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政策

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分析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8-01

1、整车制造

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高增,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 年 1-6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 696.78 万辆和 693.73 万辆,同比分别+41.36%、+40.31%,市场占有率达到 44.32%,环比提升 0.33 个百分点,同比提升 9.12 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内销及出口均呈现强劲增长,内销占主力,出口占比持续上升。2025 年 1-6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 587.8 万辆,同比增长 35.5%;新能源汽车出口 106 万辆,同比增长75.2%,内销和出口都呈现持续增长。2025 年 6 月末,内销、出口占比分别为 84.72%、15.28%,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整个销量里占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个位数占比上升至 10%以上。

插电混动销量占比近年来呈现逐步提升趋势,2025 年纯电动占比开始回升。分动力类型来看,2025年1-6月,纯电动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448.8辆和441.5万辆,同比分别+50.1%、+46.2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247.9万辆和252.1万辆,同比分别+27.98%、+31.17%。从市场份额来看,2025 年 1-6 月,纯电动车型和插电混动车型累计销量占比分别达到 63.64%和 36.34%,插电混动车型市场占有率较 1-5 月下降了 0.23 个百分点。纯电动汽车在电池技术上持续突破,续航里程持续提升,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带动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回升。

2025 年来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回升,插混车型是出口重要增长点。新能源汽车自 2021 年开始出口,出口量持续增长,但近几年增速持续放缓,2024 年出口 128.4 万辆,较 2023 年增速放缓,仅增长 6.7%,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电动化进程不及预期以及关税壁垒政策等影响。2025年前 6 个月,新能源车出口 106 万辆,同比+75.2%,新能源车出口增速显著回升,主要由于插混车型增速迅猛,2025 年 1-6 月纯电动车、插电混动汽车累计出口量分别为 67 万辆和 39万辆,同比分别+40.2%、+210%,纯电增速回升,插混出口延续高增长趋势,同比增长 2.1倍,增速远超纯电动汽车,主要由于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加征关税、海外部分地区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所致,而插混车型在欧洲仍适用基础关税,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调整策略,重点突破插混车型市场。

从车企来看,我国新能源整车行业集中度较高,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优势。2025 年 1-6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前 15 名集团的合计销量 660.1 万辆,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 95.1%,同比+43%;CR3 占比达 52.2%,CR5 占比达 64.3%,CR10 占比达 83.7%;其中,销量第一的比亚迪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达到 30.9%,超越第二名吉利 18.4 个百分点,处于强势头部地位。

过去传统合资品牌占据汽车行业长期主导地位,随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规模效应与技术壁垒的逐渐显现,自主品牌尤其是新能源车企快速崛起,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目前销量前 15名中,除特斯拉中国以外,均为自主品牌;比亚迪地位绝对领先位置,其余企业格局仍在变化当中。

新势力车企 2025 年前 6 个月保持了较好的增速。上半年累计销量增速最高以及目标完成率最高的均为小鹏汽车,其上半年销量已超越去年全年,以 56.3%的完成率领跑新势力车企;累计销量增速排在第二的是零跑汽车,上半年已交付 22.2 万辆,完成了年度目标的 44.3%,连续四个月位居新势力领先位置;小米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超过 15 万辆,在上调目标后(35万),完成率接近 43%;6 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新车 52747 辆,单日交付量 3651 辆,分别刷新鸿蒙智行单月、单日销量历史新高,并成为新势力汽车月度销量冠军,持续领跑成交均价榜单。

2、综合服务

(1)充换电服务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充电与换电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关键基础设施,正快速改变能源服务生态。新能源汽车补能体系涵盖充电、换电两大核心模式,二者基于不同技术逻辑与应用场景分化延伸:充电模式依据电力传输与转换技术,细分为直流桩(快充)和交流桩(慢充)两类,交流慢充相对单价较低,安装相对容易,通常为私人所有,因此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占比超过 80%;

直流充电桩体积较大,具有高电压、大功率和充电快的特点,对电网要求更高,通常建设于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车等场所,因此数量较少,占比在 20%左右;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直流桩逐渐走向大功率的发展方向。换电模式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分位乘用车换电、营运车换电和卡车换电。充换电服务共同构成了新能源汽车补能生态,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能源服务方式将持续更新,推动交通和能源行业往更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达到 1281.8 万台,同比增长 49.1%;其中公共充电设施 357.9 万台,私人充电设施 923.9 万台。2024 年 1-12月,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增量为 422.2 万台,同比上升 24.7%,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 85.3万台,同比下降 8.1%,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 336.8 万台,同比上升 37.0%。

中国充电联盟预计 2025 年新增 361.9 万台随车配建充电桩,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达到 1285.8 万台。预计 2025 年新增公共充电桩 103.8 万台,其中公共直流充电桩 52.2 万台、公共交流充电桩 51.6万台;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 461.7 万台,其中公共直流充电桩 216.5 万台、公共交流充电桩245.2 万台。

近年来随着充电桩数量的逐渐增长,车桩比呈现下行趋势,从 2021 年的 3:1 已经下降至 2024 年的 2.45:1,在工信部“2030 年实现车桩比 1:1”的目标下, 未来充电桩将持续增长,车桩比将继续下降;根据乘联会秘书崔东树分析,目前按照 1 公桩=3 个私桩的测算,中国 2024 年增量市场的纯电动车的车桩比已经 1:1,绝对领先世界其它国家水平。

国内公共充电桩运营商行业较为集中,CR3 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中国的公共充电运营服务商主要可分为四类:

