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化妆品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撒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化妆品行业划分为 11 大细分子行业,即护肤品、护发用品、彩妆品、口腔护理品、沐浴用品、婴孩童专属用品、男士护理品、防晒用品、香水、除臭剂、脱毛用品。公司主要业务聚焦于化妆品中的护肤品领域。
2、全球化妆品行业发展情况
(1)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
随着全球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对“悦己型”消费理念的认同加深,化妆品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美容修饰工具,逐步发展为消费者表达个性、追求健康与自信的重要载体。同时,新兴市场中城镇化进程推进与人口结构优化带来了庞大的增量需求,进一步夯实了全球化妆品市场的扩张基础。
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自 2016 年以来,全球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尽管期间经历了全球经济波动等因素的短暂影响,但市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较强,至 2024 年,全球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 5,932.35 亿美元。
(2)全球化妆品市场地域分布
从全球化妆品行业地域结构来看,美国仍为全球化妆品最大的单一市场,长期占据领先地位。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4 年美国在全球化妆品市场中的份额占比为 20.97%,消费市场成熟、品牌集中度高、细分领域发展完善,是全球化妆品发展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近年来增长尤为迅速,受益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电商渠道快速渗透、本土品牌崛起等多重因素驱动,化妆品消费呈现出从功能导向向体验导向升级的趋势。2024 年中国在全球化妆品市场中份额占比已达12.58%,稳居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并在多个细分品类中具备全球领先的增速与规模潜力,成为国际品牌争相布局的重点区域。
3、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情况
(1)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整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规范发展阶段。
1)早期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化妆品的国家之一,化妆文化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早在《诗经》《礼记》《楚辞》等典籍中,就有关于画眉、点唇、敷粉、熏香等美容行为的记载。汉唐时期,化妆艺术达到较高水平,使用材料涵盖花露、胭脂、铅粉、麝香等,显示出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及化妆品在礼仪、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缓慢发展阶段
进入近代以来,由于战乱频仍和工业基础薄弱,中国化妆品产业长期处于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阶段。20 世纪初期,伴随民族资本兴起,部分国产品牌如百雀羚、友谊、雅霜等逐步出现,化妆品生产开始迈向初步工业化。然而,受限于当时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女性消费观念相对保守,市场需求有限,行业发展整体缓慢。
3)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化妆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外资品牌通过合资、代理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带动了产品标准、包装设计与品牌营销的系统升级。同时,本土品牌亦迅速发展,化妆品逐渐从奢侈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4)规范发展阶段
进入 21 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化妆品产品质量、成分安全、功效可靠性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化妆品行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国家先后出台包括《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确立了注册人/备案人制度、功效宣称评价、儿童化妆品专属管理等核心监管体系,标志着行业正式迈入规范化、法治化、体系化发展新阶段。此阶段不仅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也推动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合规管理与品牌建设,行业整体竞争格局趋向有序和专业化。
(2)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
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10 年至 2024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由 2,054亿元,翻倍提升至 5,372 亿元,其中:2010 年至 2021 年,居民收入增加与消费升级带动了化妆品渗透率的提高,电商、社交平台的发展拓宽了化妆品销售渠道,外加海内外品牌加速入局,推动了市场品类与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平均保持年化 9.7%的复合增长率。
2022 年至 2024 年,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及行业竞争加剧,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稳定在 5,300 亿元至 5,400 亿元左右,行业也由前期较为粗放的“量的扩张”演变为高品质、强品牌的“质的提升”。
(3)中国化妆品细分品类
近年来,伴随消费者健康理念的深入普及与自我护理意识的持续提升,中国化妆品市场结构逐渐从审美导向转向功能导向。其中,护肤品作为兼具美观与皮肤健康管理功能的代表性品类,已从传统的清洁、保湿等基础护理,延伸至修护、抗衰、美白、抗敏、控油等多维度应用场景,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日益呈现出“刚需化”的消费特征。
