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4 年末,中国资管行业总体规模达 157.04 万亿元(部分资管产品系嵌套产品,含重复计算)。这一数据较上一年增长了 13.09%,创资管新规发布之后最高增幅,而 2022 年末、2023 年末的增幅分别是 -0.10%、4.79%。
这说明 2024 年“存款搬家”效应明显,在存款降息、禁止银行“手工补息”、规范同业存款的背景下,叠加去年 9 月末的股市行情,居民和机构存款涌向理财、保险、公募基金。从增幅来看,信托规模增幅最高,达 23.58%,其规模也逐步逼近银行理财,与后者的规模仅相差 0.39 万亿元。增幅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公募基金和保险,分别为 20.39% 和 15.08%。此外,银行理财也实现了 11.75% 的规模增长。
截至 2024 年末,各项资管规模如下:保险规模 33.26 万亿元,在大资管中占比 21.18%;公募基金规模 32.83 万亿元,占比 20.91%;银行理财规模 29.95 万亿元,占比 19.07%;信托规模29.56 万亿元,占比 18.82%;私募基金规模 19.91 万亿元,占比 12.68%;证券公司资管 5.47 万亿元,占比 3.48%;公募基金专户规模 4.66 万亿元,占比 2.97%;基金子公司专户 1.09 万亿元,占比 0.69%;期货资管 0.31 万亿元,占比 0.20%。
总体来说,银保资管机构(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整体资管规模为 92.77 万亿元,占比59.07%;证券业资管(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期货资管、基金公司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整体资管规模为 64.27 万亿元,占比 40.93%。
从纵向变化上看,这十年间(从 2014 年到 2024 年)资管规模总体呈现增长,以 2016 年为分界线,由于基数已经较高,叠加资管新规及各个子行业监管规定逐步落地,2017 年开始增幅减缓,甚至在 2018、2019、2022 这三年出现了负增长。
其中,2018-2019 年出现负增长是因为资管新规落地,对行业形成规范性约束的效应,而 2022 年的下降是因为两轮股市、债市的波动导致权益资产和固收资产估值缩水,资管产品整体风险提升而收益率下滑,“性价比”低过银行存款,因此资金涌向银行定期存款,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在银行负债占比提升,客观上导致了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爬升,在LPR 屡次下调的情形下,2023 年到 2025 年上半年国有大行领头,连续 6 次下调存款利率。
在存款利率下调后,由于 2023 年债券牛市开启,一直到 2024 年末,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下行,再加上保险“炒停售”效应明显,2024 年 9 月起权益市场回温,因此居民资产回流至银行理财、保险、公募基金等资管行业。
从各子行业发展进程看来,2023 年保险资管、公募基金规模都超越了银行理财,成为资管行业的“大哥”“二哥”,银行理财屈居第三,2024 年末依旧维持这样的格局,座次未变。而较为依赖通道业务的资管子行业,包括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在监管控制嵌套和通道业务的态势下,近年来基本处于规模不断萎缩的趋势。
信托规模变化较为特殊,曾经作为通道业务较多的资管类型,在 2018-2020 年这三年规模不断下滑,但 2021 年规模又开始攀升,且增幅逐年扩大。这意味着信托行业在持续出清后,特别是在实施信托业“三分类”业务转型后重回积极扩张趋势,这当中也有信托在银信合作的价值和作用不断被再发现的缘故。
1. 银行理财
事实上,除 2018、2022、2023 这三年外,银行理财在此前十余年的发展中,一直保持着规模增长,2024 年末规模再度逼近 30 万亿元,增长 11.75%,此增幅也是 2018 年以来第二高。2018 年后因资管新规将银行理财规模统计口径由含保本理财的全口径变更为非保本理财存续规模,因此出现了规模骤然缩减,至 2021 年末数据已达到与 2017 年全口径统计时接近的规模。
经历了此前的野蛮增长后,在“资管新规元年”的 2018 年,银行理财在管理机构和产品方面同时出现变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同步进行,推进推动行业的深化变革和转型。2022 年对银行理财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受股债行情影响,银行理财经历至少两轮明显波动,出现大面积“破净”,市场规模萎缩至 27.65 万亿元,较年初下降 4.66%。
2023 年是银行理财“恢复元气”的一年,在债券市场逐步恢复平静并走牛的时间段,年末规模仍出现小幅下滑。而 2024年在债牛行情下,居民和机构对理财的信心有所恢复,规模在低基数的情况下大涨。而根据中国理财网最新数据,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银行理财规模已经达到 30.67 万亿元,突破 30 万亿元大关。拉长时间段看,2012 年银行理财占整体大资管的比重是 38.91%,12 年后下降至 19.07%。
