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准定位客群需求,针对性推出主题产品
1979 年,产品线已清晰划分。1979 年,乐高第三代继承人克伊尔德·克里斯蒂安森接任公司后,敏锐洞察到不同客群的差异化需求,着手建立完整玩乐体系,将产品划分为三大核心系列:乐高建筑玩具作为核心根基,承载着最经典的基本拼装功能,以基础颗粒和通用组件满足全年龄段对“创造无限可能”的底层需求;DUPLO 系列则精准锁定婴幼儿群体,通过增大颗粒尺寸、简化拼搭逻辑,既规避了低龄儿童误吞的安全风险,又以鲜艳色彩和生活化造型(如动物、交通工具)启蒙认知,成为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入门选择;SCALA 系列则聚焦女童市场,以可组装珠宝、时尚场景为核心,贴合女孩对装饰、社交场景的兴趣偏好,填补了针对性别细分需求的空白。
当下,乐高“玩乐”体系日益壮大。如今,乐高的产品矩阵持续壮大,已从当年的三大系列拓展至如今满足不同客群需求的 41个主题系列,针对不同群体的细分布局愈发精细。例如,在女性群体中,除早期 SCALA 系列的理念延续,自有 IP 好朋友系列聚焦女孩的社交与情感需求,以友谊俱乐部、城市生活场景为核心,角色设计更贴近现代女孩的多元形象;授权 IP 迪士尼公主系列则将经典童话角色与城堡、场景结合,满足女性对梦幻叙事的喜爱;而自有经典无 IP 系列花植系列以仿真花卉、多肉植物为主题,凭借高颜值和装饰性,成为成年女性装饰家居、释放压力的热门选择。这
种分类方式背后,是对目标人群的深度拆解。1)幼儿阶段(3-6 岁)正处于感官探索阶段,DUPLO 系列的大颗粒设计不仅降低了操作难度,其搭配的动物、交通工具等具象化造型,能通过拼搭帮助孩子建立“形状对应”“空间组合”的基础认知;2)低龄段儿童(7-12 岁)开始对故事产生联想,基础建筑玩具的进阶设计(如融入角色互动的小颗粒套装,像城市系列中的消防救援场景、农场生活套装),通过“搭建场景→演绎情节”的玩法,既锻炼了精细动作,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恰好匹配其成长节奏;3)青少年群体(13-18 岁)追求挑战与成就感,建筑玩具中的复杂场景、机械元素套装(如早期机械组雏形)能满足其对科技、工程的探索欲;4)成年粉丝(18 岁以上)的收藏、装饰、减压需求,也通过建筑玩具中高复杂度的经典款式得到初步覆盖。
客群精准定位直击需求痛点,反哺完善营销渠道。
1)线下渠道:明确的产品分类让线下渠道更精准地陈列对应客群的产品,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针对低幼龄儿童,家长的痛点在于“如何快速找到适合孩子年龄、安全又有趣的玩具”,因此 DUPLO 多与母婴区、儿童游乐区相邻,搭配色彩鲜艳的海报和互动试玩台,让家长在短时间内判断产品是否匹配孩子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
青少年群体常出没的数码区、潮玩区附近,则重点摆放机械组、星球大战等强调“挑战感”的系列,用“高难度拼搭”“限量款”等标签吸引他们主动探索,解决其“追求挑战与成就感”的痛点;针对痛点在于“玩具被视为‘儿童专属’,担心购买时的违和感”的成年粉丝,乐高在品牌旗舰店设立“成人收藏区”,弱化了“玩具”属性,强化了“创意摆件”“兴趣载体”的身份,让他们能坦然选购;同时,线下定期举办的“成人拼搭工作坊”,既提供了社交场景,又解决了“独自拼搭缺乏乐趣”的问题,进一步增强粘性。
2)线上渠道:线上则通过精准的人群标签实现差异化营销:给家长群体推送“分龄选购指南”“安全材质解析”,直接回应其对“适龄性”“安全性”的担忧;向青少年推送“机械原理科普”“玩家拼搭挑战视频”,用专业内容激发他们对科技系列的兴趣;为成年粉丝定制“限量款预售提醒”“成品装饰案例”,满足其对“稀缺性”“展示价值”的追求。
二、产品“乐高化”,将“LEGO”打造成文化符号
乐高的授权合作不是贴 logo,而是把 IP 乐高化。这种“乐高化”的授权合作不是简单地将 IP 元素生硬移植,而是用乐高的语言重新解构,让每个角色、场景都带上独特的“积木基因”。
1)角色更 Q、更幽默:比如《星球大战》中的风暴兵,在乐高套装里变成了方头方脑的 Q 版形象,头盔上的颗粒纹路清晰可见,既保留了原作的辨识度,又透着积木特有的萌感;