与其他细分品类相比,护肤品凭借更广泛的用户基础、更高的复购率以及更强的品牌粘性,长期稳居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主导地位。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4 年中国护肤品市场规模达到 2,712 亿元,占整体化妆品市场的 50.49%,在所有细分品类中排名第一,显示出其强劲且稳定的市场支撑力。
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细分品类为护发用品,2024 年市场规模占比为 11.80%,远低于护肤品。其他品类如彩妆品、口腔护理品、婴孩童专属用品等,尽管整体占比相对较小,但受益于 Z 世代消费者崛起、品牌年轻化营销等因素,部分品类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弹性,成为推动行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力量。
(4)中国化妆品销售渠道
2010 年至 2024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销售渠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根据Euromonitor 数据,电商渠道的销售占比已从 2010 年的 3%快速提升至 2024 年的47%,成为当前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电商平台凭借覆盖广泛、营销灵活、消费决策路径短等特点,极大提升了产品的触达效率与销售转化能力,特别是在新兴品牌市场启动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尽管电商渠道持续扩张,但实体店零售渠道仍在整体市场中占据超过50%的份额,其作为品牌形象建设与客户关系维系的重要触点,在护肤咨询、专业护理及高复购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能力与信任纽带优势依然不可或缺。
此外,电商渠道在扩大销量的同时,也带来对流量资源的高度依赖。平台广告投放、直播带货、搜索优化等营销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企业在电商渠道中构建品牌忠诚度和利润空间的难度相对较大。相比之下,实体门店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市场壁垒和客户沉淀,具备长期经营中的“护城河”效应。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行业主流趋势,企业需综合布局多元化渠道体系,以实现品牌价值与商业效益的协同提升。
(5)中国化妆品竞争格局
在企业层面,2024 年度,中国化妆品市场呈现头部集中的特点。根据Euromonitor 数据,欧莱雅集团、宝洁集团及雅诗兰黛集团分别以 14.4%、7.9%和 5.1%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展现出国际大型日化集团在品牌矩阵、渠道控制力与产品研发方面的显著竞争优势。在前十强中,中国本土企业占据 3 席,分别为珀莱雅、自然堂集团和百雀羚集团,三者合计市占率为 6.3%。尽管整体份额仍相对有限,但本土企业近年来在产品力提升、电商渠道拓展与精准营销方面持续发力,市场影响力稳步增强,逐步形成与国际品牌共存发展的格局。
中国化妆品行业内主要企业包括两类,第一类为以欧莱雅集团、宝洁集团及雅诗兰黛集团为代表的国际大型日化集团,其凭借在品牌矩阵、渠道控制力与产品研发方面的显著竞争优势,市场份额居前;第二类为以珀莱雅、自然堂集团、百雀羚集团、丸美生物、水羊股份、贝泰妮和植物医生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近年来在产品品质、销售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形成与国际大型日化集团共存发展的格局。
与企业层面的竞争格局不同,中国化妆品市场在品牌层面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2024 年度,前三大品牌欧莱雅、兰蔻和雅诗兰黛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4.5%、3.8%和 2.3%,前十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合计也仅为 22.0%。上述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大型日化集团通常采用多品牌运营策略,在不同细分赛道和价格带进行覆盖,从而巩固其集团层面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护肤、彩妆等细分领域,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成分、功效匹配性及使用体验的关注日益提升,众多新兴品牌借助社交媒体、内容电商和精细化运营迅速打开市场,呈现出新品牌活跃涌现与频繁更迭的现象。
(6)中国化妆品分层结构
思瀚结合消费者市场认知、品牌与企业知名度、产品定价及营销渠道等因素,将中国化妆品市场主要分为大众和高端两个层级3,其中,大众化妆品覆盖面广、接受度高,主要满足日常护理与基础美妆等大众化需求,拥有庞大的消费基础和高频次的使用场景,在整体市场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根据Euromonitor 数据,2024 年度,中国大众化妆品市场规模达 2,840.46 亿元,占化妆品市场总体规模的 52.88%,而高端化妆品市场规模为 2,000.68 亿元,占比为37.24%。
(7)中国化妆品人均消费
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中国化妆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与主要成熟市场存在显著差距。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4 年中国人均化妆品消费金额为 53.0 美元,远低于美国的 365.9 美元,也显著低于亚洲邻国日本(226.9 美元)和韩国(256.3 美元)。
上述人均消费差距反映出当前中国市场在渗透率、使用频次、产品单价、消费结构等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消费理念日益成熟,以及美容护理习惯在更广泛人群中逐步普及,中国化妆品人均消费水平预计将持续上升,带动整体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
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与新一代消费者崛起,个性化、功效型、精细化护理需求不断释放,将推动国内化妆品行业从“基础普及”阶段向“品质提升”阶段跃升。相比成熟市场的趋于饱和,中国化妆品市场具有更强的结构性成长动能。
4、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本土品牌加速崛起,竞争格局日趋多极化
