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迈向 L3 智能体时代,实现从思考到行动的质变。OpenAI 曾将AI 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从 L1 的“聊天机器人”(可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L2 的“推理者”(具备更高级的逻辑和推理能力),到 L3 的“智能体”(能够思考并自主采取行动)、L4的“创新者”(可协助人类进行创造性发明)、L5 的“完整组织”(能够完成组织工作)。
当前,在大模型基础能力提升、API 调用成本逐步下降、开源模型崭露头角降低开发门槛、强大算力及能源保障模型训练及推理的可持续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AI 发展进入新阶段。人工智能正从“能聊天、会思考”的 L1、L2 阶段向“能决策、会用工具”的L3阶段迈进,实现从思考到行动的质变。
AI Agent 重塑人机协作方式,推动效率变革。AI Agent(智能体)是由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具有感知环境、推理、决策及行动能力的智能实体。一般而言,智能体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理解并执行对应操作,完成复杂任务。区别于需要人类指令触发任务的传统人工智能大模型,AI Agent 可主动与周边环境及其他主体进行互动,动态适应变化情景,并具备分解任务和调用多种大模型、API、插件的能力。
目前主流模型包括ChatGPT、Kimi、DeepSeek 等模型已经具备部分 Agent 能力,同时也是Agent 主要调用的模型。在这些大模型的支持下,AI Agent 正在从“工具附庸”转变升级为“智能协作者”,重塑人机协作方式,有望推动生产效率变革。
AI Agent 爆发元年,海内外科技巨头快速落地相关产品。AI Agent 作为新一代智能交互范式,目前成为海内外科技巨头、大模型厂商集中发力的方向,2025 年有望成为AIAgent 商业爆发元年。2025 年 1 月,OpenAI 发布首个 AI Agent 产品Operator,用户只需简单描述需求,Operator 即可模拟人类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完成在线订餐、购买机票等任务。
2025 年 3 月,Monica 发布了全球首款通用型 AI 智能体Manus,其具备复杂任务自主处理能力,能够完成筛选简历、旅行规划、股票分析等任务。在GAIA 基准测试(评估 AI 智能体综合性能测试)中,Manus 取得 SOTA 成绩,展示其性能超越OpenAI同级别模型,Manus 的发布标志着国内通用型 AI Agent 的崛起。此外,海外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和国内字节跳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厂商均已推出智能体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
MCP和A2A协议推动生态繁荣,预计2025-2030年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增速高达46.3%。在 MCP 出现以前,Agent 若想调用外部工具或数据源,面临着接口各异、生态割裂、开发与维护成本高等难题。
为应对该问题,2024 年 11 月,Anthropic 发布了MCP协议。MCP 就像是 AI 应用中的 USB-C 接口,Agent 可以通过这个标准化的“万能接口”自由调用外部工具或者数据源,从而支持开发者构建更强大的 AI Agent 生态。
2025 年2月以来,海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宣布支持 MCP 协议,并推出自己的MCP 平台,邀请各路开发者、应用服务商入驻,极大方便了各方的数据往来。3 月,OpenAI 宣布对核心开发工具AgentSDK 进行更新,正式支持 MCP 服务协议,以自身的影响力,将MCP 协议的行业地位提升至类似 HTTP 的底层基础设施属性程度。
随后,Cursor、Windsurf、Cline 等开发工具平台相继接入,国内的百度、腾讯、阿里等大模型厂商也密集布局MCP 协议,进一步推动该协议普及。此外,4 月,谷歌在 MCP 协议基础上推出 A2A 协议作为功能“互补”,旨在让 AI Agent 实现跨平台、跨框架、跨厂商间的互联互通,打破智能体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MCP 协议打通 Agent 与工具/数据的连接,A2A 协议则解决了多Agent 间的操作,两者并行运行,推动 AI Agent 加速发展。根据美国咨询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预测,未来全球 AI 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 2025 年的 78.4 亿美元,增至2030 年的526.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46.3%。按照地区划分,亚太地区AI 智能体市场规模增速最快,预计 2025-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48.5%。
企业级 Agent 应用前景广阔,助力企业创造直接业务价值。按照应用场景和最终用户划分,AI Agent 主要可以分为消费级 AI Agent(ToC)和企业级AI Agent(ToB)。消费级 Agent 通常为具有跨领域任务处理能力的通用平台,主要面向的是多样化消费场景,例如撰写调研报告、一键生成 PPT、生成旅游攻略等。这类任务的共同点是容错率相对较高,用户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幻觉率。
消费级 Agent 的目标客户主要为C 端个人用户,其应用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便利、节省时间及增强用户体验。而企业级Agent 则是针对特定场景提供特定能力,需要垂直聚焦业务场景,与企业的ERP、CRM、OA、HRM、财务系统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以产生闭环业务价值。企业级Agent 面向的是B 端企业客户,其应用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减少错误以及创造直接业务价值。
当前,大模型竞争已从上半场聚焦通用大模型技术的竞争,转向下半场生态协同与垂直场景落地效率的比拼,未来聚焦垂直场景、助力解决企业降本增效刚需痛点的企业级Agent有望成为行业下一块必争之地。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的研究报告显示,从最终用户来看,预计 2025 年企业级 Agent 市场所占份额将超过消费级 Agent 市场。
同时,根据Gartner最新测算,2024 年仅约 1%的企业软件内置 AI 智能体功能,但到2028 年,这一比例有望飙升至 33%,届时约 15%的日常业务决策将可由 AI 自动完成,企业级Agent 发展空间广阔。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