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餐厅由于规模效应及供应链优势、品牌影响力及规范化运营、抗风险资金及资源支持等优势而较非连锁餐厅具备更强的韧性。得益于高效的管理能力、完善的供应链、更高的标准化水平以及更强的资本支持,预计连锁餐厅市场未来将快速增长,以11.0%的複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9年的约人民币21,161亿元。
餐饮行业按菜式可分为若干类型,包括中餐、西餐等菜式。中菜为最大分部,佔76.8%。
火锅深受中国消费者欢迎。2024年,在中国所有菜系中,火锅在中餐市场中的佔比最大,总市场份额达14.5%。
中国火锅行业概览
火锅指的是东亚地区的几种炖煮类菜餚,其特点是在餐桌中央放置一个持续加热的金属汤锅涮煮食物。典型的火锅菜餚包括毛肚、肉片、新鲜蔬菜、豆腐和海鲜等各种食材;涮好的食物一般搭配蘸酱食用。火锅可分为品质火锅市场、大众火锅市场及平价火锅市场。品质火锅市场指人均消费额人民币120元以上的火锅市场。大众火锅市场指人均消费额在人民币60-120元的火锅市场。平价火锅市场的人均消费额为人民币60元以下。
品质火锅品牌通常提供更高品质的食材、差异化的体验以及更高的健康安全标准。中国火锅行业上游指原材料供应,负责生产和供应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等食材。中游为供应链管理服务。大型火锅企业除了直接从食品加工商或批发商採购食材,也从自建或第三方中央厨房採购原材料,由中央厨房集中提前处理火锅食材、火锅底料和锅底以及火锅酱料和调料。
火锅餐饮与其他中菜不一样,其核心特点在于直接向消费者提供食材,而非经过煎炸等加工处理,消费者能够看到食材,因此与其他中餐厅相比,食材的品质和新鲜度更为重要。为了保证食材的品质,大型火锅企业必须拥有强大可靠的供应链和中央厨房,尤其是对上游优质和特色食材的把握以及全方位安全稳定的加工配送系统,更是火锅企业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火锅行业的市场规模
火锅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人民币5,18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6,199亿元,複合年增长率为3.6%。火锅行业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和健康发展态势。由于火锅的标准化程度高、管理体系成熟及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深得消费者喜爱。
未来,预期火锅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于2029年达到约人民币8,498亿元,複合年增长率为6.5%。
由于消费者对于优质食材、差异化体验和健康安全标准有需求,品质火锅因此更具核心竞争力,其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人民币602亿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741亿元,複合年增长率约为4.2%。未来,品质火锅市场预计将快速增长,并于2029年达到约人民币1,078亿元,複合年增长率为7.8%。
一线城市火锅市场由2019年的人民币440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人民币512亿元,複合年增长率为3.1%,并预计于2029年达到人民币670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6.5%。于2024年,中国二线城市火锅市场佔整体火锅市场的32.9%,并预计到2029年增至人民币2,692亿元,自2024年以来的複合年增长率为5.7%。
随著收入增加和生活节奏加快,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们对外出就餐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青睐那些提供优质食物和良好氛围的餐厅。预计这将继续推动三线及以下城市火锅市场的发展。
预计到2029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火锅市场规模增至人民币5,135亿元,自2024年以来的複合年增长率为7.1%。
中国火锅行业的市场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分析
对优质、新鲜和健康食材的需求不断增加:火锅行业增长的关键推动力之一是消费者对食材品质、新鲜度和健康属性的需求不断增加。随著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健康意识提高,人们的餐饮偏好已从纯粹以口味为主,转向更注重口味与食品安全、营养和独特体验的平衡。因应消费者的意识日渐提高,领先品牌以透明可控的供应链为优先事项,直接解决食客的安全疑虑和品质期望。为此火锅企业纷纷加强供应链管理,推动产品加工创新,逐步提高食材标准,例如引入新鲜蔬菜、无添加剂底料和具地域特色的食材等。领先品牌通过提供透明的採购信息和清晰的营养标籤,进一步加强消费者对品质的看法。
中高端购物中心的扩张:火锅行业的渠道拓展与中高端购物中心的发展和地域渗透密切相关。中国购物中心的数量从2019年的约5,900个增长至2024年的7,500个,反映出4.9%的複合年增长率,预测到2029年将进一步增长至9,400个。预计该等新购物中心将为餐饮品牌及火锅公司(尤其是龙头品牌)带来更多分店,以进一步扩大在不同线级城市的影响力。