长期以来,中国化妆品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主导,尤其在中高端价格带竞争中,外资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品牌及渠道优势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国货认同感的提升、消费信心增强,以及数字化营销工具的普及,一批本土品牌凭借快速反应能力、精准市场定位和高效渠道布局,迅速在多个细分市场中实现突破。
当前,国产品牌不再局限于中低端市场,而是逐步向中高端价格带渗透,借助成分创新、产品包装、文化叙事等方式提升品牌价值与溢价能力。同时,头部本土企业也在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强化供应链掌控,并通过多品牌战略覆盖更广阔的消费人群。未来,国产品牌有望与国际品牌形成多极并存、各具特色的竞争格局。
(2)功能性护肤持续高增长,专业细分加速分层
随着消费者护肤意识日益理性,产品消费逐渐由“美化”向“功效”转变,功能性护肤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诸如屏障修护、抗氧抗老、痘肌护理、术后修复等专业化需求不断释放,推动产品结构进一步向“高功效+高安全性”方向演化。功能性护肤品强调成分活性、科学验证与使用感平衡,对配方设计与功效传递能力要求更高,驱动企业在研发端加大投入。
同时,消费者对“成分科学”与“适配肤质”的关注,推动品牌需在宣称合理性、测试透明度和教育引导上持续优化。未来,功能护肤板块将成为细分赛道竞争的主阵地,也是企业塑造专业形象与品牌护城河的核心方向。
(3)全渠道融合持续深化,线下渠道重塑价值
近年来,随着电商渗透率快速上升,线上销售已成为化妆品市场的重要增长引擎。然而,在消费升级与体验诉求提升的趋势下,线下渠道的不可替代价值正在重新被认识和激活。线下门店不仅具备产品体验、专业导购、即时反馈等优势,更是化妆品企业塑造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关键场景。特别是在护肤、香氛、美妆工具等品类中,线下服务体验对购买决策影响显著。未来,中国化妆品企业将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布局,通过自营门店、集合店、快闪店与 O2O 服务形成全渠道闭环,实现流量协同、品牌联动与用户沉淀。
(4)“品牌出海”趋势加快,国际市场拓展提速
在内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增速放缓背景下,越来越多本土品牌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得益于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突出的数字营销能力以及频频出台的跨境电商支持政策,国产品牌正逐步打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新兴与成熟市场。中国化妆品品牌主要通过本地化产品开发、海外社媒运营与本土团队建设,打造与当地文化高度契合的市场策略,在海外市场快速积累用户基础与品牌认知。未来,具备“产品力+品牌力+供应链灵活性”的国产品牌有望在国际市场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品牌”正逐步成为新一轮全球化趋势的重要参与者。
(5)行业监管持续趋严,合规能力成为长期竞争力
随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多项配套制度的落地实施,化妆品行业从原料、生产、标签到功效宣称、广告宣传等各环节的合规标准大幅提升。行业进入“制度主导、透明监管、严控风险”的发展阶段,企业综合合规能力正成为硬性门槛。功效宣称需具备验证依据,广告宣传须规避虚假成分,标签内容需严格按照规定格式披露,注册备案要求系统、精细,这对企业提出了全链条合规运营的挑战。
未来,具备成熟质量体系、合规管理能力与审慎运营理念的企业将在监管环境中具备更强的稳定性与发展确定性。
5、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和监管体系日益完善,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逐步构建起涵盖原料开发、配方设计、生产制造、功效验证等在内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近年来,在功效性、安全性、个性化等方向的驱动下,行业创新活跃度不断提高,技术能力不断向专业化、系统化方向迈进。
(1)原料技术持续进步,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国内企业在原料识别、筛选与应用搭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具备对多类活性成分(如透明质酸、烟酰胺、神经酰胺、积雪草苷等)的自主整合与功效组合能力。部分领先企业已通过自建研发平台或与原料商、高校联合,开展定向原料开发和专利布局,推动国产原料的产业化应用。整体来看,行业原料技术正逐步从依赖通用成分向差异化创新过渡。
(2)配方开发能力成熟,向精细化与多样化
演进在护肤、清洁、彩妆等主流赛道中,企业在产品配方设计、复配策略、肤感调控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响应市场对多样肤质、季节变化及功能诉求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在纯净美肌、敏感肌护理、精简护肤、功效护肤等新兴细分领域,部分企业已建立相应的配方数据库与技术标准,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效率显著提升。
(3)生产工艺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体系趋于规范
中国化妆品行业整体制造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自动化、洁净化生产设备,逐步构建符合 GMP 及 ISO22716 等质量管理标准的现代化生产体系。行业内成熟的 OEM、ODM 模式亦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强的产能支持与工艺保障,推动了行业整体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化妆品行业生产端在规模化、规范化和柔性制造方面已具备良好基础。
(4)功效验证机制逐步建立,支撑产品科学性发展
伴随《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的落地,国内化妆品行业功效验证体系不断完善。部分企业已建立内部实验室,开展皮肤测评、临床试验、仪器检测等功效支撑工作,提升产品可信度。尽管整体体系仍处于建设阶段,但行业对功效科学性、测试合规性与数据支撑的重视程度已显著增强,验证能力正由合规驱动向品牌核心竞争力方向转变。
(5)技术融合趋势增强,数字化探索逐步展开
近年来,国内化妆品行业在智能配方、个性化护肤、皮肤检测、AI 肤质分析等领域积极探索,通过引入前沿科技提升用户体验与研发效率。虽然整体尚处起步阶段,但数字化与智能化趋势日益显现,部分企业已初步建立数据驱动的产品开发机制,具备良好的成长潜力与迭代基础。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