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投资

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及前景
思瀚产业研究院 汉盛(上海)海洋装备    2025-10-29

从目前国际船舶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以欧洲、日本、韩国为主的国外配套产业在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欧洲作为世界船舶配套技术的发源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船舶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体系约束,把握着世界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后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慢慢向亚洲转移,先转移至日本,后续韩国造船业崛起,现如今正处于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的进程中。

中国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主要分步在江苏、上海、辽宁、湖北、重庆、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沿江地区,2023 年全国从事船舶配套设备制造的企业共 411 家,较 2022 年增长 9.89%,我国船配企业实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上海是中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科研、设计和总装的聚集地,是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综合技术水平和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目前,中国船舶配套产品体系完整,覆盖动力系统、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电力电气设备等。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配套产业的转移相对造船产业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目前中国已连续多年取代韩国保持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位置,但是在船舶配套业方面还明显滞后,仍处于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期。

据工信部统计,2015 年,我国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本土化率不足 30%,与韩国 85%以上、日本 95%以上的船配本土化率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2023 年中国船舶配套业实现营收 1,182.7 亿元。根据思瀚统计,2024 年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上我国已实现80%以上的配套设备装船需求。

根据前述本土化率增长现状及需求进行测算,预计 2025 年我国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营收将达到 2,079.66 亿元,主要测算过程如下:

A、根据思瀚产业研究网资料预测,到 2025 年,我国造船与海洋工程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6,806.1 亿元;

B、根据国家工信部《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我国争取到2025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船舶配套能力全面提升,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 85%以上;

C、我国船舶配套设备成本约占造船总成本的 40%左右,海洋工程项目类似;

D、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市场空间=(我国船舶制造工业总营收+我国海洋工程制造工业总营收)*(1-造船与海洋工程毛利率)*船舶配套设备成本比率 40%*船舶配件设备本土化率,其中,造船与海洋工程毛利率选取上市公司中国船舶(600150.SH)的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毛利率;

E、最终可测算得到,2025 年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营收达到约 2,079.66亿元的预计市场规模,2021 年-2025 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到 29.59%。

近年来,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业对标国外产业,致力提升智能化产品技术研发能力、精益制造能力和全球化的售后服务能力。2022 年,中国在船舶高端配套设备——船舶动力系统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带智能控制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双燃料主机完工交付,装置中的尾气再循环洗涤水排放系统由公司负责研发,并通过中国船级社检验,取得了全球第一张主机尾气洗涤水处理设备型式认可证书,证明了国内在船舶配套设备上的研发实力和技术进步,提升了我国船舶配套设备的市场竞争力,标志着我国船舶在自主配套能力的持续提升上实现了新跨越。

综上所述,船舶配套设备向我国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且已取得一定的技术和产品上的成就和突破,预计未来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将逐年升高,竞争力逐年加强,从而实现未来较长时间内的持续增长趋势。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