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距离调度中,光纤传输时延问题不可忽视
时延是算力调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算力调度的主要通信方式是光纤传输,但长距离传输则存在时延等方面的困难。
第一,光纤传输在远距离通信中不可避免要考虑到时延问题:根据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双活的数据中心对时延的要求很高,双活存储集群之间的光纤距离要求小于 100km,一般企业的双活中心多在几十公里,基本都是 ms 级的时延。而影响时延的因素,主要在于光缆长度造成的时延: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3乘以 10 的 8 次方米每秒,光缆的氧化硅材料折射率大约在 1.5,因此光缆每 200公里时延可达 1ms,1000 公里的光缆长度时延是 5ms。同时,网络中设备的时延和节点数量等因素也在影响数据传输的时延。
第二,光纤传输所造成的时延不可避免,并且随着距离加大,时延也将加大。2025 年 6 月,重庆移动攻克 6000 公里超长距传输技术难关,通过创新性优化路径、突破关键技术,将乌鲁木齐至重庆的算力传输时延从 55ms 降至 32.4ms,达到光纤理论极限值的 90.7%,成功落地“疆算入渝”项目,创造了跨域算力协同新标杆。整体来看,光纤传输所造成的时延不可避免,并且随着距离加大(光缆氧化硅材料折射率、节点数量增加等因素),时延也将加大。
部分应用场景对时延有较高要求。根据《6G 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部分场景对时延要求较高。1)云 VR:现有的云 VR 系统对 MTP 时延的要求不高于 20ms,而现有端到端时延则达到了 70ms。面向 2030年及未来,基于云化 XR的总时延将至少低于 10ms。2)智能体及智慧交互:为了实现智能体对于人类的实时交互与反馈,传输时延要小于 1ms。因此,对于时延要求较高的场景,新兴的传输方式的普及长期看势在必行。
2、 卫星互联网在长距离传输时延方面已经体现出自身优势
Starlink V2 卫星是 SpaceX 公司推出的第二代星链卫星系统,相比于 V1.5 版本,时延由 500ms 以上缩减至 30ms 以下。根据雷峰网报道,在提交给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一份演示文稿中,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披露了其星链互联网的两项重要测试结果,SpaceX 使用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 Ookla 的Speedtest.net 服务进行了两项基准测试,星链互联网延迟为 18 至 19 毫秒。
Starlink 卫星运行在低轨道上,距离地面仅 550 公里,因此在长距离数据传输方面,时延将有明显优势,特别适合需要低延迟的应用,如在线游戏等。
参考星链的 B 端、C 端业务的发展,未来卫星互联网在长距离、低时延场景下具有重要潜力。在商业与行业应用领域,星链凭借低轨网络的移动性优势以及在时延方面的优势,在航空、海事、陆地交通等场景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