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投资

智能车载终端行业概况及产品细分市场基本情况
思瀚产业研究院 博实结    2024-07-17

(1)智能车载终端行业概况

①全球汽车销量保持持续增长

庞大的乘用车与商用车保有量为智能车载终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协会数据,全球汽车总销量从 2016 年的 9,385.64 万辆增长至2017 年的 9,566.06 万辆;在宏观经济调整和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影响下,2018 年至 2020 年全球汽车总销量出现短暂回落,但年销量仍保持在 7,000 万量以上;随着宏观经济好转,2021 年全球汽车总销量增长至 8,268.48 万辆,较 2020 年同比增长 6.05%;2022 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为 8,162.86 万辆,继续保持在 8,100 万辆以上。

②我国汽车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我国汽车总销量从 2015 年的 2,459.70 万辆增长至 2017 年的 2,887.90 万辆,2015-2017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36%。受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2018 至 2020 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出现短暂回落,但每年仍保持 2,500 万辆以上的销量。其中,商用车销量的增长最为显著,从2015 年的 345.10 万辆增长至 2020 年的 513.30 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 8.26%。

2021 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回升至 2,627.50 万辆,较 2020 年同比增长 3.81%。2022 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 2,686.40 万辆,与 2021 年相比基本持平。2023 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 3,009.40 万辆,较 2022 年同比增长约 12%。

③智能车载终端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

根据亿欧智库数据,2020 年全球市场搭载车联网功能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5.00%,预计到2025年可达到59.40%,前装智能车载终端产品的新增市场需求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安全监管、辅助驾驶系统、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部件在汽车领域的智能化应用,为后装智能车载终端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存量市场。

(2)智能车载终端产品细分市场基本情况

智能车载终端产品细分市场主要包括以重型载货汽车、“两客一危”、同城货运、出租车与网约车等领域为代表的商用车市场,以及乘用车市场。

①商用车市场

A、重型载货汽车行业

重型载货汽车细分种类繁多,包括载货车、半挂车、自卸车、专用车等。随着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上升,我国公路货运量快速增加。根据交通部数据,全国公路货运量从 2014 年的 333.28 亿吨增长至 2019 年的 416.06 亿吨,复合增长率为 4.54%;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影响,2020 年公路货运量下降至 342.64 亿吨;随着宏观经济好转,我国公路货运量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2021年和 2022年我国公路货运量分别为 391.39亿吨和 371.20亿吨,2023年 1-11 月我国公路货运量为 369.03 亿吨,快速增长的公路货运需求带动了我国重型载货汽车拥有量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2022年我国民用重型载货汽车拥有量从 530.05 万辆增长至 970.57 万辆,复合增长率为 9.03%,市场保有量快速增长。

重型载货汽车行业的增长和日益严格的安全要求推动了智能车载终端行业发展。2014 年,交通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要求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 12 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以及半挂牵引车必须安装符合《汽车行驶记录仪》(GB/T 19056)等多项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此后,各省市逐步发布诸多条例要求安装车载行驶记录仪。2018 年,交通部发布《关于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的通知》,鼓励支持道路运输企业在既有重型营运货车(总质量 12 吨及以上)上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

2021 年,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重型货车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工作方案》,要求省内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 12 吨及以上的载货车辆)要完成视频监控设备的安装工作,重型载货汽车用智能车载终端开始逐步由车载行驶记录仪替换为智能车载视频行驶记录仪。

B、“两客一危”行业“

两客一危”车辆,是指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14 年至 2019 年,我国专用载货汽车及载客汽车数量基本维持在 130 万辆左右,市场保有量较大;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2020 年我国专用载货汽车及载客汽车数量下降至约 112 万辆,2021 年回升至 119 万辆左右,2022 年我国专用载货汽车及载客汽车数量维持在 119 万辆左右。预计随着宏观经济好转,我国专用载货汽车及载客汽车数量将恢复至正常水平。

“两客一危”车辆的全面监管要求推动了智能车载终端行业的发展。“两客一危”车辆由于其特殊性,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以及环境污染事件,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稳定,是各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重点监管对象。

2014 年,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要求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等道路运输车辆必须安装符合《汽车行驶记录仪》(GB/T 19056)等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此后,各省市逐步发布诸多条例要求“两客一危”车辆安装车载行驶记录仪。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强制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对已运行的要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2017 年起,湖北省率先对“两客一危”车辆进行升级换装,由行驶记录仪替换为智能车载视频行驶记录仪,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各省市。

C、同城货运行业

同城货运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一个城市内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之间,对客户货物进行仓储、分拣、加工、包装、分割、组配、配送、交接、信息协同等基础作业或增值作业的短距离货物运输服务。近年来,同城货运行业增长迅速,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根据智研咨询数据,中国同城货运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0.80 万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33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84%。智能车载终端产品具有监控、记录、定位、辅助驾驶等功能,能够有效满足同城货运企业对货运车辆的日常管理需求。同城货运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智能车载终端行业的快速发展。

D、出租车与网约车行业

出租车与网约车是居民的一种重要出行方式,其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3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10.79 亿,其中网约车用户规模为 4.72 亿,占网民规模的比重为 43.74%。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2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我国的出租车数量总体呈稳定态势,2017 年至 2022 年全国出租车辆规模基本保持在 135 万辆左右。

出租车及网约车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服务监管压力,政府部门及运营企业迫切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智能车载终端产品具备司机人脸识别上岗、防疲劳驾驶、高级辅助驾驶、盲区预测等功能,可实现对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全程智能化监管,有效提升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的服务水平,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②乘用车行业

乘用车作为我国汽车销量中占比最大的车型之一,其市场保有量较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下,我国乘用车仍保持在每年 2,000 万以上的销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个人及企业对汽车金融需求不断增加。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2)》数据,截至 2022 年年末,全国 25 家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到 9,891.95 亿元,总体保持稳定;全国 25 家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车辆655.44 万辆,其中新车贷款车辆为 600.91 万辆,占 2022 年我国汽车销量的22.37%;经销商批发贷款车辆 363.48 万辆,占 2022 年我国汽车产量的 13.45% 。随着汽车以租代购、汽车抵押贷款、汽车按揭贷款等业务快速发展,汽车金融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机构为降低贷款风险,需要实时掌握出贷车辆信息,必要时对其实施控制。

智能车载终端产品具有定位追踪、行车记录、车辆控制等功能,有利于满足车辆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及车辆运营企业的车辆管理需求,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乘用车管理、共享车辆管理、汽车按揭贷款等场景。乘用车市场和汽车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智能车载终端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