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双碳战略提出后,储能也随着光伏、风电行情表现突出,产业内配储战略也使得储能的需求相对明确。然而与电源不同,储能本身并不生产电能,其价值通过何种方式体现一直是过去几年困扰行业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外,储能技术路线多种多样,各自优势、劣势、降本曲线也大不相同,这也让储能的发展路径更加复杂。
抽水蓄能是一种成熟的储能技术,在双碳战略提出之前便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新能源靠天吃饭、波动性大的特点在行业内早已被广泛认知,而抽水蓄能是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抽水蓄能电站在用电富裕时利用电能将水抽至高处,在用电紧张时放水发电,从而起到储能的作用。但抽水蓄能本身并不直接生产电能,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耗,在电力市场并未充分建立的年代,其成本分摊机制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抽水蓄能建设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4—2020 年,我国7 年累计新增996万千瓦装机,年均仅 142 万千瓦。
因此在 2021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对抽水蓄能电站实行“容量电价+电量电价”的两部制电价机制。简单来说,抽水蓄能固定成本部分根据给定收益率核算为容量电价,并进入输配电价回收,而抽水->发电形成的收益部分的 20%由抽水蓄能企业留存,80%在下一监管周期扣减(相当于返还至用户)。这样便在保证了抽水蓄能合理收益率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2021 年 9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 2025 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 62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投产1.2 亿千瓦左右。中长期规划布局重点实施项目 340 个(4.21 亿千瓦)、储备项目247 个(3.05 亿千瓦),抽水蓄能发展上限充分打开。
在两部制电价加持下,抽水蓄能建设加速。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22、2023、2024年我国核准抽水蓄能装机分别达到 70、65、35GW,总计 170GW。按照7—8 年的建设周期,即使不考虑目前在建的项目,到 2030 年抽蓄投产装机也将大幅超过1.2 亿千瓦的规划。
通常意义上的容量电价,实际上是用户为了保证电力供给充足而支付给冗余电源的一笔保险。在成熟市场,通常由政府或电网来预测未来需要配置的冗余机组容量,然后由发电公司竞标获取相应的容量电价。但我国抽水蓄能的容量电价,事实上相当于一种辅助服务。且我国抽水蓄能的容量电价由地方核准、并按各个项目实际发生成本核定,从而导致“旱涝保收”发生,因此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抽水蓄能建设加速、核准和开工量远超国家规划。如果抽水蓄能大幅超预期建设,可能导致电站利用率下降、投资浪费、用户承担的成本增加。
2025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省结合本身电力系统发展实际、在国家下达的总量规模基础上,确定建设项目。后续抽蓄的建设可能会更加趋于理性。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