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发展概况
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提供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监测等技术和服务的行业。
其中,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新兴的细分领域,生态修复行业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恢复或提升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的行业,生态修复需要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中,实现源头保护、利用节约和破坏修复,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功能稳定,促进自然资本保值增值。
生态修复行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矿山复垦、园林绿化、河湖湿地修复等。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主题。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 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显示,2023 年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深入推进实施“十三五”以来部署的 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70多万公顷;2023年中央财政下达奖补资金142亿元,提前下达2024年度奖补资金 107 亿元。
“十三五”以来,在重点区域流域部署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带动全国累计修复治理面积 32 万公顷。截至 2023 年年末,我国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性金融投入资金累计达 3500 亿元。2023 年,我国新增支持 7 个山水工程,计划修复面积 55 万余公顷;新增支持 18 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计修复面积 2.6 万公顷。
我国指导出台 28 个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加快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设,部署开展全国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抽查检查工作。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2022 年,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部署实施了“十四五”第一批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立完善了绿色勘查标准体系。
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共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1100 余家。受益于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发布的《“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矿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累计淘汰退出煤矿 5464 处、产能 9.4 亿吨,煤矿平均产能达到 100 万吨/年以上,安全保障能力高的大型煤矿产能占比达到 80%左右。整顿关闭非煤矿山和尾矿库 1.9 万余座,全面核清全国尾矿库基本情况和安全风险状况,持续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和采空区治理。
2、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发展趋势
(1)国家大力支持生态修复领域
2020 年 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规划目标:到 2035 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
《规划》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
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证券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图
(2)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空间大,企业向综合型生态修复治理方向发展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截至 2023 年末,全国现有探矿权12,173 个,登记面积 263.1 万平方千米,同比分别增长 10.6%和 10.6%。全年新立探矿权 459 个,同比增长 26.8%。
截至 2023 年末,全国现有采矿权 30,514 个,登记面积 33.2 万平方千米,同比分别下降 1.3%和增长 14.8%。全年新立采矿权 1377 个,同比下降 0.5%。当前我国存量矿产资源众多,矿产资源的逐步开发也衍生了其后续的修复以及治理需求,这为我国未来矿业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
(3)推广先进适用防治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发布的《“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以下简称“《安全生产规划》”)拟定了规划目标,到“十四五”末,矿山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更加完备、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更加科学、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更加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监管监察效能显著提升,矿山安全综合治理效能取得重大进展,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针对采空区治理,《安全生产规划》提出推广采用崩落、充填、隔离等治理方法,对高风险采空区开展微震监测和风险评估。推动先进矿山安全生产装备科研成果的应用,加强矿山安全应用试点示范。深化开展矿山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遴选,引导和推进矿山企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矿山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重大灾害治理技术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瓦斯防治、水害防治、冲击地压治理、采空区治理、边坡防治、防灭火、智能感知、粉尘防治、爆破振动控制、尾矿库溃坝灾害治理、采空区废石或尾砂高浓度充填、模袋法尾矿筑坝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4)生态地质调查服务于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拓展了生态修复工作新内涵
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为了指导和规范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定义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技术流程一般划分为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管理维护四个阶段。根据生态保护修复的规模范围、实施期限、自然生态特征、修复条件及难易程度等,可将四个阶段合并或简化
根据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流程,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需要编制工程规划与设计,为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地质勘查与测绘作为地质调查手段,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给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提供地质环境、岩土参数等相关资料。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全国地质勘查投入 1105.0 亿元。其中,油气地勘投入 904.3 亿元(含中央财政 5.9 亿元、社会资金 898.4 亿元),同比增长9.8%;非油气地勘投入 200.7 亿元(含中央财政 46.2 亿元、地方财政 85.0 亿元、社会资金 69.5 亿元),同比增长 7.7%。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截至 2023 年末,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共有测绘资质单位 21,008 家,比上年末增加 2,508 家,同比增长 13.6%。其中甲级单位有 2076家、乙级单位 18932 家,同比分别增长 12.1%、13.7%。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已经从外在的形象整洁美观等,转向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除了为应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政府也加大对城市环境生态的修复力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型综合生态治理项目随之出现。
在大型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涉及的修复场景区域多样、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要求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系统筹划,定制化地设计整体修复方案。因此,企业不能局限于单个专业的生态修复需求,需要具备综合性生态修复的解决能力。
(5)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
生态修复整体行业内集中度较低,小规模企业偏多。随着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在行业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内优胜劣汰效应逐渐显现。技术水平、项目经验和项目承接能力等门槛必然使得部分小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市场淘汰,同时也减少行业内依靠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情形,行业也逐渐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综上,受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且受益于矿业生态修复领域的潜在市场空间,生态修复行业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发展潜力巨大。
3、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近年来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快速发展,生态修复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也大幅提高。目前生态修复行业内从业企业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长期耕耘生态修复领域并取得一定技术成果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一定技术优势。