主要是因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保险资管起到了“金融脱媒”的过程中一个分流的作用,居民和机构部分风险偏好提升,选择公募基金,部分寻找到另外的存款替代品,比如保险产品。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 30.67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同比增幅 7.53%。
21 世纪资管研究院分析认为,2024 年以来理财规模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2024 年 4 月禁止手工补息导致存款搬家、流向理财;二是债市走高之下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表现较好,吸引资金进入;三是理财通过不断新发高收益小产品吸引新资金买入;四是虽然去年 9 月开始资本市场回温,部分客户风险偏好有所抬升,但主流的存款替代产品仍旧以银行理财为首选。
2. 信托
在主要资管业务参与主体中,信托在 2018 至 2020 年这三年中规模缩减最为明显,2020 年较巅峰时期下降了 5.76 万亿元。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早在 2013 年信托规模增速就已放缓。究其原因,信托公司的业务高度依赖其作为银行理财的通道,后由于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其他通道的崛起而大受影响,并且从 2010 年下半年开始,原银监会就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监管文件,使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野蛮式”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总体而言,2008-2017 年对信托行业而言都属于高速发展期,之后随着“资管新规”和“两压一降”监管政策的出台,自 2018 年起进入负增长的下行发展周期。在 2017 年的资管新规出台前夕,整个资管行业发展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信托保持了近 30% 的增长,增速位于所有类型资管机构之首。此后,随着“资管新规”和“两压一降”监管政策的出台,信托规模自 2018 年起进入负增长的下行发展周期,低谷在 2020 年末,下降到 20.49 万亿元,但随后连年上涨,到 2024 年末已连续 4年规模企稳回升。
虽然规模上已经排在资管子行业第四位,但与第三位的银行理财规模差距逐年缩小,并且创信托业资管规模历年新高。在“三分类”格局下,信托业正从传统的非标融资业务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资产服务信托以及资产管理信托并重的业务模式转型。信托业具有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特点,信托资产规模增长为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更好地服务客户群体提供了规模经济效应,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收益率提升成为信托资产规模持续增长的客观基础。
在近年来的严监管下,信托公司普遍注重主动管理能力培养,投向证券市场(含股票、基金、债券)的资金规模快速上升,已成为权重比例较高的信托资金投向。此外,财产权信托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等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较快发展,融资类信托占比显著下降,行业转型初见成效。
信托业近年来还有很多改进空间:一是存量投向非标债权、股权业务的产品退出问题尚未完全妥善解决,投资者到期赎回不顺畅,负面事件导致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有所动摇;二是依赖银信业务带动规模增长,对信托来说虽然能快速做大规模但是回报较低,且有一定的合规风险;三是新业务尚未形成支柱,尽管部分公司布局绿色信托、家族信托等,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非标业务下滑的营收缺口。
3. 公募基金
自 1998 年 3 月份中国第一批公募基金落地生根以来,2025 年中国公募基金发展进入第 27 个年头。最早诞生的公募基金为封闭式基金,随着我国第一只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于 2001 年诞生,开放式基金随后迎来超常规式大发展,公募基金也因此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二十余年间,市场规模从 2000 年末的 846 亿元增长至2024 年末的 32.83 万亿元,规模增长了近 400 倍。
