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行业的技术创新通常在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的基础上,围绕提升项目经济效益,同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而展开,且与新材料的应用及机械设备的创新相辅相成。整体而言,随着新材料、智能技术及环保理念与岩土工程的深入融合,我国岩土工程技术将逐渐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工业化、绿色化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1)施工工艺趋于预制化、标准化
我国岩土工程施工仍以传统的现浇式施工为主,施工过程的工业化水平偏低,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以“生产标准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点的预制构件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高,其尺寸控制能力强,对于减少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且在质量稳定性、一致性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保障;其次,预制构件施工过程的噪声及粉尘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
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下,标准化的预制构件将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桩基工程领域,满足高承载力以及控制环境污染要求是大势所趋,适用于不同地层、不同承载力、不同直径和长度的系列化沉桩工艺与设备将得到发展,从而推动预制构件的发展和应用。
(2)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
岩土体不仅仅是工程的载体,也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岩土工程建设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发展背景下,岩土工程领域的绿色化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强,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监测等各个阶段,通过技术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基与基础相关技术创新亦将综合考虑降低能耗、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在桩基领域,从预制桩产品、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提升桩基效率及质量;基坑支护领域,装配式钢支撑技术等绿色支撑技术亦将不断发展,以弥补传统式工艺的缺点,达到节能减排等目的。
(3)智能化升级趋势进一步加深
在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岩土工程行业的转型升级业已成为行业共识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岩土工程融合创新产生新的应用场景,实现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过程数字化、信息化升级。
岩土工程施工过程具有隐蔽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提高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及数据分析效率,可提升勘察效率及质量,实现施工过程的智能化监测及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整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可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升级施工工艺及技术。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