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场内物流行业概览
场内物流是指在设施(如仓库、配送中心或製造工厂)内的材料和货物的移动、存取和管理。基于业务需求、物流模式、作业流程和技术要求等方面,场内物流可大致分为流通和製造两大应用场景。
2020年到2024年,全球场内物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从2020年的人民币17,34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人民币23,369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人民币36,674亿元。中国场内物流市场在全球佔据重要地位。2020年到2024年,中国场内物流市场规模从人民币6,800亿元扩大到人民币9,932亿元,複合年增长率为9.9%。预计到2030年中国场内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6,545亿元,从2024年到2030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8.9%。
智能场内物流是指通过集成先进的设备系统(如穿梭车、AMR/AGV及输送分拣机器人)以及软件架构及物联网技术等,实现场内物流操作的现代化。这种集成方法能对场内物流活动进行高效和精准的计划、执行和控制。智能场内物流的市场渗透率稳步攀升。全球智能场内物流市场的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19.5%增长到2030年的27.0%。同期,中国的市场渗透率预计将从17.7%增长到25.0%。
场内物流行业的未来演变:智能与AI驱动的转型
场内物流行业正在经历日趋智能化的彻底转型。该转型主要受硬件(尤其是穿梭车及AMR)及综合软件系统(WMS、WCS及RCS)不断创新的推动,带动了场内物流核心功能(包括存取、分拣和搬运)以及多领域应用的效率攀升。近年来,随著AI技术的快速进步及其在场内物流行业的深度应用,场内物流的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加速。
场内物流机器人在AI的赋能下,正逐步向具身智能方向发展,而软件平台则利用云边协同和群体智能实现多机器人之间的无缝协调。因此,下一代场内物流解决方案将具备高度通用能力-能够在陌生场景中执行新任务。
• 机器人:AI的深度整合正加速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多维赋能。在感知层面,机器人借助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立体视觉等多模型环境感知技术,感知并理解其周身三维环境,从而能够识别并适应不同物体及动态环境;在决策层面,强化学习使机器人能够通过试错与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决策,并将实时数据融入学习过程;在控制层面,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使机器人能够自我调整并优化其移动路径,从而实现更精准的移动规划与执行。
• 软件:人工智能算法与算力的持续进步正显著提升软件系统的云边协同与群体智能能力。大规模仿真与模型训练可在云端执行,通过实时数据动态支持边缘端,从而实现高效的多机器人协作及更智能、更敏捷的作业调度。
• 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解决方案正朝着更通用的方向发展。这些解决方案将越来越能够高效地部署到各种新的应用场景中,从而有助于快速适应多样化、複杂的工作环境。
市场规模
在人力成本增加、运营複杂性增加以及对效率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下,全球智能场内物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从2020年的人民币2,70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人民币4,551亿元,预测2030年将达到人民币9,919亿元,2024年到2030年期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13.9%。中国是智能场内物流行业的重要市场,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人民币96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人民币1,759亿元,期间複合年增长率为16.3%,并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4,137亿元,2024年到2030年的预计複合年增长率为15.3%。
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