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递物流场景或最先放量,机器人应用端迎百花齐放
当前机器人行业发展更聚焦于研发端和零部件制造端,投融资方向也更加倾斜于两者,对于应用场景落地的需求和支持力度较为缺乏,而场景需求端不足不利于行业正向发展。我们认为,未来政策口径和融资口径将向应用侧倾斜,应用场景端相关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快递物流:动态环境适应与末端配送突破,成本端优势渐进性显现。快递物流场景下,机器人需处理分拣、搬运、配送全流程任务,适应物体形状多变(如软包装、邮袋)、环境动态干扰(传送带速度变化)及室外室内跨场景协作,尤其是在配送环节,末端配送需满足高时效性与低成本,并适应非结构化环境(如路面颠簸、天气变化)及动态干扰(人流/车流),解决“最后一公里”人力短缺问题。
需求+成本+技术共振有望推动机器人在快递物流行业商业化落地加速。技术端看,Figure 发布 Helix 系统通过“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与先进的控制策略相融合,加速人形机器人在物流行业中部署。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千寻位置与国地中心发布了一款集成时空感知与端侧算力的机器人行动中枢——“时空算力背包”为机器人赋予动态厘米级精准定位和多模型协同推理能力,可应用于物流配送、园区导航、自主巡检等场景。
控制层技术的持续进步加速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进程,同时机器人和无人车(尤其是无人物流车,单车硬件成本已下降至 10 万以内)近年来在成本上的持续下探,大幅降低末端配送成本,该场景有望迎来商业化临界点。
家庭养老陪伴:安全性和情感交互性的双重刚需。当前,国内养老机器人已具备基础服务能力,如药物提醒、简单陪伴、健康监测等。政策端看,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标准),并于 2025 年 2 月发布,同年 6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居家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需完成不少于 200 户家庭应用验证,部署不少于 200 台套。
需求端看,家庭养老陪护机器人需兼顾生理监护、生活辅助(物品递送)及情感陪伴,强调柔顺力控与隐私保护,同时在成本端,用户成本敏感度高,目前较为高端的康养家庭机型价格高昂,降本空间大。
应用端看,全国多个城市的养老院、医院,开始尝试引入机器人,提升老人的康养体验。如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引入 AI 就医助理“仁小爱”,福州市万颐智汇坊养老院投入使用的陪伴机器人“笨小宝”,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监护、健康管理、文娱互动等一体化服务等等。
巡检与导览:低容错率与高复用性,适用于多种特种环境需求。该场景多针对如危化防爆、矿山、电力、冶炼、核电以及消防应急救援等特殊环境要求,要求机器人长时间自主运行,并适应复杂地形(隧道、楼梯)并实时判断异常,其往往替代人力,保障人员安全,形态上,四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等目前在电网、核电、冶炼以及消防应急救援等场景正加速落地。如公共导览方面,青岛海底隧道采购导览机器人,要求 15 天快速交付;工业安防领域,申昊科技防爆机器人获 ATEX 认证;电网巡检方面,云深处科技机器狗交付新加坡电网。
教育科研及医疗:专业化模块与数据闭环,精度要求、数据要求和降本要求。科研教育和医疗一直是机器人的两大商业化落地较快的应用场景,以教育而言,一套进口科研人形机器人动辄上百万元,让很多高校院所和个人开发者望而却步。而国内厂商如优必选、智元、傅利叶、宇树等厂商纷纷发力,近年来已向高校实验室交付千台机器人,支撑仿生运动算法教学。
2025 年 3 月,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 172cm 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面向高校、科研应用场景创新。医疗场景方面,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是目前的主流产品,手术机器人需亚毫米级精度,对零部件的各环节精度控制提出较高要求,国内如佗道医疗等正加速发力该产品。
