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短缺+经济性,人形机器人需求空间广阔
人形机器人:其空间来自对工人的替代,并可进入toc端创造新需求。24年全球制造业从业人员4亿人,生活服务从业人员6亿,按照制造业机器人渗透率16%、服务业机器人渗透率10%,1.5台机器人替代1个工位,且预计其他领域新增1.5亿台需求,对应全球人形机器人每年新增需求0.8亿台,单台价格12万/台,对应市场空间10万亿,其中中国市场空间为2.3万亿,对应人形机器人新增需求2300万台。
欧美劳动力成本高,人形机器人性价比突出:放量初期按照一台机器人成本50万算,3台替代一个工人,按照美国人工成本70万/个,对应回本周期2年,而中国回本周期10年。但若成本下降至14万算,1.5台替代一个工人,对应美国回本周期0.3年、中国回本周期1.5年。
海外大模型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科技公司引领
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通用性,而要实现通用性需依赖:一是训练数据,二是AI大模型,2022年以来算力、大模型等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大幅提升,其中特斯拉、英伟达、Google布局领先。 数据训练: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是人形机器人实现泛用性的基础,此前依赖真实场景采集,效率低,成本高,而仿真平台的发展指数级放大数据采集和训练规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具身智能大模型:从语言大模型,到视觉大模型,到VLA多模态大模型,强化机器人交互、任务拆解、任务执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机器人大脑更加智能。
海外人形机器人重视商业化落地,车厂和物流先行
从商业化场景看:海外公司均重视落地场景,绝大部分公司先落地车间和物流场景,部分企业如1X和NeuraRobotics同样重视家庭场景。并且尝试用租赁的方式,降低客户使用成本。
从量产角度看:25年是量产元年,各家目标从几百台到几千台不等。且26年大规模量产新机型。
从本体和末端执行器看:存在多样化。但基本以双足为主,部分采用轮式。同时手部方案多为开放式,可自由组装灵巧手或抓夹。
从大模型看:除特斯拉自研外,其余主流公司基本加入英伟达Cosmos生态,同时部分公司也和OpenAI或Google等科技公司合作。
看好三类公司,将充分受益人形机器人产业大周期
特斯拉:大模型+人形本体垂直一体公司。将自动驾驶大模型嫁接到人形机器人,利用Dojo超级计算机平台继续数据仿真训练,拥有丰富的制造经验和强大的供应链基础,以及汽车车间应用场景。
英伟达、Google、Physical Intelligence:具备计算/大模型优势,提供人形机器人大脑。英伟达依托芯片,拓展数据、大模型、开发平台,为人形厂商提供底层开发模型。Google依托打造的RT系列模型,并计划用Gemini模型控制人形,与人形厂商联手,开发新一代机器人。PI专门提供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大模型。
Figure AI、Agility、1X等:产品性能优异,商业化落地快的人形初创公司。Figure02已获得宝马、亚马逊等订单,并获得科技巨头投资,股东背景雄厚。 Agility专注物流场景,已获得亚马逊、GXO订单。1X专注家庭场景。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