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2025年我国煤炭行业整体供需发展现状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2-15

1、我国煤炭整体消费情况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根据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CESFOM)的预测结果1,我国煤炭消费将在 2028 年达到峰值,2029-2037 年为峰值平台期。我国是传统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压舱石”,处于重要的基础能源地位。

近年来,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随着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的持续提升,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呈下滑走势。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和英国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24》,2023 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 55.3%,高于全球 26%的比重,10 年间下降 12.1 个百分点,但占比仍超过 50%。与此同时,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了 7.7 个百分点至 17.9%。

电力及热力用煤占比最高且持续提升。作为基础性能源,煤炭的需求受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相关行业影响,根据 2024 年 9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 2024》,2022 年我国电力及热力用煤占比约 56%,呈逐年上升态势,动力煤的供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煤价的整体走势。

2、我国原煤产量全球占比超过五成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原煤产量全球占比超过五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23 年,我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 47.1 亿吨,同比增长 3.4%,全球占比 51.8%。2023 年,原煤产量排在我国之后的国家依次为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

2002 年至 2012 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黄金十年”,煤炭价格节节攀升,煤炭产量快速增长,2012 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 36.5 亿吨,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超六成。自 2016 年起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去产能的阶段,我国原煤产量下降,2016 年全国原煤产量33.64 亿吨,同比下降 9.4%。

2020 年起,我国煤炭行业进入了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周期,年初受疫情影响,煤炭需求下降,煤价下跌,但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效果,宏观经济稳步恢复增长,煤炭市场需求回暖,煤炭价格逐步回升。特别是在年底,由于冬季供暖需求走强以及澳洲进口煤限制等多重因素叠加,煤炭价格出现快速上涨。

2023 年我国原煤产量 46.58 亿吨,同比增长 2.9%。2024 年我国原煤产量在 2023 年的高基数水平上增长 1.3%至 47.6 亿吨。与此同时,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加强,煤炭行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我国动力煤产量维持增长态势,尤其是煤价大幅上涨的 2021、2022 年两年,我国年动力煤产量分别同比增长 6.91%、9.00%。2023 年、2024 年,我国动力煤产量分别为 37.74亿吨、38.79 亿吨,分别同比增长 1.87%、2.76%,增速较之前年份放缓。由于资源稀缺增产难度大、安检趋严、进口冲击以及下游需求下降等原因,我国炼焦煤产量增速持续下降。2023年及 2024 年,我国炼焦煤产量分别为 4.90 亿吨、4.69 亿吨,分别同比减少 0.29%、4.26%。

作为我国主要的传统煤炭大省,晋蒙陕疆原煤产量占比持续提升。自 2016 年煤炭供给侧改革推进以来,煤炭生产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24 年,山西(26.66%),内蒙古(27.25%)、陕西(16.39%)、新疆(11.37%)原煤产量合计占比超过全国总产量的八成,达到 81.66%,较 2016年的 69.05%提升 12.61 个百分点。西南地区煤炭供给的缺口不断扩大,是新疆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2024 年,新疆原煤产量 5.41 亿吨,同比增长 18.38%,全国产量占比由 2023 年的 9.80%提升至 11.37%。凭借资源储量丰富、煤质优良以及较低的开采成本,随着传统煤炭主产区如山西等地煤炭产量的下降,新疆正逐步成为全国煤炭保供的关键接续区域。

我国煤炭生产端集中度高,2024 年原煤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产量占比合计近 50%。大型煤炭企业在企业集团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数据,2024 年排名前 10 家企业原煤产量合计为 23.7 亿吨,同比减少 2456 万吨,占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 49.8%。

