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热泵行业相关政策及技术应用现状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3-10-20

(1)热泵行业相关政策

作为热泵、空调的核心零部件,换热器及其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主要受国家能源、环保政策的影响。国家能源、环保政策导向为高效节能、环保、低碳化和电气化。主要的行业政策如下:

2019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中提出,到 2022 年,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将提高 20%;到 2030 年,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 40%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 30%,制冷总体能效水平提升 25%以上。

2020 年 9 月,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 年 3 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革命,推进以电代煤;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 20%左右。

2021 年 4 月,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1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支持传统领域节能改造升级,推进节能标准修订,因地制宜推进实施电能替代,大力推进以电代煤和以电代油,有序推进以电代气,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里明确指出:

①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②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

③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

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

①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

②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到 2025 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

③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65%以上。

2022 年 3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推广应用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解决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需求。在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积极推广空气热能热泵技术应用,在严寒地区开展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技术及产品应用。

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提出,加强与落后产能置换的衔接,因地制宜推广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蓄热电锅炉等新型电采暖设备。

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拓展电能替代的广度和深度,到 2025 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30%左右。大力推进工业领域电气化,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

(2)热泵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

热能是最大的能源终端用户,占全球最终能源消耗的一半,大大超过电力(20%)和运输(30%)。然而,2019 年可再生能源仅满足 11%的全球热需求,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并排放了全球 40%的二氧化碳。2020 年,中国消耗了全球热量的四分之一。仅考虑建筑业和工业生产的终端用热占比,我国近一半的终端用能以热能的形式消耗。其中,建筑部门的热能消耗主要是供暖制冷、供热水,工业部门则用于工艺生产。思瀚发布《2024-2029年中国热泵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预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球热泵的销售数量到 2025 年将增加到 3,800 万台,到 2030 年将增加到 6,000 万台。

①建筑行业

建筑行业中,热泵可用于供暖及生活热水供应,从而促进建筑节能减碳。虽然热泵供暖在我国热泵应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量仍不足。据《供热行业 2020 年度发展状况报告》,截止 2018 年底,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占总供暖面积的 45%,燃煤锅炉集中供热占比 27%;其次为燃气供暖,以燃气为主要热源的供暖总面积达到 20%;电供暖占比 4%,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 3%,工业余热供暖占比 1%。尽管燃煤锅炉供暖的比例有较大程度的下滑,但煤炭仍占据我国供热能源的主导地位,可再生能源供暖及电供暖占比仍然较低,作为热泵应用市场主导行业的供暖占比不超过 7%。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供暖消耗了 39.3 亿 GJ 的热量。目前这些热量中约有 40%是由各种规模的燃煤燃气锅炉提供,50%则由热电联产电厂提供,仅有 10%是通过热泵从空气、污水、地下水及地下土壤等各种低品位热源提取热量来满足供热需求。

目前,我国有约 150 亿㎡的北方城镇建筑冬季需要供暖,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和居民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来北方城镇冬季供暖面积将达到 200亿平米。

2019 年,德国提出将在 2050 年实现气候中和,并在 2021 年 5 月将此目标提前至 2045 年。由于德国 2045 年气候中和目标更新时间较短,现有市场研究多以德国在 2050 年实现气候中和为目标年份进行分析。

实现碳中和需要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消除常规的化石能源供热方式,以被动式技术为基础,结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热泵技术,有效降低建筑用能。热泵的特性使其成为低能耗建筑的理想技术,包括近零能耗、被动式建筑设计。

2019 年,中国正式实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高性能围护结构、建筑能源系统、暖通空调系统及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是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的核心。将可再生能源与热泵技术结合,从而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将热泵与蓄热设备结合还可通过蓄热克服能源需求与供应之间的时间差,为电网削峰填谷。

②工业生产

我国工业能耗的 50%-70%都以热能形式消耗,并且 45%为中低温热量,即温度小于 250℃,大多在 80℃-170℃。随着中高温热泵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能够利用热泵技术回收工业余热及其他低品位能源代替部分现有的燃油、燃煤及燃气等锅炉设备,满足石油化工、发电、工业烘干、纺织、冶金、食品及屠宰等行业生产工艺中对高温热水或蒸汽的需求。

目前,我国工业热泵使用量还较少,欧盟对于工业热泵市场潜力的估计可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食品、造纸、化工以及石油精炼被认为是最适合集成热泵的工业部门。

工业部门是我国能耗大户,并且中低温用热是其主要的能源消耗形式,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低端高耗能产业的限制和淘汰,中国的工业能耗中,中低温用热所占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这为我国工业热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