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挥其职能的基础条件和主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特点。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配套和完善,对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率、发挥城市经济核心区辐射功能以及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明显的支持和拉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92,071 万人,城镇化率为 65.2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利好政策不断出台。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文件,指出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研究、统筹规划,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镇化质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抓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 年 2 月 2 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 号),文件要求我国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的巨大投资需求,形成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新城建设、拆迁安置、土地开发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展望未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发展速度也将不断加快。投资主体与融资渠道将逐步实现多元化,由政府引导、产业化运作的市政公用设施经营管理体制将逐步建立,其经济效益也将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