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及先导性产业。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业景气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反映物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 50%作为经济强弱分界点,高于 50%时,反映物流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物流业经济收缩。尽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但我国经济处于供给侧改革深化、结构调整加快的阶段,总体宏观经济情况的维稳,为物流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除受春季节假日及特殊因素影响之外,总体维持在 50%-55%的景气区间内运行,反映了我国物流业总体保持稳定扩张的发展态势。
过去几年,内需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整个经济供求平衡大有裨益,中国的内需潜力广阔。社会物流总额,是第一次进入国内需求领域,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物品的价值总额。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国内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较大规模的国际制造业产能陆续向中国大陆转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11-2022 年期间,经济活动的持续增长拉动了物流的刚性需求,全社会物流总额从 158.4 万亿元攀升至 347.6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22 年同比增长 3.4%
社会物流总费用,是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用于物流活动的总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物流的总需求和总规模。而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该比重越低,表明社会总体物流效率越高,物流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因此也意味着物流行业的专业化、集中化水平越高。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我国社会物流效率获得持续改善,其专业化程度和运转效率不断提升。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从 2013 年的的 10.2 万亿元上升到 2022 年的 17.8 万亿元,中国社会物流费用占 GDP 的比重由2013 年的 18.0%下降至 2022 年的 14.7%,体现出我国物流行业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运行效率稳步提升,物流降本增效、货畅其流初见成效。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