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目前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打造“轨道上的山东”。根据《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 年)》,山东省铁路按照内联外通、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客运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干支相连、专线延伸的货运铁路网络。
发展目标为力争到 2025 年,铁路营业及在建里程达到 9,700 公里,其中,高铁营业及在建里程达到 4,400 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建成和在建高铁省际出口达到 10 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力争达到 700 公里。
高速(城际)铁路。积极推进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鲁南高铁菏泽至兰考段、胶济铁路至济青高铁联络线、济南至莱芜、莱西至荣成、济郑高铁山东段、潍坊至烟台、京雄商高铁山东段、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山东段、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济南至滨州、德州至商河等项目,打通纵贯南北的京港(台)、京沪辅助和横贯东西的鲁北、青济郑、鲁南高速铁路主骨架。力争规划建设滨州(东营)至淄博至莱芜至临沂、聊城至泰安至莱芜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青岛至平度至莱州、青岛至日照、日照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济南至济宁、枣庄至新沂(徐州)、长治至邯郸至聊城、菏泽至徐州等项目。
市域(郊)铁路。根据通勤化需求,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构建市域(郊)铁路通勤网。充分挖掘和释放既有铁路运能运力,积极创造条件开行市域(郊)列车,加快淄博至博山市域铁路改造工程建设;有序新建部分线路,统筹跨城市行政区域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重点推进济南、青岛市域(郊)铁路发展,加快青岛胶州至潍坊高密、青岛即墨至烟台海阳、济南市域铁路 S1 线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强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高铁、城际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推动具备条件的跨线直通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按具备条件城市宜建则建的原则,重点推进济南、青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设济南城市轨道交通二期规划 6 个地铁项目、青岛城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项目、济南东站至济阳有轨电车项目。到 2025 年,城市轨道交通营运及在建里程达到700 公里。
普速铁路。挖掘既有铁路运输潜力,强化多式联运有效衔接,增强普速铁路网连通度,推进“普铁电气化改造”工程,持续完善“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实施“支线铁路进港入园”工程,深入推进港口集疏运、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加快实施大莱龙铁路扩能、坪岚铁路扩能、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力争规划建设潍坊至董家口、董家口至沂水、聊城至泰安、临沭至连云港、海阳至凤城、菏泽至徐州、郓城至巨野、临朐至沂水等铁路。加快建设日照岚山港区、石臼港区,烟台龙口港区、芝罘湾港区,潍坊港疏港铁路,临沂临港、兖矿东平陆港、兰陵金石、山东如通、菏泽广源陆港等一批铁路专用线项目。
山东省力争到 2035 年,山东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布局总规模达5.06 万公里以上。铁路网将达 1.25 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城际)铁路 6,500公里以上,普速铁路 6,000 公里以上;干线公路网 3.5 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 1.5 万公里以上(含研究线位约 3,000 公里),普通国省道 2 万公里以上。
全省规划建设以济南为核心的“一环十一射”高速铁路,实现济南与周边市“高铁双通道”,打造省会半小时交通圈,以济南为引领,推动形成以沿黄高铁、沿黄两岸双高速为骨架的沿黄达海综合运输通道,提升与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省际通道能力,支撑沿黄河城市片区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设以青岛为核心的“一环七射”高速铁路,构建胶东半岛城市片区交通网主骨架,以青岛为引领,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支撑胶东半岛城市片区高质量发展。规划“七纵两横”高速铁路,构建鲁南城市片区交通网主骨架,打造鲁南 1 小时交通圈,加强鲁南经济圈各市与长三角城市群通道衔接,支撑鲁南城市片区高质量发展。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