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投资

智舱、智驾、自动驾驶引领汽车进化,SOC芯片需求爆发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8-06

1、 汽车竞争用户可感知领域,智能座舱SOC芯片要求提升

(1) 用户可感知差异化是重要领域

新能源汽车突破50%渗透率,进入“后期大众市场”阶段。消费者在意“一揽子”整体需求的满足。这种整体需求的提升,既包括企业通过品牌实现的背书,也包括企业持续通过“最小单元最佳解决方案”给予用户的超预期满意度.

无论是品牌构建还是“最小单元最佳解决方案”的推动,外观、内饰、座舱等用户可感知领域的发力都是车企竞争的关键方向.

(2)作为用户可感知重要领域,智能座舱快速发展

由于舱内与用户接触面大,且交互多,占用时间久,智能座舱是电动智能汽车用户可感知的重要领域。

智能座舱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规模和增速都十分可观。2021-2024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从331.6亿美元增长至70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66%。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97.7亿美元,并在2030年达1484.1亿美元。

其中,中国市场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尤为突出,2021-2024年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从76.3亿美元增长至17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58%,高于全球市场的28.66%。预计到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548.1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1.14%的高位。

(3)多屏多接口、舱驾融合、大模型端侧部署对SOC芯片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智能驾驶的逐渐发展,汽车行业的竞争重点逐渐转向用户可感知的智能化功能,智能座舱的配置水平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也是主机厂打造差异化和品牌影响力的重点领域。随着座舱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其所需的硬件资源及算力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智能座舱SoC芯片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高算力和高性能的SoC芯片将成为智能座舱的刚需。

舱驾融合推动SoC芯片向多屏驱动与虚拟化支持方向发展

传统座舱解决方案中,中控导航、仪表、HUD等系统相互独立,分别由独立的ECU控制,然而,这种分布式架构存在诸多局限性。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座舱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原先分散的ECU逐渐整合为一个座舱域控制器。这种集成化变革最直观的表现是“一芯多屏”,即由座舱域控制器中的单个高性能SoC芯片来驱动座舱内多个屏幕。

“一芯多屏”方案的实现对SoC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多接口支持,增加更多DP或DSI接口使得SoC芯片能同时驱动若干不同的显示设备,以支持高分辨率和高刷新率的显示需求。

2)高性能CPU和GPU,高性能CPU可保障不同设备上多个APP同时运行时的流畅度;更高性能的GPU具备更良好图形处理和视频编解码能力,可提供更加清晰的显示屏及流畅度更高的动画效果。

舱驾多模态交互变革推动SoC芯片向高算力与多任务处理能力方向发展

随着汽车向智能化迈进,智能座舱的交互方式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多样化。从传统的物理按键触觉交互,升级为语音交互、手势控制以及视觉交互(DMS/OMS)等多模态交互方式。这些交互手段相互融合,不仅增强了系统的感知能力,还提高了交互反馈的准确性和用户体验 随着智能座舱从单一交互方式向多模态交互方式的转变,SoC芯片需要具备更高的算力和多任务处理能力,以支持多种交互方式的高效运行。

1)多任务处理能力:智能座舱需要同时支持多种交互方式,如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和视觉监控,这要求SoC芯片需要具备强大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支持多线程和多任务调度。例如,高通的SA8295P芯片采用5nm工艺制程,CPU算力达200KDMIPS,GPU算力达3000GFLOPS,能够支持多个应用同时运行。

2)低功耗和高可靠性:在算力需求不断攀升的背景下,SoC芯片仍需保持低功耗和高可靠性,以适应车辆的运行环境。为此,芯片厂商进一步采用先进的制程工艺和优化的电路设计。力求在提升算力的同时,显著提高能效比,确保芯片在车辆全生命周期内的稳健运行。

舱驾融合趋势推动SoC芯片迈向高性能集成化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推进,智能座舱功能不断集成并与ADAS功能深度融合,形成了“舱泊一体”“舱驾一体”甚至“舱泊驾”三合一的集成化架构。这种融合趋势对SoC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其向高算力与多任务处理能力方向发展.

1)舱泊一体:通过将环视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接入座舱域控制器,实现360环视和自动泊车(APA)功能。其优势在于降低成本、优化人机交互以及充分利用座舱SoC算力

2)舱驾一体:进一步整合L2级别ADAS功能,甚至高阶自动驾驶功能。目前,舱驾一体的实现形式包括One Box、One Board和OneChip三种,其中One Chip是最终目标。其优势在于降低成本、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以及便于新功能迭代开发.

大模型端侧部署需求增加推动座舱SOC芯片进化

当ChatGPT、Deepseek等越来越多AI大模型开始接管智能座舱交互之后,传统芯片架构已经很难支撑数十亿、甚至是百亿级AI大模型在车端落地,智能座舱芯片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变革 要达到比较好的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效果,往往需要部署30B及以上的大模型版本。对于更高算力、更大带宽、更高速传输的智能座舱芯片需求日趋高涨.

2、端到端+智驾平权,智驾SOC全面发力

(1)CNN向TRANSFORMER+BEV再向端到端进化,算力要求快速提升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感知算法从传统的CNN(卷积神经网络)逐渐向Transformer架构结合BEV(鸟瞰图)感知,再到端到端的大模型方向演进。这种技术演进对车载SoC芯片的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芯片设计向更高性能和更优性价比方向发展.

