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物流是工业 4.0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来智能物流系统的发展必不可少
《中国制造 2025》的实施意味着中国版工业 4.0 的来临。工业 4.0 时代,客户需求高度个性化、碎片化,产品研发和生产周期缩短,这不仅是智能生产需要面对的问题,也对支撑生产的物流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
智能物流装备是智能物流的基础,其在标准化、自动化的基础上,集成传感器、互联网、物联网进行信息化,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互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提高物流效率,使供给方及时获取信息、迅速做出反应,需求方快速获得所需产品与服务。智能物流是连接供应、生产和客户的纽带,是工业 4.0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来智能物流系统的发展必不可少。
(2)经济新常态、产业升级及社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智能物流系统未来市场规模具有持续增长空间
1)降低物流费用、提升物流效率的需求推动智能物流系统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虽然我国物流体系持续优化,但物流运行成本相对偏高、整体效率相对偏低。2019-2022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分别为 14.6 万亿元、14.9 万亿元、16.7 万亿元以及17.8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我国GDP的比率分别为14.7%、14.7%、14.6%以及14.7%,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 8%-9%相比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我国社会物流费用偏高有产业结构、流通管理体制、企业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原因。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到 2025 年,要“推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比率下降至 12%左右”。采用智能物流技术和装备,提升物流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是提高物流效率、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2)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进一步凸显智能物流系统成本优势
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长期具有劳动密集、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弱、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特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数量红利将逐步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从 1990 年的6,500 万、占总人口比例 5.57%迅速增长到 2022 年的 20,978 万、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4.9%,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显著加快。
同时,我国劳动力单位成本也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 2009 年的 3.5 万元/年上涨至 2021 年的 11.0万元/年,增长了 2.14 倍,复合增长率达 10%。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整体呈下降趋势,就业人数的减少进一步抬升企业的用人成本。当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对于下游行业,依靠降低成本或扩大销售难以提升利润,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带来的降本增效的作用将使物流业作为
“第三利润源”战略地位凸显,这将促进智能物流系统市场进一步扩大。
(3)下游快递物流、电商平台等细分领域的持续发展及个性化需求是智能物流技术持续升级、智能物流系统广泛应用的驱动力
智能物流系统下游行业包括快递物流、电商平台等领域,细分行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不断拓展的个性化需求将推动智能物流技术持续升级、智能物流系统广泛应用。
1)快递物流行业
当前,快递行业持续高景气度,物流设备需求旺盛。“十三五”以来,我国快递行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寄递市场。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达到 1,105.8 亿件。快递业务件量的快速增长推动我国快递企业收入快速增长,对于智能物流设备的需求旺盛,固定资产规模快速提升。顺丰、中通等快递领域内龙头企业最近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速基本都在 10%以上,并频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智能物流系统,固定资产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作为我国新经济行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2011-2021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从 6.09 万亿元增长到 42.30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1.39%,远超我国 GDP 增长水平。
电子商务交易闭环的完成依赖于线下物流配送,物流配送的质量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高效、准确的物流配送已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平台为了提升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自建物流体系,带动了对智能物流系统的需求,促进了智能物流技术不断优化。
(4)新兴技术的深入发展推动行业持续升级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不断推动制造业设备及产品的升级。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促进了新产品的研发和更新换代,也使得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使用更加便捷、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网络以及 IOT 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将应用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集成、日常使用等全流程,实现整个智能物流系统产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进一步提升智能化、自动化,充分满足下游市场的定制化、个性化需求,提升运行效率和行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