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0到1的科技创新 从恐惧到欣然接受
转基因逐渐被接受,推广面积再创新高。
在充足的有效实验后,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性状不存在不可控风险,而且抗虫的表达蛋白对哺乳动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转基因技术开始从美国向全球做技术渗透。
2023年,全球种植了2.06亿公顷转基因作物,较2022年同比增长1.9%。
转基因:南美与北美是全球转基因粮食种植大区
从全球来看,北美与南美是全球转基因的主要拥护者。这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是全球转基因技术的领导者,而且凭借其在美洲的影响和游说,美洲已经离不开转基因,因为没有转基因技术,巴西和阿根廷的农产品在全球就没有竞争力。
欧洲是全球重要的转基因作物进口地。法国有关部门及欧盟食品安全局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研究,耗资超1亿元人民币,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没有引发任何负面效应,更没有发现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据统计,2021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1500万吨,占大豆进口总量的90%左右,进口转基因玉米300多万吨,占玉米进口总量的30%左右。
转基因:国内有序放开是大势所趋
国内放开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符合国情。原因如下:
1)孟山都第一代转基因技术已经过了保护期,国内科研团体已经改造孟山都的产品有近10年的时间,目前技术储备充分。
2)国家在转基因方面的政策导向就是非口粮按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序放开,直接口粮维持谨慎态度。
3)国内市场倒逼政策放开。
转基因全球研发:天平向中国倾斜
种子从全球研发来看,中国具备后发制人优势。如下原因:
1)新技术遭遇研发瓶颈,孟山都、拜耳、杜邦、陶氏等大企业均遭遇这种问题,因此这几年巨头纷纷合并,抱团取暖。另外就是,老的技术已经过了品种保护期了,对于中国等新秀国家有望加速达到全球一线水平。
2)目前全球在生物育种领域,华人团体做得很好,2010年前后很多首席科学家回国创业,因此在研发团队方面,国内是具备优势的。比如说大北农生物、杭州瑞丰和隆平生物的团队都是优秀团队。
国内政策:转基因商业化正式开启
2019年12月底农业部首次披露玉米与大豆转基因转化体安全证书,此后连续下发新的安全证书。2022年6月8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转基因大豆及玉米品种的审定工作将正式开始。
2023年10月,农业农村部批准发放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标志国内玉米与大豆正式进入转基因技术新时代。截至目前,国内已累计获批转基因玉米品种64个、大豆品种17个。
秉持“三年试点,三年示范”的要求,国内转基因玉米先以小范围区域试点为主。2021年,内蒙古、云南的科研试验田启动了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2023年进一步扩展到内蒙古、云南、吉林、河北、四川5个省(区)20个县。从农业部公布的试点结果来看,转基因技术在增产增效、提升产品品质等方面具备成效,后续有望审慎扩大示范种植面积,但整体推广渗透节奏预计慢于海外。
产业影响:转基因性状不是制约种企发展的关键
目前国内头部生物技术公司先发优势确实明显,所有过审玉米品种中,转入大北农生物/杭州瑞丰/粮元生物性状产品的占比分别高达58%/19%/19%。然而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各家所用的性状多为海外已过专利保护期的一代性状或者是在此基础上的改良性状,其中抗除草剂性状主要为epsps、pat,抗虫性状主要为cry1Ab等,技术壁垒相对可控。我们认为转基因性状不会成为制约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杂交育种仍是产业的核心壁垒环节。
海外经验:一代性状渗透率达峰后,市场竞争仍聚焦于品种选择
海外种业的品种竞争贯穿始终,一代性状渗透率达峰后,市场竞争仍聚焦于品种选择,在杂交育种资源和育种技术方面有深厚积淀的企业可以跑赢时间。
自上世纪初以来,美国现代玉米种子市场呈现为三个重要阶段(详见下图),而先锋种业(现科迪华旗下种业板块主体)引领品种换代,跑赢了时间。
先锋种业在转基因商业化后时代的成功有运气成分,但也可以看到,转基因性状虽可有效改善传统品种的产量表现,但本质是减少虫害和杂草带来的产量损失,而并不能根本性地提高传统品种的单产潜力。因此优秀的性状需要依附于优秀的品种,种质资源和育种积淀仍是转基因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一代性状渗透率达峰后市场仍聚焦于品种竞争,而先锋种业凭借在品种领域的聚焦和积淀跑赢了时间。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