公募基金发展一方面与资本市场表现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2018 年后资管行业的净值化转型也为本身即高度净值化的公募基金带来发展利好。2020 年经历一轮回暖发展后,至 2021 年末,公募基金规模已超过信托,成为资管子行业中排名第二的子行业。而 2023 年公募基金又超越银行理财,但由于保险资管也在快速崛起,仍位于所有资管子行业规模第二位。
到 2024 年,公募基金规模突破 30 万亿元,但仍位居所有资管子业务的“榜眼”。2024 年公募基金越过 30 万亿门槛的原因,21 世纪资管研究院认为有三:一是 2024 年 9 月 24 日,当天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了多项重磅增量政策,被称为“924 新政”,比如明确中央汇金“类平准基金”定位,通过大规模增持 ETF(如沪深 300、中证 500 等)稳定市场,这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A 股市场经历了显著变化,上证指数从低点一度大幅反弹至 3674 点高位;二是被动投资爆发式增长,新“国九条”建立 ETF 快速审批通道,社保基金将 ETF 纳入投资范围,2024 年境内交易所挂牌 ETF总规模超过 3.7 万亿元,较 2023 年末增长 81%;三是低利率环境下,债基、货基虽收益率下滑,但由于其申赎方便仍旧成为客户的优质流动性管理工具,此外“固收”产品也满足了客户平衡风险收益的需求。
4. 保险资管
从保险资管的历年增速来看,增长一贯较为平稳,从未出现过数量级的暴增,自 2014 年至今均维持在 7%-20% 的年增速,但在其他资管子行业出现波动之时,保险仍在巩固和加强自身的优势,2024 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超 30 万亿元的历史最好水平,折射出保险资管在应对全球经济波动中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也说明了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居民财富的避险需求暴增。自 2016 年以来,保险资管在整体资管行业中的份额也在稳步提升,从 2016 年的 11.46% 逐步上升至 2024 年末的 21.18%,位居资管子行业中的第一位,且强劲增长趋势仍在延续。
2024 年保险业的核心特征是:人身险结构优化、财产险动能切换、科技重塑服务生态。行业在资产规模创新高的同时,通过产品转型(由人身险主导逐步过渡到分红险主导)、渠道提质(代理人“清虚”和产能提升)及科技赋能(线上购险率逐步提升至 78%)夯实了内生增长基础。在保险资管领域,营收上已经出现了“马太效应”。
国寿资产、泰康资产 2024 年营收继续领跑行业,分别实现 67.03 亿元、62.82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7.5%、23%,国寿投资排在第三,揽入 42.33 亿元,同比增长 28%。平安资产以 40.45 亿元、太保资产 22.47 亿元分列第四、第五,其余 23 家保险资管公司 2024 年营收均不足 10 亿元,其中,建信保险资产、中再资产等 5 家公司营收介于 5 亿 -10 亿元,另有 10 家保险资管公司营收不足 3 亿元,明显分化。
5. 证券业资管
在统一监管下,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等原先主要作为银行理财通道成长起来的业务,其规模曾经在数年间翻倍成长,但 2018-2024 年大多处于急剧萎缩状态。券商资管从 2012 年到 2016 年 5 年间从不到 2 万亿元增长到超过 17 万亿元;公募基金专户2013 年到 2016 年 4 年间规模从 0.47 万亿元增长到 6.38 万亿元,最高年增幅超过 240%;基金子公司从 2012 年的 0.25 万亿元到 2016 年突破 10 万亿元。
这些都是资管新规后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主体。2018 年 -2023 年,券商资管每年规模跌幅两成左右,2024 年再跌 7.76% 到 5.47 万亿元;公募基金专户 2018 年下滑超过 6%,2019 年加速跌了 28.14%,2020 年至 2022 年止跌回稳,2023、2024 年 继 续 下 降4.23%、6.43%; 基金 子 公 司 专 户 2017年就已经下滑了超过30%, 连 续 8 年 急 剧萎缩下,至 2024 年末总量已降至 1.09 万亿元,为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此前的券商资管定向资管计划多数为通道非标业务。从存量产品数量来看,经历过 2014 年到 2016 年的井喷,在 2016 年监管一系列降杠杆、去通道政策下,到 2024 年末已经萎缩至 2.57 万亿元,为巅峰时期五分之一不到的水平。定向资管计划发行额度占所有券商资管产品(包括集合计划、定向资管计划、专项资管计划、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的比重由 2014 年的超过九成降至 42.13%。近年来券商资管计划也频繁踩雷,暗藏风险隐患,目前是一个防范化解风险的阶段。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