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炭地勘投入常年低位
煤炭地勘投资在“十二五”期间横向大幅领先其他矿种。地质勘查的主体是矿产勘查,矿产勘查的热点是煤炭、金、铜、铁、铅锌等矿种。根据《“十二五”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2011-2015 年期间,前五大矿种勘查投入实现 1282.61 亿元,占全部投入的87.3%,前五大矿种钻探工作量实现 8085 万米,占全部工作量的 86.08%;其中煤炭勘查投入实现416.2亿元,占全部投入的 28%,煤炭钻探工作量实现 3172 万米,占全部工作量的34%。
煤炭地勘投资重要拐点出现在 2013 年。在 2013 年之前,煤炭因投资风险小、见效快,是矿产勘查中最受投资者青睐的矿种之一,也是投资最多的矿种。其中2006-2012 年,煤炭投资增长迅速,尤其在 2010 年至 2012 年 3 年间,年均投入屡创新高,在2012 年达到122亿元顶峰。2012 年之后,2013 年受产能过剩影响断崖式下降,2014 年降至不及2012 年顶峰时的一半。
煤炭投资退潮一直延续至 2019 年,之后煤炭地勘投资长期维持低位。2015 年-2019年,煤炭地勘投资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深远,期间尽管煤炭价格明显回暖,但煤炭勘查投入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最低点 2019 年投资额度甚至不及最高点的 10%,期间煤炭钻探工作量也维持较低水平。
随着各省 2021-2025 年矿产资源规划逐步落地以及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煤炭勘查投入告别负增长时代,但从绝对值上看仍旧偏低,2023 年的煤炭勘查投入并没有超过供给侧改革前的水平。期间钻探工作量虽然也有恢复趋势,但绝对量也远低于“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 634.4 万米进尺的水平。
近年中国煤炭新增资源量微乎其微。从全国角度来看,2017 年之后中国新增煤炭资源量明显大幅下滑。其中 2020 年中国新增煤炭资源 120 亿吨,仅为2017 年新增资源量的14.67%。2021年和2022年未披露相关数据,但2023年中国新增煤炭资源76亿吨,较2020年下降36.48%,并且再次创下新低。整体来看,煤炭资源稀缺性凸显,利好存量煤炭价值和新出让煤炭资源价值提升。
二、地质成果与生产投入背离强化资源接续意愿
长周期视角下,煤炭产量波动式增长。尽管供给侧改革对煤炭产量造成了阶段性的影响,但之后随着国内需求转好,煤炭作为基础能源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2020年维持平稳增长的速度。2021 后,国内煤炭价格受海外缺口出清、国内运动式降碳、俄乌战争、夏季枯水等等因素影响,先后出现多轮大幅度上涨,保供压力空前。国内先后发动了多轮保供潮,期间主要通过现有产能核增的方式,期间煤炭产量不仅超越了供给侧改革前2013 年的产量高点,在 2022-2024 年更是逐年刷新产量新高。2024 年煤炭产量实现47.59 亿吨,较2016年增长 41.5%。
多轮“保供潮”助推煤炭固定资产投资。供给侧改革后,一方面产能去化明显,另一方面市场对于煤炭的投资意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因此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额触底较产量晚一年,同时之后多年均低于供给侧改革前水平。而 2021 年之后保供压力推动现有煤矿提升产能,扩产的同时也积累了安全隐患。但不管是扩产还是安监要求均有效地促进了煤矿固定资产投资意愿。2021 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供给侧改革前 2015 年的水平,2023 年更是超过2012年的历史前高,2024 年继续创下新高。
地质成果与生产投入反差巨大,强化资源接续诉求。无论是煤炭产量表现还是生产投入额度均与地质勘查投入及相关成果呈现明显背离。需要注意的是,2021 年之后国内的多轮保供潮实质上加速消耗了煤炭企业的资源储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资源接续的意愿。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