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高壁垒、不可替代性、降本共振,激光雷达成长迎拐点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3-26

1、激光雷达在智驾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感知精度需求提升,激光雷达从“可选项”到“必选项”。激光雷达因具有超高分辨感知和全息数据捕获能力,因此在复杂/极限场景下具备绝对的性能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首先,激光雷达的波长集中在 905nm 或 1550nm波段,其频率比毫米波雷达的微波高出几个数量级,这使得激光雷达的距离分辨率可达厘米级,角分辨率提升至 0.1°。相较之下,传统毫米波雷达角分辨率约5°~10°,因此激光雷达具备超高分辨感知能力。

除此之外,激光雷达可以进行全息数据的捕获。激光雷达可以通过发射激光束直接构建目标的三维空间坐标、反射率、运动速度等多维数据层,从而在复杂场景下较好地降低误差率。

基于激光雷达的底层技术原理,在自动驾驶最棘手的极限场景中,如动态目标的识别、恶劣天气的穿透力、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激光雷达展现出绝对的优势。因此,激光雷达能够在汽车 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功能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而主动安全功能不仅已成为智驾方案核心竞争点,同时已成为政策硬性要求。2023 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车企开始意识到,更好用的高阶智驾不仅仅是高速NOA+城市 NOA 的组合,也是比以往更加强悍的主动安全能力,因此车企开始在主动安全功能上不断推进,高速 AEB、夜间 AEB、高速 AES 等功能逐步完善。当前,全球范围内有较多法规对 AEB 功能已提出具体要求,如E-NCAP 和FMVSS127法规等,且 AEB 要求的激活速度和工作速度在不断上升,而这正是激光雷达展现实力的绝佳舞台。

2、激光雷达的核心壁垒源于硬件设计、量产能力和车规验证的三重耦合

①硬件壁垒

从硬件方面看,激光雷达的核心性能,如分辨率、帧率、功耗等,高度依赖专用芯片设计能力,因此控制芯片与处理芯片的自研能力成为其核心难点。控制芯片方面,激光雷达企业需自研激光发射驱动、时序控制、信号采集等模块;处理芯片方面,点云数据处理需实时完成数亿次/秒的矩阵运算,同时集成专用DSP核和AI加速单元,并兼顾延迟与功耗。

除此之外,激光雷达硬件设计涉及数百个精密部件的协同优化,同时还需克服集成化与小型化的物理极限,平衡光路设计、散热管理与EMC 兼容等性能,最后还需供应链之间的定制化方案配合与开发,因此构筑起极高的护城河。

②量产壁垒

激光雷达的量产难度主要涉及使用成熟的供应链以及足够的制造专有技术。例如,在供应链管理上,单台激光雷达涉及零件众多,且定制件占比高,因此需要有足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保证足够的备货周期,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工艺一致性、成本、良率等众多问题。除此之外,车厂需要在制造工艺的专有技术上不断沉淀和打磨,如激光模块的封装、光机的校准等,克服关键良率节点和出货量节点后,才可看到平均生产成本的显著改善。因此,新进厂商在缺乏量产经验和供应链管理的情况下较难开辟激光雷达赛道。

③验证壁垒

车规级认证是激光雷达行业的终极过滤器,其严苛程度通常比消费电子及其他工业标准更为严格。激光雷达及其组件必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可靠性验证,才能被纳入汽车供应链。车规级标准要求故障率接近于零而且使用寿命长,激光雷达产品达到车规级,需在化学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三大方面进行数十项试验,包括车规级冲击振动和高低温检测。

例如,ISO26262 对单点故障和残余故障的容忍度是极低的,如对于残余故障的诊断率要达到 90%以上,几乎不允许存在单点故障;AEC-Q102要求光电元件需在降额曲线中最大电流以及结温变化小于3k两个要求下,进行 1000 小时的高温高湿工作寿命。

激光雷达的硬件、量产、验证构成核心三大壁垒,只有同时具备芯片自研能力、精密制造体系、车规级生态资源的厂商方可在行业中长青。

3、激光雷达成功降本使之可下探车型全面铺开,触及毛利率回升拐点

激光雷达成为标配的破局路径,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激光雷达降本的结果。激光雷达作为高阶智驾系统的核心传感器,早期其成本的整车占比较大,具有较高的成本敏感性,2021 年其部分产品单颗价格在 8000 元左右。

近年来,头部厂商通过自研 SoC 芯片替代分立器件、光学芯片及其配套元器件集成化、光学系统重构等技术路径重构,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快速扩充产能,完成从分立式激光雷达向集成式激光雷达的进化,从而实现了成本的指数级下降。技术降本与规模效应叠加,激光雷达已实现价格-销量-毛利率的螺旋式突破。

价格方面,以禾赛科技为例,AT128 在两年时间中将128 线激光雷达,从行业最初的约 2000 美元,降至约 400 美元。80%的降价有效降低了车企智驾硬件的成本负担,帮助车企打破因智驾投入太高挤占BOM成本的困境,让一大批价格在 20-30 万价位的车型得以拉满智驾配置,提升产品力和爆单几率。如 2024 年交付超 13.5 万辆的小米 SU7,有70%的订单选择了带激光雷达的 Pro 与 Max 版。而其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下一代激光雷达产品 ATX,将以不到 200 美元的价格出售,是目前AT128型号价格的一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激光雷达与视觉的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2024 年国产激光雷达的突破,让单车成本占比从3%降至0.8%,技术成熟度曲线已跨越临界点。”

出货量方面,2024 年禾赛科技 ADAS 激光雷达交付量45.64 万台,同比+134.2%,速腾聚创 2024 年前三季度销量38.19 万台,同比+259.6%。规模效应已显著凸显,速腾聚创 ADAS 产品毛利率从2022 年的-101.1%到今年转正,24Q3 毛利率为 14.1%;禾赛综合毛利率从2023 年的低点35.24%回升至 2024 年的 42.6%,并实现单季度 GAAP 盈利。

激光雷达的成本下降与规模化普及形成正向循环,推动其从高端车型向主流市场渗透。随着激光雷达产品价格快速下探到千元级别,配置率有望大幅提升,并带动产业链进入“技术降本→规模放量→盈利兑现”的良性发展周期。

4、需求提升与降本共振,成长空间潜力巨大

随着智驾需求提升和降本,激光雷达上车进度全面提速,渗透率快速提升。在国内市场,随着今年开始各家车企(尤其是传统品牌)进一步积极推动“智驾普及”战略的落地,激光雷达也成为车型竞争的焦点。目前,长安、零跑、广汽等车企都在推动 10-15 万级别车型的激光雷达上车。激光雷达成长空间台阶式增长。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交付新车137.37 万辆,同比增长211.78%;激光雷达交付量突破 150 万台,其中,12 月更是突破单月交付20万台。根据思瀚研究院转引灼识谘询数据,全球用于 ADAS 应用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于2023 年已达 6 亿美元,并预计将由 2024 年的19 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3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52.4%。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