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政策

桥梁隧道工程配套产品汽轮机叶片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态势
思瀚产业研究院 中裕铁信    2025-07-03

1、在交通强国以及经济稳增长背景下,交通基建投资维持高位,带动桥梁隧道工程配套产品市场需求增长

交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畅通循环。2024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再次强调“强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机衔接,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统筹布局城乡融合、区域联通、安全高效、智慧协同的通信、能源、物流等基础设施”。

政策支持引导下,近年来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正加速形成。考虑到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交通网络区域布局不均,中西部地区、沿边地区和城市群交通发展短板明显等问题,中长期仍有大量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有待建设。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仍为经济重要抓手,是重要的经济调节工具和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落地见效快、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因此,在交通强国以及经济稳增长背景下,各地交通基建项目储备较为充足,交通基建持续增长的预期较为明确。具体分领域来看:

(1)铁路发展概况

铁路运输是主要的陆上交通运输方式之一,相比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受天气、交通堵塞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2023 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在经历疫情三年连降后止跌回升,全年完成投资7,645 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 7.54%;2024 年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8,506 亿元,同比增长 11.26%,超越 2010 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 8,426 亿元,创下投资历史新高。2025 年 1-4 月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94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3%,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未来铁路投资仍有较好保障。

随着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投入,中国铁路路网规模逐年扩大。截至 2023 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5.90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4.50 万公里。2023 年全年,全国铁路投产新线 3,637 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2,776 公里,占比达 50%以上,高速铁路仍为发展重点。铁路、高铁营业里程持续提高回应日益增长的出行及运输需求,也有望进一步加强下游需求。

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到 2025 年,铁路营业里程、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分别达到 16.5 万公里、5 万公里,相比于 2020 年分别增长 13%、32%,尤其是西部、边疆地区铁路补短板需求依旧迫切。预计未来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高位,铁路及高速铁路的营业里程持续增长,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品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

(2)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交通方式与核心基础设施,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2024 年 1-11 月我国城轨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分担比率为 30.15%,其中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等 3 个省级行政区城轨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比率超过 50%。因此,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随着大都市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提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每年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在 4,000 亿元至 5,000 亿元的总投资水平,投资略有下降。伴随着城市公共交通需求的增长和投资资金的持续投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不断扩展。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大陆地区 58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 361 条,运营里程达到 12,160.77 公里;在实施的建设规划线路总长为 5,531.60 公里,可统计的在实施建设规划项目可研批复总投资额合计为 39,706.60 亿元,规划项目未来仍需大量轨道交通投资额支撑。

城市轨道交通中地铁是主流制式。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4 年按照累计线路敷设方式来划分,地下线 8,474.86 公里,占比 69.69%;高架线 2,301.83 公里,占比 18.93%。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高架线建设占据主要的线路敷设方式,也为桥梁隧道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公路发展概况

公路交通具备强大的通行能力、快捷的运行速度、灵活的运行方式等特性,对合理调配自然资源、发挥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最近两年,我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但 2024年我国仍完成公路固定资产投资 25,774 亿元,保持高位投资。公路建设的持续投资为拓展国内交通资源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推进,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国家公路网逐渐构建,我国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逐年增长。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我国公路总里程由 2017 年的 477.35 万公里稳步增长至 2023 年的 543.68 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由 2017 年的 13.64 万公里稳步增长至 2023年的 18.36 万公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公路投资整体仍将维持高位,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品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中西部地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未来是我国公路建设投资重点发展地区,中西部地区高寒、风沙、坡陡、弯多、危险路段多等特点也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带来新的要求。

(4)桥梁发展概况

桥梁是道路的延伸,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变化大且耕地珍贵,在铁路及公路建设过程中,以桥代路具有节约用地、对铁路公路沿线两侧地形地貌影响小等突出优点,因此铁路及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的桥梁建设,桥梁工程也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领域。

1)铁路桥梁建设

早期修建铁路只在跨越重要道路、大河及深谷时才架设桥梁,例如上世纪 90 年代建成的京九铁路的桥梁里程在全线占比只有 2%。

近年来,在铁路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铁路建设也步入高速化的阶段。一方面,我国地理复杂,山河湖川众多错杂,铁路建设中跨越自然障碍物需要大量的桥梁建设;另一方面,随着高铁建设的推进,行车速度快对轨道平顺性的要求提高,新建高铁更多采用直接架设桥梁的建设方案,而非曲线绕行。我国已开通的高铁客运专线项目中,桥梁占比非常高。例如,典型的京沪高铁桥梁占比达到 80%,京津城际高铁桥梁占比达到 87%。

