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2024年9月,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通过系统性的治理原则、分类明确的安全风险、综合性的技术应对措施、全面的综合治理措施以及详细的开发应用指引,为AI的安全治理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支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各省市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优势,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并出台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例如,北京市发布了《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力争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推动北京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浙江省则提出全面构建国内一流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培育千亿级人工智能融合产业集群10个、省级创新应用先导区15个、特色产业园区100个,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总营业收入突破10000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并提出将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广东省制定了《通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若干措施》,提出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底座,构筑智能终端产品新高地,打造智能融合应用新引擎,并明确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向驱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加速“政产学研用”协同,逐步形成以政策为牵引、技术为核心、资本为支撑、行业应用为载体的生态体系。其中,科研机构和头部科技企业加快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算法的创新,并协同开源战略加速技术扩散,形成生态辐射效应,AI技术的迭代速度呈现指数级增长;各行业企业加速业务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探索,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创新。
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2000强(G2000)企业将把超过40%的核心IT支出用于AI相关计划,从而使产品和流程创新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产业资本”形成协同网络,加快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多层次资金支持,助力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纵深推进,这种生态优势将催生更多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