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粮油发展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国民传统饮食以植物性料为主,是稻谷、小麦等粮食的生产及消费大国。从我粮食波动发展的历史来看,经常出现连续丰收之后伴随着连续减产,主要由于丰收导致了粮食的相对过剩价格下行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自 2004 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包括对重要粮食实行最低价托市收购(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收购农民粮食)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粮产量连续十二年增长综合生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
自 2004 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4-2015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十三年增产,其中 2008-2017 年连续 10 年稳定在 5 亿吨以上,2015-2020年连续 6 年稳定在 6.5 亿吨以上,主要是受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和单产量持续提高等影响。
2017 年粮食种植面积 117,989.06 千公顷,较上年减少 607.13 千公顷,下降0.36%;全国粮食产量 66,160.72 万吨,比上量增产 117.2 万吨,粮食产量略有提升。其中稻谷产量 21,267.59 万吨,减产 0.28%;小麦产量 13,433.39 万吨,增产 0.80%,玉米产量 25,907.07 万吨,减产 1.72%。
2018 年粮食种植面积117,038.21 千公顷,较上年减少 950.85 千公顷,下降 0.81%;全国粮食产量65,789.22 万吨,比上量减产 371.5 万吨,粮食产量略有下降。其中稻谷产量2,1212.90 万吨,减产 0.28%;小麦产量 13,144.05 万吨,减产 2.15%,玉米产量25,717.39,减产 0.73%。2019 年,粮食种植面积 116,063.60 千公顷,较上年减少 974.61 千公顷,下降 0.83%;全国粮食产量 66,384.34 万吨,比上年增产595.12 万吨,粮食产量略有上升其中。其中稻谷产量 20,961.40 万吨,减少1.19%;小麦产量 13,359.63 万吨,增加 1.64%;玉米产量 26,077.89 ,增加1.40%;2020 年,粮食种植面积 116,768 千公顷,较上年增加 704.40 千公顷,增长 0.6%;全国粮食产量 66,954.77,比上年增产 570.43 万吨,增长 0.86%。
其中稻谷产量 21186 万吨,增加 1.07%;小麦产量 13,425 万吨,增加 0.48%;玉米产量 26,067 万吨,略有下降。2020 年,粮食种植面积 116,768 千公顷,较上年增加 704.40 千公顷,增长 0.61%;全国粮食产量 66,949 万吨,比上年增产565 万吨,粮食产量略有上升。2022 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 118332 千公顷(177498 万亩),比 2021 年增加 701 千公顷(1052 万亩),增长 0.6%。
目前,从粮食品种种植分布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 4 种主要粮食作物的 9 个优势产业带。我国粮食产销区域分布不平衡、粮油品种结构的矛盾产生了粮油产品流通的需求,为粮食贸易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需求方面
近年来我国粮食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基本能够自给。同时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和肉食加工是其重要的环节。
中国畜牧业是市场充分竞争性行业,从事畜牧业企业多为分散的传统的个体经营方式,集约经营的规模化企业较少。从中国畜牧产业结构来看,中国畜牧业下游精深加工方面还比较薄弱,以养殖产业为主导,由于养殖进入门槛较低,从事养殖的企业和个体数量较多,多以农户和小型养殖企业为主,规模较小,品种较差,养殖技术水平较低,难以抵抗养殖行业多发的疫情和市场风险,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从鸡肉消费来看,近十几年来,人均鸡肉消费量显著提升,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鸡肉人均消费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由于中国肉类消费偏重猪肉所致。目前中国前三大鸡肉消费地区为广东省、广西省和海南省,这三大地区人均鸡肉消费水平基本等同于欧盟地区人均鸡肉消费水平。
从肉鸡市场价格来看,影响肉鸡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需求量、疫情、肉鸡存出栏量和饲料成本。由于农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市场的供需调节能力较强,因此需求量、疫情和肉鸡存出栏量对肉鸡短期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但饲料成本则影响肉鸡长期价格走势。
猪肉作为中国第一大消费肉类,近十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加之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猪肉需求逐步增多,目前中国猪肉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从猪肉市场价格来看,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基本与肉鸡相同,疫情和生猪存出栏量对猪肉短期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只是由于猪的成长周期相对鸡而言较长,因此短期市场价格调整周期相对有所延长;饲料成本仍是影响猪肉长期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养猪相对养鸡的占地面积较大,对土地的需求较多,因此土地成本也成为影响猪肉长期市场价格走势的重要间接因素。
2020 年 1-2 月受双疫情影响,猪价处于高位。3 月以后,我国猪头价格有所回落。自 6 月起,随着新冠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积极进行,大学食堂、餐饮部门开始营业,猪价又有所回升。2020 年 9 月猪肉平均市场价格又开始回落,
主要是因为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猪肉供给持续改善影响。整体来看,全年猪肉价格呈倒“S”趋势。2020 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建投产 1.25 万个养猪场,复养1.34 万个空栏的规模养猪场,总量超过 2 万个。
(3)我国粮油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全球粮食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
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更加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更加重视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明确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更加重视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更加重视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促进产销衔接;更加重视构建效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根据国务院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未来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等。
2016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
2016 年 6 月《农业部关于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提出了六项重要任务:一是提升育种创新能力;二是完善育种评价机制;三是加快优良种畜推广;四是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五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六是加强种畜禽疫病净化。意见明确了
到 2025 年,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 70%,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 95%以上,基本建成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202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依旧位于重要战略位置。文件第一部分指出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加大扩种大豆油料;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
整体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加之生活水平的提升,未来中国畜牧行业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但粮食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及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给畜牧养殖企业带来了较大经营压力,行业将进一步整合,具有较完整产业链及经营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