWh,複合年增长率为210.5%。预计到2030年,该数值将增长至644.1GWh,複合年增长率为49.5%。多用途储能系统的渗透率在2019年为2.8%,其后于2024年升至33.0%。预计到2030年,渗透率将达到66.1%。

自2022年起,中国多用途储能系统行业经历显著增长,2024年新增多用途储能系统装机容量达31.0 GWh。市场预计将继续快速扩张,2024年至2030年间的预计複合年增长率为54.6%,到2030年将达到424.0 GWh。

由于多用户多用途储能系统这一理念,户用储能系统本质上不适用于这种新商业模式。多用途储能系统的概念仅适用于大型储能系统及工商业储能系统。

全球多用途储能系统的市场驱动力及未来趋势

政策支持与市场自由化:政府激励措施、监管框架以及电力市场自由化正在为多用途储能的增长创造有利环境,使其在经济上更具可行性,并吸引各种市场参与者。

成本效益与资源优化:多用途储能最大化地利用储能资源,减少大规模个体储能投资的需求,从而为参与各方提供更优的成本效益。

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多用途储能系统的渗透率将全面扩展至大型储能及工商业领域。这一增长主要受到提高储能厂资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需求的推动。

分佈式能源系统:分佈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将持续推进,多用途储能将在支持本地能源社区、微电网以及为偏远或服务不足地区提供备用电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人工智能在多用途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市场参与及用户需求匹配提升多用途储能,从而提高利用率,实现收益最大化,并降低运营成本。

• 智能调度优化:人工智能根据电网负载、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充电及放电策略,最大化资产利用率,减少閒置容量。

• 价格预测与市场优化:人工智能分析历史定价、供需波动、政策变化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价格的因素,预测电价并优化能源交易策略,以获得更高收益。

• 多用户智能匹配:人工智能帮助预测并管理不同用户(包括电网运营商、可再生能源供应商及工业消费者)的多样化能源需求。通过优化资源分配与调度策略,人工智能提高利用效率,并使整个系统的盈利能力最大化。

• 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与存储协调:人工智能利用天气数据和历史发电数据预测风能及太阳能发电量,优化电池运行,以稳定电网波动并增强能源整合。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