铁路桥梁也随着铁路的延伸而快速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铁路桥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 2022 年铁路大跨度混凝土桥梁建造技术交流会上显示的数据,截至 2021 年底,铁路桥梁总数约 9.2 万座,累计长度 3.1 万公里,占铁路线路的比例为 20.67%;尤其是作为高速铁路桥梁正处于建设大发展时期,累计 1.9 万公里,占高铁线路比例为 47.50%。未来随着高铁建设的持续投入、铁路桥梁设计方案及施工技术的提升,桥梁的使用率也将提高,铁路桥梁建设的配套产品也将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公路桥梁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众多,公路线路需要穿过江河、湖泊、灌渠等水域,或者跨过高差大的深谷地带,或者跨过其他交通线路。为保持交通畅通需要架设公路桥梁,因此公路建设中涉及大量的桥梁建设。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17 年至 2023 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上升,复合增长率高达 10.53%。2023 年末全国公路桥梁 107.93 万座、9,528.82 万延米,比上年末分别增加 4.61 万座、952.33 万延米,其中特大桥 10,239 座、1,873.01 万延米,大桥 17.77 万座、4,994.37 万延米。未来随着公路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公路桥梁里程的持续增长将给桥梁工程配套产品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

(5)隧道发展概况

铁路、公路发展对交通道路的修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线路顺直、坡度平缓、路面宽敞等,因此在交通道路穿越山区时,过去盘山绕行的方案多改为隧道方案。隧道的修建在改善交通技术状态、缩短运行距离、提高运输能力、减少事故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加快交通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隧道工程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1)铁路隧道建设

近年来,我国铁路隧道的数量、长度均增长迅速,隧道工程技术人员不断突破技术、完善施工方法与措施,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隧道工程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我国铁路隧道资料显示,2023 年新增开通运营线路铁路隧道 622 座,总长度为 1,292 千米;在建铁路隧道 2,668 座,总长约 7,110 千米;规划铁路隧道 5,460 座,总长约 13,313 千米。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 18,573座、总长 23,508 千米,相比于 2020 年底分别增长 10.57%和 19.76%,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铁路运营隧道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在建、规划铁路隧道长度来看,未来铁路隧道将持续发展,铁路隧道工程建设相关配套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2)公路隧道建设

在公路建设中,过去普遍做法是盘山绕行或切坡深挖,然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种做法不仅显著降低行车效率、提高汽车油耗、增加车辆磨损和交通事故发生率,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需求的发展,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大量出现,对线路顺直、坡度平缓、路面宽敞等标准提升,因此过去盘山绕行的方案多改为隧道方案,公路隧道发展也十分迅速。随着公路里程增长、科技水平提升,我国公路隧道里程显著增加。

公路隧道从 2017 年 1,528.51万延米增长至 2023 年 3,023.18 万延米,复合增长率为 12.04%。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深入与公路交通网覆盖面的扩张,未来隧道将继续在公路山岭路段和城市隧道需求路段等处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公路建设中持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综上,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通过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预计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维持高位,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述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越来越多的桥梁隧道工程建设,将为桥梁隧道工程配套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2、社会用电需求稳步提升,下游火电、核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带动叶片产品市场空间提升

汽轮机叶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产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环节。汽轮机是火电机组和核电机组的关键设备,是我国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系统的核心动力装备。2024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 98,52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8%。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以及电气化水平提升,拉动近年来全社会用电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带动下游火电、核电发电机组建设投资持续增长,成为汽轮机叶片市场空间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1)缺电保供背景下我国重启新一轮煤电建设的窗口期,带动火电机组设备需求增长

2024 年全国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超过六成,火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火电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电力的优势,对于保障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此外,在全社会用电量高增速背景下,新能源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使得电力系统调节更加困难,新能源无法全部消化电力需求的增量空间,剩余电力需求增量空间也需要煤电等传统能源的增量来填补。

截至 2024 年末,我国火电装机容量达到 144,445 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 43.1%,但 2024 年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达到 62.6%,火电在电力供应中依旧充分发挥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作用。2025 年 2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将“持续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发挥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作为 2025 年能源工作的基本原则;

2025 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也强调“充分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持续推动油气增储上产,能源供应总体稳定”,火电短期内“压舱石”的作用依旧显著。随着政策重新转向能源电力的安全保供、对支撑性电源建设的鼓励,煤电项目核准、开工建设提速。在 2021 年和 2022 年迎峰度夏期间缺电频发、最高用电负荷持续攀升的催化下,煤电稳定可调的优点、兜底保供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2022 年 8 月四川缺电发生后,9 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了煤炭保供会议,提出“今明两年火电将新开工 1.65 亿千瓦”的火电建设目标,因此 2022 年下半年以来多省转变了此前不再新增煤电的政策口径,煤电项目核准开工全面提速。从项目核准情况看,自 2022年 8 月政策调整以来,煤电项目核准节奏显著加快,2022 年 1-7 月,煤电项目累计核准仅为 18.24吉瓦,而同年 8-12 月的新增核准则高达 56.48 吉瓦,占全年新增核准项目的 75.59%。