一是充电桩生产制造与充电网络投资运营一体化企业,主要是使用重资产模式,专注自有资产运营,并与其他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包括星星充电(隶属于万帮数字)、特来电(特锐德)、万马爱充(万马股份)、普天新能源、上海依威能源、深圳车电网(科陆电子参股)等;

二是电网自建充电桩网络,包括国家电网(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和南方电网(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三是大型车企集团自建充电网络,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上汽安悦、广汽能源等,其中部分车企的充电网络建设运营会外包给资产型充电运营商与第三方充电服务商;

四是充电网络第三方运营商,如云快充、小桔充电(隶属于滴滴出行)、深圳汇能等,采用轻资产模式为主,聚焦庞大的充电桩长尾市场,为区域性的运营商提供 SaaS 服务,本质是 IT 服务商。

从市场份额上来看,2024年国内公共充电桩运营商 CR3(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市场份额占比超 50%,头部运营商地位稳固,市场份额较为集中。

换电站保有量呈高速增长态势,运营商中车企处于核心地位。从保有量来看,我国换电站保有量整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1 年换电站保有量为 1298 座,到 2024 年末已经增长至 4443座。我国换点业务运营商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以蔚来、北汽新能源、吉利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二是以奥动新能源、伯坦科技、协鑫电港为代表的第三方换电运营商;

三是以国家电投、中石化为代表的央国企,此外还有电池企业参与布局,如宁德时代。

竞争格局方面,车企占据核心地位,从换电运营商的换电站数量来看,2024 年 1-11 月,蔚来建成换电站 2788 座,奥动建成换电站 738 座,其次分别为易易互联(吉利旗下)、协鑫电港、杭州伯坦、安易行、泽清新能源,换电站数量分别为 378 座、108 座、108 座、45 座、28 座;蔚来作为换电站龙头运营商拥有绝对领先的换电站数量。

(2)后市场服务

汽车后市场服务涵盖了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维修养护、二手车交易以及电池回收等多个领域。

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养护与传统燃油车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区别集中于 “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新能源汽车维修养护是指:为确保车辆始终保持正常、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按照既定周期与规范标准,对车辆各系统及部件开展维修、检查、清洁、紧固、调整、润滑,以及更换易损件等一系列专业操作。

通过系统性维护,既能及时排查车辆潜在隐患、预防故障发生,延长整车使用寿命,保障驾乘人员出行安全;又能有效维持车辆的核心性能,如续航能力、动力输出效率等。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体系新增了多项专属内容,例如充电桩安装调试、远程在线升级(OTA)、多样化补能服务等。在具体维保场景中,两者的常见故障类型差异明显:新能源汽车无需进行发动机系统的维修,转而新增了针对 “三电”系统的专项维保项目。新能源汽车常见部件故障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动力电池系统:包括 BMS(电池管理系统)故障、单体电芯故障、高压线路连接故障等;

2)驱动电机系统:涵盖电机机械结构故障、定子绕组故障、转子绕组故障等;

3)电控系统:涉及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故障、高压电器系统异常、电路短路故障等;

4)智能网联相关:如车载 ECU(电子控制单元)故障、各类传感器失效、软件系统运行异常及升级适配问题等。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维护行业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截至 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140 万辆,占汽车总量的 8.90%;2024 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创历史新高;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 2019 年的 120 万辆到 2024 年的 1125 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平均车龄呈逐步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与汽车市场的整体发展一致,2023 年我国乘用车平均车龄已提升至 6.8 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庞大的保有量基础叠加车龄增长的双重驱动,正推动维护市场加速崛起。

具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维护行业的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扩张态势:2020 年行业规模为 91 亿元,随后进入高速增长通道,2023 年市场规模已达 394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75.11%。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渗透与车龄结构的进一步成熟,维护需求将不断释放,行业规模有望持续扩容,预计 2024年新能源汽车维保产值将接近 600 亿元。

新能源汽车维修以品牌经销商和主机厂为主。从整体汽车维修养护市场格局来看,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主体涵盖多元类型:包括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体系、独立第三方维修门店、涉足后市场业务的零部件品牌商,以及兼营车载相关业务的综合消费品门店等。但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显著特殊性:

一方面,各品牌的车机系统、核心零部件在设计与应用上具有较强独立性,二级市场难以形成通用标准件体系;

另一方面,维修技术规范及相关培训多由主机厂自主构建,形成相对封闭的技术体系。这两重因素使得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长期以品牌经销商和主机厂为核心载体。尤其在 “三电系统终身质保” 等政策的影响下,新能源车主的售后服务选择权与对应车企深度绑定,消费者为保障质保权益,往往优先选择官方授权渠道,这进一步强化了新能源车企在售后环节的 “锁客” 能力,巩固了其在维修市场的主导地位。

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突破百万辆,在二手车交易中占比逐渐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强劲带动,大量二手新能源汽车加速涌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购车选择。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成为二手车市场的重要增长极。

新能源二手车与生俱来的优势,如高性价比、更低的用车成本以及更优的驾驶体验,使其正逐步成为二手车消费者优先选择的对象;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速度快、电池寿命存在自然衰减等特性,又推动消费者更倾向于追逐新款车型,这种 “以新换旧” 的消费循环,进一步促进了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的逐年攀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表明,2024 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到 1961 万辆,同比增长 6.52%,交易额突破 1.2 万亿元,其中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首次突破百万辆,达到112.8 万辆,较 2023 年增长 47.97%,增速显著高于燃油二手车市场,新能源占比约 5.75%,仍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2025 年 1-5 月,二手车累计交易量 791.26 万台,同比增长 0.62%,其中新能源二手车 1-5 月累计交易 54.53 万辆,同比增长 29.7%,成为市场最大亮点,2025 年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仍在不断上升,1-5 月提升至6.89%的水平。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