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现状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信息业的复合型产业,本身就具有跨行业、多环节的特点,加之受限于物流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不高以及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等问题,我国物流业较之发达国家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日益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但是,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表明,通过高度信息化、高科技装备以及良好的体系建设,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无缝管理,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在此方面,可以进一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一方面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助推物流业理顺复杂多变的行业关系,另一方面我国也会继续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包括信息、交通等在内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得以加强和完善,物流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物流企业也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向专业化、差异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总之,从中长期来看,现阶段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将会逐步减弱甚至消失,我国物流总量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将会迎来一个加速成长的新时期。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牢牢把握扩大内需、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开放型经济、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战略机遇,在有效满足消费需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中发挥物流业更大作用,带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推行绿色物流、循环物流、低碳物流,我国物流业将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物流行业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具有直接关系,近十几年的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
一方面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一方面物流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以“互联网+”带动的物流新业态增长较快;另一方面,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 的比率逐渐下降,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物流运 行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
但是,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比重一直远高于发 达国家,2022 年中国该比例为 14.7%,美国、日本、德国均不到 10%,因此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还有较大空间。2022 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 347.60 万亿元,同比增长 3.40%,物流市场规模连续 7 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国物流业正在由“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2023 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 139个国家和地区物流绩效排名中,中国物流绩效排名全球第 19 位。
(2)行业政策
2019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意见提出构建高质量物流基础网络体系,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加强联运转运衔接设施短板建设、完善城乡消费物流体系、建立资源共享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提升高质量物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动物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智慧化水平、发挥物流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物流新服务模式、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动、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促进物流供应链创新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发展、加快绿色物流发展、促进标准化单元化物流设施设备应用;
完善促进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铁路货运服务提质增效、降低车辆通行和港口物流成本、提升城市物流管理水平;建立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支撑体系,完善现代物流业统计制度、健全物流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物流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健全完善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健全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创新用地支持政策、加强投融资支持方式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现代化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2016-2020 年)》等,提出充分发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沿海港口优势,完善龙岩、三明和南平闽粤赣物流通道,以福州新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泉州“海丝”先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功能区为先导,加强海陆空通道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和口岸通关功能,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无缝衔接,打造贯穿南北、衔接东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海峡西岸物流大通道;
继续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厦门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福州,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厦门、福州,以及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厦门和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福州、泉州,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泉州、漳州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实省委省政府同城化的战略部署,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促进物流基础设施高效衔接,建设福(州)莆(田)宁(德)大都市区物流主枢纽和厦(门)漳(州)泉(州)大都市区物流主枢纽;
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扩大航运服务,强化保税物流载体支撑,加强与境内外沿海、沿边口岸的战略合作,建立口岸物流联检联动机制,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陆地港、口岸等协调发展,强化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以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为核心的海峡两岸物流集散中心,以厦门片区为核心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以福州片区为核心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2022 年 4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的指导思想下,主要目标之一为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在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方面,意见提出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
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标准化托盘带板运输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交通运输设施、物流站点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积极防范粮食、能源等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联通、安全高效的电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2023 年 8 月 24 日,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八部门,联合发布 了《关于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力争通过 3-5 年的努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信息加快 开放共享,多式联运单证服务功能深化拓展,多式联运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的“一单制”服务模式和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一箱制”服务模式加快推 广,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提质增效升级,更好服务支撑实现“物畅其流”。
(3)行业未来发展
根据国务院《“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主要目标要求,到 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物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建设一批现代物流科创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铁路、民航等领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跨物流环节衔接转换、跨运输方式联运效率大幅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多式联运、铁路(高铁)快运、内河水运、大宗商品储备设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国际寄递物流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取得明显成效。
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基本形成。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完成 120 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100 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物流干支仓配一体化运行更加顺畅,串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逐步完善,畅联国内国际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枢纽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建设 20 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物流对经济社会运行的保障能力。冷链物流全流程监测能力大幅增强,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显著提升。
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占比较 2020 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 15%以上,铁路、内河集装箱运输比重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大幅上升。面向重点品类的逆向物流体系初步建立,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清洁货运车辆广泛应用,绿色包装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物流领域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物流发展制度环境更加完善。
物流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化集装化、单元化物流装载器具和包装基础模数广泛应用。社会物流统计体系、信用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业协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展望 2035 年,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物流企业成长壮大,通达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更加有力,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厦门在国家物流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 2021 年 2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规划期为 2021 至 2035 年),规划期间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厦门、郑州、武汉、海口、昆明、乌鲁木齐等 20 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北部湾港等国际枢纽海港作用,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加快建设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推进天津北方、厦门东南、大连东北亚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厦门在全国物流行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厦门以港立市,国家将厦门定位为东南沿海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厦门物流业也是五个首批突破千亿的产业之一。
根据《厦门市物流专项规划(2020-2035 年》,规划期内厦门将形成前场、东渡、海沧、翔安、同安五大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便捷的“海陆空铁”多式联运体系,借助“一区多园”政策、对台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优势,加强对厦漳泉、闽粤赣等十三市等核心区域的辐射,强化与东盟等新兴市场的合作,提升区域辐射能力。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