2023 年以来,煤电项目快速核准的节奏仍在持续,2023 年 1-10 月煤电项目新增核准累计达到 68.50 吉瓦,同比增速达 10.31%。2024 年上半年,地方政府逐渐收紧对于煤电项目的审批,但在年初放缓后,从 2024年 6 月起核准量开始反弹至月均 7.7 吉瓦,2024 年合计批准 66.7 吉瓦的新燃煤发电容量,在电力保供形势下一批支撑性、调节性煤电项目持续谋划核准。从项目开工情况看,煤电项目开工建设也同步启动。

2022 年 1-7 月煤电项目新增累计开工仅为 21.80 吉瓦,而同年 8-12 月的新增累计开工高达43.57 吉瓦,占全年新增开工项目的 66.65%。2023 年 1-10 月煤电项目新增累计开工达到 79.85 吉瓦,同比增速高达 70.84%。据北极星电力网统计,2024 年前 3 季度,煤电项目新增累计开工约 70 吉瓦,依旧保持较快的开工节奏。伴随着火电政策导向的调整,火电电源工程建设投资趋热,相关设备也将处于密集交付期。

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自 2021 年四季度出现严重的缺煤缺电状况以来,火电电源工程投资额逆转持续多年的下跌趋势,迎来上升拐点,2021 年火电电源工程投资额达 672 亿元,同比增长21.52%;2022 年火电电源工程投资额达 909 亿元,同比增长 35.27%,增速提高;2023 年火电电源工程投资额达 1,029 亿元,同比增速仍高达 13.20%。

火电电源工程建设中,设备约占投资 40%,其中三大主机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为主要设备。火电建设周期为两至三年,随着 2022 年以来的火电项目核准释放、项目开工建设有序推进,火电电源工程投资趋热,未来几年火电机组将进入投产高峰期,包括汽轮机叶片在内的火电机组设备及部件也将密集交付。

(2)“双碳”目标下核电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核电常态化核准后,核电装机规模的稳定提升将保障核电汽轮机叶片市场空间释放

推动核能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核电是唯一同时具备基荷电源和清洁能源属性的发电方式,可以满足基荷电源可靠、经济、充足和清洁四大要求,也可在电网中承担慢速调峰的责任,是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基荷电源的较好选择。我国核电规模持续增长,预计未来核电发电量占比将稳步提升。

截至 2024 年年末,我国核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6,083 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约为 2%,同比增速达到 6.9%;2024年,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 4,451.75 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比例为 4.73%,同比上升 2.72%。目前核电占我国电力结构比例仍然较低,在重塑能源发电格局的背景下,《“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 2025 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相较于“十三五”时期 5,000 万千瓦增长 40%。

而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预计,2035 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在总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 10%左右,到 2060 年核能发电量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比例需要达到 20%左右,未来核电建设具有较大空间。

近年来,在更加积极的政策指导下,我国核电机组核准呈现提速趋势。2011 年至 2018 年是我国核电核准相对停滞的时期,2019 年后核准重新启动,核电再次进入发展期。2019 年至 2024 年核电机组核准数量分别达 4/4/5/10/10/11 台,2024 年核准 11 台核电机组是 2008 年以来的最高值。

核电作为清洁基荷电源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预计未来有望按计划保持每年 8 至 10 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随着核电审批的加速和核电机组的大规模建设,2020 年以来核电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增长迅速:2021 年核电年投资额达 538 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 42.33%;2022 年核电年投资额达 677 亿元,同比增长 25.84%;2023 年核年投资额达 949 亿元,同比增速高达 40.18%。

核电机组的稳定核准、核电投资持续增长将带动汽轮机叶片市场规模的扩大。核电站建设投资金额较大,1 台机组的一般投资金额在 200 亿元以上,核电设备在核电站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约为 50%,常规岛设备占核电设备投资的比例约为 22%,汽轮机设备占常规岛设备的投资 24%。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将保持每年 10 台左右核电机组核准开工的节奏,以核电 5 至 6 年建设周期、设备交付在工程中后期估计,2022 年以来大规模核准的核电项目有望在 2025 年开始陆续投产交付,作为核电汽轮机核心零部件的叶片也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火电调峰保供属性凸显、“双碳”目标下核电支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煤电、核电机组核准和开工呈现提速趋势,火电、核电投资的持续增长也必然带动汽轮机等能源动力装备的发展,从而推动叶片市场空间的持续提升。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