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全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
其中,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下降0.3%。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整体表现比较低迷,外需疲弱对我国出口形成直接冲击。但我国出口在高基数上再创新高,不仅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也保持了份额的整体稳定,更在增长动能、区域格局等方面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彰显了强劲韧性和综合竞争力。
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四季度向好态势明显。进出口规模逐季抬升,一季度为9.69万亿元,二、三、四季度都在10万亿元以上。10月、11月、12月月度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0.8%、1.3%、2.8%。12月份进出口规模达3.8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经营主体活力充足,民营企业主力作用增强。
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主体达到64.5万家,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合计进出口22.36万亿元,增长6.3%,占进出口总值的53.5%,提升3.1个百分点。近年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的带动下,外部需求有所回暖。
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空间受到抑制,上述因素都将给中国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严峻挑战。2019年,在全球经贸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和减税降费政策,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和营商环境,企业创新挖潜多元化市场,外贸总体保持稳中提质势头,表明国内完善的工业门类和制造业基础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全年进出口、出口、进口均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进一步下滑。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相继在国内及全球爆发,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贸易行业物流部分中断,订单不能按期交付,境内外需求下降,采购及销售周期拉长,安全和维护成本上升。2021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增长38.7%;进口增长19.3%。从一季度出口、进口增速与去年外贸数据比较来看,我国外贸发展隐含着较大增长潜力。
2021年二季度,以人民币计,中国出口总额5.2万亿元,同比增长20.0%;以美元计,出口总额8,086亿美元,同比增长30.7%,较上季度48.9%的同比增速下降18.3个百分点。其中,4月出口同比增速为32.3%,5月出口同比增速为27.8%,6月出口同比增速为32.2%。特别地,以美元计出口增速提升幅度显著高于以人民币计出口增速,主要来自4-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滞后作用。
受国内疫情影响,2020年2月中国出口大幅下降,3月后反弹并持续增长。在基期效应的作用下,2021年2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高达155%。随着基期水平抬升,同比增速自然回落,但与历史数据相比仍处在高位。
我国前三季度外贸经营主体保持了较强的活力,民营企业的出口能力持续增强。前三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52.67万家,同比增加3.4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3.65万亿元,增长28.5%,增速最快,占外贸总值的48.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22万亿元,增长14.7%;国有企业进出口4.35万亿元,增长25.1%。
2021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货物进出口顺差4.3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73万亿元。从贸易结构看,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继续减少,工业制品的出口份额继续扩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21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贸易规模约11,170.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45%。其中初级产品出口1,4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初级产品进口9,770.6亿美元,同比增长42.2%。
与2014年相比,在初级产品进出口中,出口占比从14.9%降至12.5%。在工业制品进出口中,工业制品的出口份额则不断提升,进口份额不断下降。2018年,工业制品出口占比为62.1%,2019年则达到了63.7%,2020年达到64.2%。到2021年,工业制品出口占比提升至65.3%,这表明中国制造能力在这几年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区域分布上看,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21年,从区域看,亚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全年贸易额达30,607.42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对亚洲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5%,占比较2020年下跌0.9%。中国对亚洲国家与地区出口15,774.08亿美元,进口14,8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8%。
2021年,中国对欧洲贸易总额达11,789.26亿美元,同比增长29.8%。中国对欧洲出口7,008.9亿美元,同比增长30.8%,进口47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其中,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8,281.12亿美元,同比增长27.5%。中国对欧盟出口5,182.46亿美元,同比增长32.6%,中国从欧盟进口3,09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9.9%。2021年,中国与美国贸易规模7,556.45亿美元,同比增长28.7%。
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5,76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5%,中国从美国进口1,7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2.7%。日本与韩国是中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21年,中日、中韩双边贸易额分别达3,714.01亿美元和3,623.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6.9%。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贸易规模达到4,515.9亿美元,同比增长41.1%,其中对拉丁美洲出口2,290.1亿美元,同比增长52.0%,从拉丁美洲进口2,225.81亿美元,同比增长31.4%。
2021年,中国对大洋洲的进出口规模达到2,660.15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其中对大洋洲出口805.7亿美元,同比增长24.5%,从大洋洲进口1,854.45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对非洲的贸易规模达到2,5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其中对非洲出口1,483.66亿美元,同比增长29.9%,从非洲进口1,059.22亿美元,同比增长43.7%。
从外贸参与主体来看,私营企业继2019年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之后,继续保持第一大贸易主体的地位。2021年,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28,649.98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在对外贸易中,私营企业占比达47.34%,较2020年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出口18,852.45亿美元,同比增长34.6%,私营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6.04%。私营企业进口9,7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9.7%。
2021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对外贸易总额为21,716.5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了20.8%,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的份额出现下降,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5.88%,较2020年下跌2.9个百分点。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1,529.7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进口10,18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国有企业对外贸易总额9,189.58亿美元,同比增长38%,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达到15.18%,较2020年提升0.8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企业出口2,68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进口6,500.3亿美元,同比增长40.2%。
受疫情影响,外商在中国投资进口的设备、免税外汇商品的进口都大幅降低。而对外承包工程的设备出口较2020年出现回升。未来,贸易企业将由中间商向供应链管理及综合服务商转型,服务链的延伸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中国正积极推进的自由贸易园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有望成为中国外贸新常态的方向和驱动因素。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落实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商务部、海关总署、人民银行等众多部门出台专项对外贸易政策,同时广东、江苏等25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出台配套措施。这些政策使贸易便利化水平得以提升,不合理税费得到进一步清理,企业对外贸易成本下降,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加速。
2022年9月,商务部印发《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政策措施》),提出一系列新举措。
随着行业竞争日益剧烈,贸易企业逐渐向供应链管理及综合服务商转型,通过提供物流、仓储、信息等综合服务获得新的生存支点,服务链的延伸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下,资金实力雄厚、业务规模大、专业性强、管理水平高的行业企业将在提供综合服务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