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汽车制造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数据,2012 年至 2017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保持稳步增长,产、销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92%及 3.10%。2018 年至 2019 年,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全球汽车产销量出现小幅下滑。
2020 年,受不利宏观环境的冲击,全球各国家及地区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汽车产销量较2019 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自 2021 年开始,随着全球宏观环境逐步好转,生产逐步回归正常化,汽车市场需求开始释放,全球汽车产销量逐渐回暖。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数据,2022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8,502 万辆和8,163 万辆,同比增长 6.08%和-1.37%。数据来源:OICA
(2)全球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从全球汽车产业布局来看,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是汽车的主要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汽车消费市场趋于饱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较快的经济增速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汽车产业发展较快,汽车消费增长较迅速。
2012 年以来,全球汽车产量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以及韩国,产量合计占比超60%。此后,中国产量占比逐渐增加,由2012年的22.88%提升至 2022 年的 31.78%,而日本、美国、德国以及韩国产量占比则逐渐下降。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加大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能投资,全球汽车行业的消费重心正逐渐由以美国、欧洲和日韩为代表的传统市场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全球汽车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高,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阶段,可以预见未来汽车产业重心仍将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倾斜。
其中,中国表现最为突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2,702 万辆和2,686 万辆,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的国家。我国乘用车出口量也实现快速增长,从 2020 年的 76.0 万辆大幅提升至 2022 年的 252.9 万辆。上汽、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的出口量表现亮眼。
此外,随着各国政府和民众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重视程度的加深,全球各国都高度重视低污染且对石油依赖性较低的清洁能源动力汽车的发展,以电动化为技术背景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发展良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根据 EV Volumes 数据统计,201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3 万辆,2022年销量增长至 1,052 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 55.17%,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3)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1)市场进入产业调整期,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我国汽车产业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汽车需求量持续增长;同时,在汽车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国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根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统计,2012 年至 2017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逐年增长,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8.53%和 8.38%,国内汽车产销量已多年蝉联全球第一。2018 年和 2019 年我国汽车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经贸摩擦、环保标准切换、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坡等因素的影响,承受了较大压力,产销量出现连续下滑趋势,行业进入产业调整期。
2020 年初,受宏观环境影响,汽车产量减少,市场需求低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 年 2 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大幅下降,仅为 28.5 万辆和 31.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79.80%和 79.10%,汽车市场下滑明显。
但随着宏观环境的逐步改善,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汽车产业复苏与发展,我国汽车市场自 2020年 4 月开始回暖,月度销量同比持续增长,全年产销增速较为平稳,汽车行业总体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 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万辆和2,628万辆,实现同比增长 3.37%和 3.83%。2022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2,702 万辆和 2,686 万辆,实现同比增长 3.60%和 2.21%。
2)乘用车是我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汽车分类标准中,汽车被分为了乘用车和商用车两类车型。从趋势上看,乘用车市场与整个汽车市场发展基本保持一致。从每年销量上来看,我国乘用车销量从 2006 年的 518 万辆增长至 2022 年的 2,356 万辆,对应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9.93%。
3)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崛起,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业从体量上超越美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已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国内部分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通过与国际知名车企合资经营的方式,如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等,占据了国内较大的乘用车市场份额。
但在国家创新战略引领下,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车企发展迅速,以吉利、比亚迪、长安、长城为代表的整车企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2022 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 1,177 万辆,同比增长 22.80%。从国内市场份额来看,2022 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 2021 年的 44.40%提升至 49.90%,取得了较大的增长。
在国家创新战略引领下,近年来我国传统车企发展迅速。在国内自主品牌崛起的过程中,出现了上汽、一汽、东风、广汽等知名度和国民接受度均较高的多个自主品牌车企,其占据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的主要市场份额。2022 年,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依次为比亚迪汽车、一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奇瑞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丰田和东风日产。
4)我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近几年,受益于汽车购置税优惠等政策、汽车出口销量增加及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的提升,汽车行业逐步成为国民第二大经济支柱,乘用车销量实现快速增长,其中 2022 年全行业乘用车销量为 2,356 万辆,同比增长 9.69%。在我国经济整体保持稳步增长、人均汽车保有量水平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汽车行业未来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①人均汽车保有量增长空间较大
虽然我国汽车产销量已多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名列前茅,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人均汽车保有量上来看,2022 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 226辆,而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千人汽车保有量超400 辆,说明我国汽车市场容量仍远未饱和,普及度有待提高,汽车市场依旧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可挖掘。
②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居民购买力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不断上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2 年的 16,510 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36,883 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37%。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购买力的提升,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稳定增长。
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不过在我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未来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为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给整个汽车消费带来发展空间
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与城镇化趋势高度一致,城镇化率的提高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当前正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 年至 2022 年,我国城镇化率从 45.70%增长至 65.22%,平均每年增加 1.39 个百分点,同时期汽车保有量从 0.65 亿辆提高至 3.19 亿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2.03%。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二、三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公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为汽车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二、三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带来突破。
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发展新能源车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其销售总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球之首。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至 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由 1 万辆增长至 689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92.23%。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及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的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高速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策和市场的“双驱动”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截至 2022 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为25.60%,已经提前三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的“到 2025 年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销售总量 20%左右”发展目标,展现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大的发展动能和巨大的需求潜力。
(4)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仍将保持,未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成为近年来各国重点发展目标,而汽车轻量化以及新能源汽车因能有效解决由于汽车数量增长所带来的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问题,将成为我国汽车行业整体的发展方向。
此外,在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整车厂商需实行平台化战略以缩短新车型推出周期,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随着 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愈发明显,整车厂商需提升汽车科技感以顺应消费者需求。
1)轻量化
汽车轻量化是结构设计、材料和先进的加工成形技术的优势集成,是有效降低油耗、减少排放和提升安全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 4.0 升/百公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通过汽车轻量化降低能耗成为各大车企应对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路径。
有关数据表明,汽车整车重量降低 10%,燃油效率可提高 6%-8%。对于我国汽车产业而言,发展汽车轻量化技术,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汽车产品国际竞争力、建设汽车强国的需要。
2)电动化
在能源安全、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因素影响驱动下,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普及、减少燃油车的销售与使用,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重要发展趋势。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至 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由 1 万辆增长至 689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92.23%,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随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公共充电设施等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接受度不断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中长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
3)平台化
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整车厂商必须能迅速响应消费者需求,提供多样的车型产品,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整车厂商还需控制新车型的研发及生产成本,以保障产品价格的竞争力。
而平台化战略是在开发过程中用相似的底盘和车身结构,同时承载不同车型的开发和制造,生产出外观、功能不一的汽车产品。首先,整车厂商通过旗下各车型共享平台,在研发新车型时可以分摊平台开发费用,降低研发支出。
其次,新车型由于采用的是成熟平台,不再需要对通用技术、零部件进行长期的试验验证,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最后,由于新车型产品大部分零部件经过试验验证和品质测试,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平台化战略是汽车工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4)网联化、智能化
近年来,随着 5G 通信、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升级,越来越看重汽车带来的科技附加值,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和交互性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汽车产业开始向网联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网联化和智能化成为整车厂商差异化竞争布局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