2)场景用积木重建:霍格沃茨城堡的尖顶、回廊被拆解成无数拼插颗粒,每一块砖石的拼接逻辑都符合乐高的机械原理,玩家在搭建时能直观感受到“用积木重建魔法世界”的乐趣。
3)乐高“拆装”梗巧妙融入剧情:《蜘蛛侠》套装里,反派的机械臂可以随时拆卸重组,呼应蜘蛛侠“拆解危机”的剧情。这种改编看似是对 IP 的再创作,实则牢牢守住了乐高“创造与探索”的文化内核——无论是哪个 IP,最终都要落地到“拼搭的乐趣”“无限的可能”上。
玩家拼搭的过程,既是重温 IP 剧情的过程,更是用乐高逻辑重构世界的过程,让授权合作既借势 IP 的影响力,又强化了乐高自身的品牌印记,实现了“1+1>2”的效果。
“万物皆可乐高”+标准化体系,打造“LEGO”文化符号。
1)“万物皆可乐高”打破了玩具的边界,让任何场景、角色、概念都能以“乐高形态”呈现。这种“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让消费者形成“想到积木,就想到用乐高实现”的思维定式,仿佛世间一切都能被拆解成可拼搭的颗粒,再重组出无限可能。
2)而标准化体系则是这一切的根基。1958 年确立的乐高砖块通用尺寸与拼插结构让不同年代、不同系列的产品始终兼容,这种“跨时空适配”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更构建起一套独特的“乐高语言”。这种标准化带来的统一体验让“乐高”超越了具体产品,成为“积木玩法”的代名词。当“万物皆可被乐高化”的想象力遇上“一砖通用”的标准化体系,乐高便从一款玩具升级为一种文化载体,人们谈论的不再是“某一款积木”,而是“乐高式的表达”。这种从功能到文化的跃迁,最终让“乐高”与“积木”划上了等号,成为一个自带流量与情感共鸣的超级文化符号。
三、坚持创新理念,粉丝创作壮大砖块文化
自创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创新理念。1949 年,乐高由木质玩具作坊转而开始生产塑料玩具,为后续积木发展打下基础。1954 年,哥特弗雷德萌发构建系统化玩具生态的想法,1955 年“乐高玩乐系统”正式提出,确立组件互通的核心逻辑。1958 年,凸起管技术获专利,通过凸起与小孔的精密咬合,解决了积木拼接稳定性问题,成为乐高标志性设计。
1963 年,改用 ABS 塑料替代 CA 塑料,提升了积木的韧性、耐用性和色彩稳定性,奠定高品质基础。1978 年,推出带可动关节的乐高小人仔,为积木场景注入叙事性,成为跨越年龄的情感符号。1999 年,与“星球大战”开启 IP 联名,以积木语言重构 IP 元素,拓宽受众边界。2014 年,上线“LEGO Ideas”共创平台,让粉丝设计有机会量产,强化粉丝参与感;同年推出《乐高大电影》,启动自有 IP 创作,推动品牌向文化符号升级。回顾乐高百年发展史,创新与创造力始终是流淌在品牌血液中的核心基因。
从单向输出到生态共建,粉丝创造力反哺品牌生长。从早期推出“乐高大使”计划收集玩家的问题与要求,到 2014 年“LEGO Ideas”平台的正式上线,乐高将粉丝的创造力纳入品牌发展的核心链路:玩家可以提交原创设计,经全球粉丝投票和官方评审后,优秀作品便能转化为量产套装,设计者还能获得销售分红。这种“共创模式”不仅催生出“老友记公寓”“打字机”等爆款产品,更让粉丝从“消费者”变为“参与者”,形成“品牌引导+粉丝共创”的良性循环。
此外,乐高还通过举办全球拼搭大赛、开放数字设计工具(如 LEGO Digital Designer)等方式,为不同年龄、不同创意领域的粉丝提供展示平台。这种对粉丝创新的尊重与赋能,让乐高从“品牌单向输出创意”升级为“全球玩家共同构建创意生态”,也让“创造”这一核心价值渗透到每一个与乐高相关的场景中。
粉丝社群的创作热潮,催生了独特的“砖块文化”。“砖块文化”(BricksCulture)是当人们对乐高积木的认知从玩具转变为为万用工具后,在多元场景与跨群体实践中衍生的文化形态——它以积木为载体,融合创作、应用、共享等元素,让砖块从拼搭玩具变成连接艺术、工作、教育的通用语言。在社群的共创中,“砖块文化”更演变为一种共享的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像拼搭积木那样拆解问题、重组创意,无论是博物馆里的乐高艺术展,还是办公室里的模型推演,亦或是家庭中兼具装饰与回忆的积木摆件,都在诉说同一种内核——以颗粒为起点,用创造力连接万物,让每一块砖块都成为创造力的支点。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