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政局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国际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重新抬头导致外部环境日趋紧张,地缘政治问题持续升温。强大的国防军工行业是保障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实后盾。近年来,我国军工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军工企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1)军队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国防军队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我国迎来了近二十年来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防和军队领域改革。2015 年 7 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召开,审定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总体方案》;2016 年 1 月 1 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就扎实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了通过三个阶段来逐步实现改革目标,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加快推进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压减军官岗位,优化武器装备规模结构,减少装备型号种类,淘汰老旧装备,发展新型装备。
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一是确保到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二是力争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是到本世界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我国国防和军队的机械化、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直至最终实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最终目标,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支撑,离不开军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 2020 年 11 月 26 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求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通过长期努力,我军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也已取得重大进展。随着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建设智能化军事体系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重大趋势。战争形态演变和我军自身发展实际,决定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抢占世界军事变革先机主动。”
2)国防支出用途不断优化,装备费用占比不断提升
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2010 年至 2017 年,我国国防费用复合增速为 10.06%,其中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的复合增速分别为 8.12%、8.10%和 13.44%,用于高新武器装备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入的装备费增速远远高于其他两项费用。2012 年以前,人员生活费还是我国军费支出中占比最多的部分,随着装备费的快速增长,2012 年起装备费已经成为国防费用构成中占比最大的部分,2015 年装备费在我国国防费用总支出的占比已经超过 40%,并且保持持续增加。
白皮书也明确指出,加大武器装备建设投入,淘汰更新部分落后装备,升级改造部分老旧装备,研发采购航空母舰、作战飞机、导弹、主战坦克等新式武器装备,稳步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是我国新增国防费用的重要用途。与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建军目标相适应,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装备费占比仍将是我国国防支出中占比最多的部分,并有望保持超出军费整体增速的高速增长,而装备费正是和军工企业发展最直接的军费支出。
数据来源:《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3)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自 2015 年起,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在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军民融合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协同发展,既要发挥国防工业建设对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作用,释放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红利,同时也要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和创新科研上的优势,以整个经济社会的大体系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
军民融合的一个维度是“军转民”,一方面体现为军工企业经营体制的转变,以科研院所改制为例,2017 年 7 月,国防科工局召开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推进会,宣布启动首批 41 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标志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正式启动;另一方面则直接表现为国防工业核心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目前我国大型军工集团旗下都有相当规模的民品业务,发展十分迅速。
军民融合的另一个维度为“民参军”,即民营资本或者以民品为主的企业进入军工行业,一般主要通过装备制造、基础器件制造和原材料供应等方式进入到国家军工体系中来。民参军企业将民用技术引入到军工领域,通过竞争激发军工企业活力、促进军工技术发展,同时降低军品的采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