1)CNN架构的局限性

传统的CNN架构主要用于处理二维图像数据,适用于简单的图像识别和分类任务。然而,随着智能驾驶场景的复杂化,CNN架构在处理多视角、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时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在360°环绕感知场景中,CNN架构的算力需求约为20-30TFLOPS。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需求已经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智驾功能.

2)Transformer+BEV架构的兴起与中算力芯片的适配

 Transformer架构以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和对长距离依赖关系的建模能力,在智能驾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BEV感知,能够将多视角的图像数据转换为统一的鸟瞰图视角,从而更准确地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

从CNN到Transformer+BEV的演进,算力需求从20~30TFLOPS提升到200+TFLOPS。这种架构的演进要求SoC芯片具备更高的算力和更高效的并行处理能力。中算力芯片(20-100TOPS)支持实现轻量级行泊车一体域控制器方案,能够实现高速NOA、城市记忆NOA等功能。这些芯片在满足一定智驾功能需求的同时,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比,适合中端价位车型。如地平线的J5芯片,AI算力可达128TOPS,能够支持多传感器融合和复杂的智驾功能.

3)端到端大模型的挑战与大算力芯片的适配

端到端的大模型进一步推动了算力需求的提升。这些模型能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学习复杂的映射关系,减少了对人工设计特征的依赖,但同时也需要更高的计算能力来处理大量的数据 这就要求SoC芯片不仅需要具备高算力,同时还需具备高效的AI加速单元和优化的内存系统设计。如城市NOA功能、高阶行泊车、舱驾一体的实现,均需要芯片算力达到100TOPS以上.

4)性价比考量与中算力芯片的市场趋势

尽管大算力芯片对于实现高阶智驾功能至关重要,但考虑到成本和市场需求,中算力芯片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中算力芯片能够在满足一定智驾功能需求的同时,提供更高的性价比,适合中端价位车型。比亚迪在“天神之眼”系统中采用了地平线的J6M芯片,实现了智驾功能的普及。这种趋势表明,未来智驾芯片市场将更加注重算力与成本的平衡,中算力芯片有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2)智驾平权席卷市场,中低算力需求提升

随着端到端大模型应用上车,大数据与算法能力不断提升,智能驾驶正在经历快速迭代与技术突破。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智能驾驶的应用体验迅速提升。与此同时,车企之间竞争加剧,也在倒逼智能驾驶加速从高端市场走向10-20万价格的主流市场

2025年,比亚迪大力推进“智驾平权”战略。通过规模化推广智能驾驶系统,将高阶智驾功能普及至全系车型。加配不加价,高至20万以上的车型,下至6.9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实现高阶智驾全覆盖。这一战略直接推动中高算力芯片的需求增长。

2025年5月,比亚迪智驾车型销售23.1万台,占公司当月国内乘用车销量的79%。考虑到海外销量和全年不同月度周期,假定全年智驾渗透率50%,则其25年目标销量的550万辆中,将有250-300万辆智驾车型,带动智驾域控和SOC芯片扩容。

3、 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力,SOC芯片市场扩容

(1) 无人配送、矿卡快速爆发,高级别自动驾驶和ROBOTAXI持续发展

无人城市配送车辆快速爆发:受成本收敛驱动,2025年无人配送车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九识等领先企业推出单价2万以内产品,主要供应商新石器、白犀牛、九识等产品订单快速增长,行业实现10倍量级增长速度,呈现快速爆发态势。据统计快递行业“末端五公里”占整体物流成本的60%,无人配送车有望降低相关成本30%-50%。2025年中国各类低速无人驾驶车辆的销售数量有望超过4.7万台,销售金额将达185亿元。到2030年,销售数量或达9.5万台,销售金额有望突破410亿元。

矿山无人驾驶快速落地: 2023年无人矿车在露天场景渗透率仅不到2%,2024上半年露天矿达到6%。 2024年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卡数量约2500辆,较2023年增长超120%,2025年落地数量预计超过5000台,继续实现翻番增长。

高级别自动驾驶和ROBOTAXI持续发展:2024年百度萝卜快跑火爆出圈,并在2025年一季度提供了140万次乘车服务;2025年6月特斯拉在美国得州奥斯汀启动Robotaxi试点运营服务,并成功实现历史上首次自动驾驶车辆无人交付客户。7月26日,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部分企业允许全无人运营及收费,行业突破新里程碑。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有约5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在10多个城市运营。

(2)高级别自动驾驶SOC芯片需求高

无人配送车辆L4级自动驾驶同样需要较高的感知和决策规划能力:新石器无人车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实现视觉 BEV 算法上车,搭载 12个高清摄像头及 1个激光雷达多模态前融合感知,感知算法引入OCC占用网络。

无人矿卡ADC需要中算力处理器:易控智驾域控ADC配备200-TOPS算力,支持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摄像系统的多传感器接入,并能处理高速NOA功能。

自动驾驶ROBOTAXI需要高算力芯片:文远知行ROBOTAXI 配 备 1300TOPS 以 上 AI 算 力 , 使 用HPC2.0高性能计算平台。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IPO募投可研、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能评环评、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