2024 年全年原煤产量超过 1 亿吨的有 7 家大型企业,其中国家能源集团全年原煤产量最高,达到 6.21 亿吨,旗下拥有规模最大的 A 股上市煤企中国神华;晋能控股集团原煤产量为 4.02 亿吨,排名第二,旗下拥有 A 股上市煤企晋控煤业;山东能源集团原煤产量为 2.77 亿吨,旗下拥有 A 股上市煤企兖矿能源;中国中煤集团原煤产量 2.74 亿吨,旗下有中煤能源、新集能源、上海能源等 3 家 A 股上市煤企;陕煤集团原煤产量 2.52 亿吨,旗下拥有 A 股上市煤企陕西煤业;山西焦煤集团原煤产量 1.82 亿吨,旗下拥有山西焦煤、山煤国际、山西焦化等 3 家 A 股上市煤企;华能集团作为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原煤产量达 1.11 亿吨。

3、我国煤炭进口情况

煤炭进口对我国煤炭市场和价格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增加了我国的煤炭供应;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煤价产生了冲击。2023 年起,我国煤炭进口量大幅增长,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最主要的煤炭进口增量国。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 年,我国进口煤炭 4.74 亿吨,同比增长 61.80%。2024 年,我国累计进口煤炭 5.4 亿吨,同比增长 14.4%,较 2023 年 61.8%的增幅收窄,澳大利亚成为最大的煤炭进口增量国,而俄罗斯煤炭进口量下降幅度较大。

从进口国别来看,2024年,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出口国,我国对其煤炭进口量为 2.4 亿吨,同比增长 9.55%,进口煤炭占比 44.4%;澳大利亚进口煤炭 8324 万吨,同比增长 58.7%,进口占比 15.3%;蒙古国进口煤炭 8270 万吨,同比增长 18.2%,进口占比 15.2%;俄罗斯进口煤炭 8098 万吨,同比减少 19.0%,进口占比 14.9%。

考虑到印尼煤炭 2025 年存在减产预期,且存在采取限制出口措施的潜在风险;俄罗斯提高煤炭铁路运价后,直接推高煤炭出口成本;而澳大利亚在煤炭产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产量水平已基本接近历史高峰。因此,预计 2025 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增速将继续下降。

2024 年,我国动力煤累计进口量 4.05 亿吨,同比增长 15%。根据 Mysteel 数据,我国动力煤主要进口来源国依次为印尼、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国,除俄罗斯同比减量 14%外,其余国家增量显著。

2024 年,我国进口炼焦煤 1.2 亿吨,同比增长 19.97%。整体来看,进口炼焦煤格局仍以蒙、俄为主,占总进口量的 71.43%。分国别来看,印尼煤进口量同比 2023 年整体下滑 30.21%。进口煤增量最快的为澳煤,同比 2023 年增长 271.71%。自 2023 年澳煤进口禁令解除以来,我国进口澳煤增长速率加快主要集中在 2024 年。蒙煤方面,2024 年蒙古国整体焦煤出口供货量目标为 7600 万吨,其中炼焦煤进口量稍有放缓,环比 2023 年增长 280.42 万吨。

2024 年我国煤价下跌,焦煤价格跌幅大于动力煤跌幅。受供需宽松影响,动力煤价格延续了震荡下跌走势。由于需求疲弱、进口显著增加等因素,炼焦煤价格跌幅大于动力煤。

2024年,煤价延续了 2023 年的下跌走势。

2024 年 12 月 31 日,秦皇岛港山西产动力末煤(Q5500)平仓价为 765 元/吨,全年下跌 16.94%。2024 年 12 月 31 日,我国焦煤现货领先价格为 1040元/吨,全年下跌 41.96%。

2025 年煤价延续了震荡趋势,2025 年 2 月 10 日,秦皇岛港山西产动力末煤(Q5500)平仓价为 751 元/吨,自年初下跌 1.83%;2025 年 2 月 10 日,我国焦煤现货领先价格为 1047 元/吨,自年初上涨 0.67%。

预计煤价短期将维持震荡走势。长期看我国煤炭供需仍面临紧平衡状态,电力需求增长、化工用煤需求增加、建材用煤需求降幅收窄。另一方面,煤矿的开采成本和运输成本上升,及2025 年进口煤增速下降,这些因素将对煤价产生支撑。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