生态修复领域具有跨行业实施、多学科融合、技术综合性强、工艺要求高等特点,其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根据建设内容不同,生态修复覆盖河流、湖泊、湿地开发修复与保护、工矿区生态治理、基建区边坡生态修复、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治理等领域。20 世纪 80 年代,美、日、英等国家进一步加强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尤其在边坡恢复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我国的生态护坡技术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本世纪以前一般多采用撒播草种、穴播或沟播、铺草皮、片石骨架植草、空心六棱砖植草等比较简单的护坡方法。后期,我国也引进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经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根据不同的边坡类型,我国已建立了多种综合技术体系,主要分为制成品类、工程措施类和基质喷播类这三大类型。
相比而言,基质喷播类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其施工速度快,植物成活率高,覆盖效果好。相比于传统的绿化技术,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在高硬度裸露坡面、贫瘠的土壤上进行植被恢复。团粒喷播技术更加适应立地条件困难的区域,其制备的人工土壤与基于普通客土喷播技术制备的人工土壤基相比具有稳定性强、有效抵抗强降雨侵蚀及其他自然损伤,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土流失,技术应用后能够形成乔灌草复合的植物群落。
随着生态修复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技术水平也将不断创新和提高。未来行业内企业技术将持续发展以适用于更多不同环境的生态修复,并加速成果转化为生态产品。
4、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及特征
(1)周期性
生态修复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行业市场受到政府对于环保及市政建设等领域的固定投资规模波动的影响,因此也与经济周期的变化紧密相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会对从事的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领域公司有一定影响。随着人民对生态环保的意识和要求逐渐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刚性需求,行业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行业周期性会相对减弱。
(2)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在地理环境上跨越多种气候类型和地质类型,各地区的环境现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对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力度都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当地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发展程度通常与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经济发达的地方通常由于工业发展和基建等原因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同时人们的需求层次也越高,因此在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的需求更大,政府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区,如我国西部省市等区域,存在较多涉及水土流失、荒漠化、植被覆盖率低、生态承载能力弱等生态问题,对于生态修复的需求力度也会较大。
(3)季节性
生态修复领域项目施工一般多为露天作业,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尤其生态修复业务植物生长规律直接受到季节的限制。一般北方地区冬季受寒冷低温气候影响,施工难度较大且植物成活率低,修复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属于项目实施的淡季。此外一些地区在夏天高温、雨季及台风多发期间也会对工程项目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工程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日益提高,本行业的季节性特征正在逐步降低。
5、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竞争格局
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新兴的细分领域。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海洋自然岸线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各类生态问题频发,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各类利好政策频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态修复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带动了行业内企业的高速发展。由于生态修复的细分业务领域众多,行业尚无较为权威官方的规定界定范围和技术标准,使得行业内企业众多且类别繁杂。生态修复行业参与者主要分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
园林绿化领域竞争比较激烈,而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矿山复垦等领域则还没有具有显著龙头市场地位的公司。国有企业主要承担政府委托的生态修复项目,具有政策优势和资金优势。民营企业主要依靠市场化的方式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具有技术优势和灵活性优势,但规模较小,资金和人才相对缺乏。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知识产权和专业人才优势,但与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
社会组织主要通过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参与生态修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优势,但影响力和持续性较低。企业在生态修复领域的竞争点主要集中在施工工法及工艺、抗性苗木的研发与培育、跨地域复杂环境的施工经验等方面。
目前,大多数公司只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极少数公司具备生态修复领域全面竞争优势。总体来说,我国生态修复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尚未出现具有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
未来,随着市场逐步发展和成熟,生态修复领域新一轮业务整合将会出现,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升。
6、行业内主要企业
生态环境修复行业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企业主要有中矿岩土、绿岩生态(NQ.874107)、中岩大地(SZ.003001)、测绘股份(SZ.300826)、冠中生态(SZ.300948)、绿茵生态(SZ.002887)等。
中矿岩土(NQ.874620)
徐州中矿岩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2年,原中国矿业大学校办企业。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
拥有工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甲级资质;工程勘察工程钻探劳务资质,工程勘察劳务类凿井劳务资质;测绘(工程测量)甲级资质,测绘(大地测量、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海洋测绘、界线与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甲级、设计甲级、施工甲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乙级资质;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特种工程(结构补强)专业承包不分等级资质;专项/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乙级资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
绿岩生态(NQ.874107)
绿岩生态成立于 2003 年,于 2015 年在新三板挂牌,业务范围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恢复(修复)及“碳中和”等领域,具体包括矿山恢复、地质灾害防护治理、水环境治理等。绿岩生态设立以来,聚焦生态环境恢复领域的相关技术研发,拥有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并在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岩大地(SZ.003001)
中岩大地成立于 2008 年,于 2020 年 10 月在深交所主板(原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主营业务为岩土工程、环境修复等领域的服务,是一家拥有多项核心技术,能够为建筑、交通工程、市政工程、环保工程等不同行业客户提供包括设计、咨询、施工在内的岩土工程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岩土科技公司。
测绘股份(SZ.300826)
测绘股份成立于 1991 年,于 2020 年 4 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主要业务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涵盖工程测勘、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及测绘服务三大板块,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周期,及为各行业提供的时空信息一体化等服务。多年来,测绘股份不断扩展业务规模和范围,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从收入上看,测绘股份收入包括工程测勘技术服务、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测绘服务等几个大的板块。
冠中生态(SZ.300948)
冠中生态成立于 2000 年,于 2021 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建设业务,具体包括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生态修复业务以及部分园林绿化和市政公用等城市环境建设业务,属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历经多年的行业深耕和研发积累,冠中生态已成为集投融资、技术咨询服务与研发、关键材料生产、关键装备研制、项目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营管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全产业链生态修复企业。
绿茵生态(SZ.002887)
绿茵生态成立于 1998 年,于 2017 年在深交所主板(原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主要从事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环境治理等,具体工程业务包括:河道治理、荒山修复、湿地保护、盐碱地修复、边坡修复;城市道路绿化、广场公园绿化工程等。绿茵生态目前已形成“规划设计—技术研发—苗木选育—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的生态产业链全覆盖,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