食品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提高效率:火锅行业的供应链正在经历转型,并转向端到端一体化运营。食品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持续完善促进火锅行业的规模化增长。中央厨房的普及率提升,而标准化的加工处理可简化餐厅后厨的流程。这既可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也能保证质量统一。
食品加工企业和火锅企业的中央厨房通过提前处理火锅食材及生产定制化複合调料等精细化生产流程,提升标准化水平。这些提升有助降低在餐厅厨房加工的难度,同时确保连锁火锅品牌的食材供应稳定。火锅店经营者通过採取集採、原产地直採及与农户签约合作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採购成本,简化分销渠道。
在上游运营方面,头部企业通过从产地直採、确保优质食材供应,实现採购成本优化,从而缩短供应链层级。此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在跨区域配送中保持食材的新鲜和安全发挥著关键作用。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垂直整合可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推动行业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升级使行业能够在质量一致性和运营效率之间取得平衡,为连锁化扩张提供基础支撑。
外出就餐日益普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食品消费习惯的不断转变。中国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继续带动外出就餐的需求,越来越多居民选择到餐厅用餐而不在家裡做饭。外出就餐的渗透率(即外出就餐人次所佔百分比)由2019年的约23.8%增加至2024年的25.6%,并预计于2029年达到约28%。该增长得益于家庭支出增加、城市化加速和外卖服务迅速扩张。
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火锅品类的全场景适应性和社交属性使其成为外出就餐渗透率提升的主要受益者。火锅既适合大型的团体社交用餐场合,比如家庭聚会或朋友聚会,也适合小型场合,包括双人或单人用餐,比传统的全餐形式更灵活。
此外,随著城市化的推进,社交互动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重要,火锅独有的互动及沉浸式用餐体验使它成为了社交聚餐的热门选择。就火锅行业而言,稳定的社交餐饮需求继续推动消费。火锅因其互动形式和轻鬆氛围往往成为团体聚餐的首选。随著外出就餐频率和支出不断增加,预计中国火锅市场未来将持续增长。
标准化运营与连锁扩张:火锅行业的可扩展性与其高度标准化的运营模式息息相关。与依赖专业厨师的传统餐饮形式相比,火锅店通过标准化食材、中央厨房加工和简化厨房运作,降低了运营複杂性和人力成本。举例而言,领先品牌利用中央厨房生产锅底,在确保一致的口味特徵保证味道统一的同时减少对店内烹饪的依赖。这种方式缩短了新店的开设週期,而标准化的运营也加快了业内的连锁扩张,吸引持续的资本投资来支持网络增长。这种标准化体系下的快速複製能力使火锅品牌能够渗透到新的地区,佔领市场份额,最终推动行业进一步整合。
数字化工具应用提高运营效率:火锅行业运营效率的提升越来越依赖数字化工具的整合。智能点餐系统减少等待时间并通过动态调整菜单推荐提高订单价值,从而简化服务流程,而会员平台则利用消费者数据分析优化针对性营销及忠诚度计划。供应链数字化可优化库存管理,一些领先品牌成功减少了食材浪费。自动化人力排班、统一支付界面等后端自动化可降低劳动及对账成本。这种涵盖前后端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空间利用率,从而实现了可扩展的增长。
连锁渗透率和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火锅行业的连锁渗透率和市场集中度正加速提升。中国火锅行业的连锁渗透率由2019年的38.6%提升至2024年的43.9%,预计2029年将达到47.9%。这趋势主要受到领先品牌的标准化能力和规模优势所推动。以直营模式经营的企业利用中央厨房系统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确保产品和服务交付的一致性。
同时,大型经营者通过集中採购获得成本优势,构建可持续的成本壁垒。需求侧方面,消费者日益重视食品安全、产品一致性及标准化的用餐体验,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五大火锅品牌的市场份额由2022年的7.9%增至2024年的8.1%。展望未来,拥有强大供应链控制力和精细化运营体系的连锁品牌有望通过直营或託管加盟模式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带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海外市场火锅客户群不断增长:火锅行业的全球化发展正逐渐成为一种战略增长路径。随著海外市场对中菜的需求日益增加,火锅已成为公认的美食类别,尤其是在海外华人社区。领先的国内品牌正通过输出供应链能力(如工业化生产锅底和冷链解决方案)以及实施本地化调整(如降低辣度和使用本地食材),以应对口味适应方面的挑战。同时,中华美食在非华裔消费者中的接受度不断提高,而火锅则成为体验中国文化的首选餐饮形式。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