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制造业工业机器人人均保有密度(以下简称“工业机器人密度”)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141台/万人,其中,韩国和新加坡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依旧遥遥领先,分别达到 1,000台/万人和 670 台/万人,我国为 322 台/万人。
目前,我国尚处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渡阶段,《“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 2025 年国内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实现翻番,届时工业机器人密度有望达 500 台/万人左右,故我国现仍存在较大的协作机器人存量配置空间。
(2)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协作机器人产品具有安全、灵活、易用等特征,同时其综合成本较低、部署切换便捷、操作使用简单,能够在传统工业机器人应用较为空白的工业细分领域进行补充,成为机械换人中重要的一环。
如在 3C 电子等领域中,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需要频繁切换产线,利用协作机器人可以柔性高效地对产线进行改造。随着工业柔性生产、人机安全协同以及企业降本增效、产品质量把控等需求的进一步强化,协作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普及程度有望进一步突破。
尽管目前协作机器人仍然主要集中应用于汽车零部件、3C 电子、机械加工等工业行业,但协作机器人的技术特点使其在可拓展性方面表现出色,具备了覆盖众多非工业场景需求的可能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市场培育,协作机器人在商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关注度和接受度日趋提升,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思瀚发布《2023-2027年协作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战略规划报告》
其中,商业领域主要以餐饮等场景为代表,医疗领域主要以辅助手术等场景为代表。随着协作机器人厂商及下游集成商不断挖掘、拓展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协作机器人在非工业领域的渗透程度有望持续提升。
(3)服务能力及响应速度愈受重视
随着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成熟度的不断提升,下游客户对协作机器人厂商的技术服务能力与响应速度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产品功能的持续提升和行业应用的深度挖掘下,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且愈发复杂。针对客户的需求和生产实际中的突发状况,协作机器人厂商需要具备从产品设计、改良到量产、售后技术服务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并具备处置突发问题的快速响应能力,以赢取客户信任、获得客户粘性。
(4)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
我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鼓励政策,对协作机器人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当前,国内部分企业通过生产工艺改进、科研技术攻关,研发出的产品在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已能够达到国际水平,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对国际厂商协作机器人产品逐渐形成替代。
未来,随着研发的不断投入、技术水平的成熟、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升,国内厂商能够凭借更高的产品性价比、更优的现场服务能力、更短的交货周期、更快的售后响应速度等优势,被更多下游客户所认可,不断加快协作机器人的自主化进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给相关企业后续经营发展带来了多重的机遇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