康复机器人则依赖临床数据反馈,傅利叶在 WAIC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推出 “具身智能康复港”技术方案,其以 GRx 系列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融合了多模态感知、大模型、运动控制技术和康养场景需求,打造了最新的技术方案。该方案覆盖导诊咨询、上肢康复、认知康复、下肢康复和远程康复五大训练交互模块。长期看,医疗领域对机器人的精度要求和降本要求是重中之重,科研教育领域中,数据要求是后续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汽车与电子制造:国内厂商加速验证,高精度、抗干扰、灵活性是核心。汽车工厂一直是国内外机器人公司近年来持续攻坚的一大应用场景,包括特斯拉、Apptronik、赛力斯、小米、优必选在内的机器人本体公司,都将汽车零部件工厂作为机器人 TO B 端的核心应用场景。如奔驰与 Apptronik 合作,将引入人型机器人“阿波罗”进入其汽车生产线;特斯拉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打工,进行分装电池等工作;优必选近期中标近亿元的机器人大单,采购方为汽车公司,同时与多家汽车公司开展合作,其人形机器人 Walker 在工厂进行实训。
汽车和 3C 电子制造场景中,如汽车焊接装配、车门质检、上下料、电子元器件分拣装配等多项工作对机器人的精度、稳定性和在不同任务环节的可辨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同时,机器人还需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静电敏感环境等),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这对零部件和控制算法有较高要求。未来看,真实场景的操作数据将不断反哺机器人模型,使其更精准理解工业环境的复杂性、任务的细微差别和操作中的长尾问题。
国产机器人的下一个阶段是以订单为导向的场景落地。此前中国移动采购宇树和智元机器人产品,订单规模 1.24 亿元;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 9051.15 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表明机器人产品在多个场景加速释放订单。
有 10 大应用场景需重点关注,包括物流分拣、养老陪护、巡检、导览、家庭陪伴、教育、医疗、汽车工厂、电子厂、文娱演出,其中物流、生活健康、巡检、教育是最关键的四大核心场景。有场景落地和渠道优势的企业可能成为稀缺资源,我们预计关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补贴政策或将很快落地,通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建立合作享受到产业政策的第一波红利。补贴方向聚焦以上的几大应用场景,后续看,正处在应用场景端相关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各场景化落地的相关公司方面:
(1)快递物流:受益标的:中邮科技、德马科技、诺力股份、传化智联等
(2)家庭养老陪护:受益标的:三晖电气、松霖科技、荣泰健康等
(3)教育科研及医疗:受益标的:盛通股份、优必选、越疆、亿嘉和(子公司佗道医疗)、微创机器人等
(4)巡检等特种场景:推荐标的:华荣股份、博实股份,受益标的:景业智能、亿嘉和、申昊科技、道通科技等
2、 国产机器人供应链迎来高速成长期,聚焦“共性关键技术”
当前看,国内较海外而言,具备完整的机器人供应链体系,且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底蕴,成本端更具优势。随着后续投融资层面带来的需求效应显现以及政策补贴的落地,国产机器人供应链端有望享受更大的订单需求与更好的政策支持,后续有望进入高速成长期。
多重因素驱动下,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条将重点受益,包括电机、减速器、传感器、轻量化、齿轮轴承、丝杠等主要部件有望享受行业红利。以执行器为例,其作为人形机器人传动的核心部件,主要由减速器、控制器(包含编码器等)、电机组成,相对于线性执行器,其在成本、扭矩等方面有优势,因此多数国内机器人公司会优先考虑该方案。
传感器系统:机器人的“感官神经”。传感器相当于人体“感官系统”,承担环境感知与力交互功能,人形机器人为了实现与环境感知,需要配置大量传感器,主要包括:
(1)视觉传感器:实现空间定位与物体识别;
(2)触觉传感器:实现柔性控制与安全交互。
高动态场景机器人至少配置 10 个视觉/触觉传感器(如手部六维力觉、足部触觉、头部多目视觉)。传感器单机价值量呈两极分化,基础位置传感器单价低,高性能触觉、3D 视觉传感器单价可达数千元。
此外,根据特斯拉的消息,目前特斯拉第三代机器人已在美国工厂进行实测,预计 2025 年面向中国 C 端市场推出,将进入家庭等消费场景,预计 2026 年实现量产,计划 5 年内年产 100 万台。马斯克也表示,3 代机器人相比 2 代进行了大量的重新设计,几乎都不一样,明年开始特斯拉将推动 V3 量产,并优先在高价值量场景使用。因此,特斯拉机器人核心产业链后续也将受益。
相关公司包括:
(1)减速器:推荐标的:丰立智能;受益标的:中大力德、隆盛科技、双环传动。
(2)电机:推荐标的:雷赛智能;受益标的:步科股份、信质集团。
(3)传感器:受益标的:万通智控、奥比中光
(4)丝杠:推荐标的:震裕科技、浙江荣泰、五洲新春
(5)轻量化:受益标的:唯科科技、天龙股份、中欣氟材
(6)灵巧手:推荐标的:浙江荣泰;受益标的:骏鼎达、万通智控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